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9 2021-03-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9]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配套练习
9 说“木叶”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徕服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
B.橘颂 菊花 焗油 局促不安
C.惊厥 蕨菜 鳜鱼 猖獗一时
D.砧板 苫布 针毡 白圭之玷
解析:A项,“徕”和“莱”读lái,其余读lài;B项,全读jú;C项,“鳜”读ɡuì,其余读jué;D项,依次读zhēn/shàn/zhān/dià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解析:“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金。
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
C.传颂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
解析:(1)“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2)“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3)“简直”的意思是“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几乎”则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程度较“简直”稍弱些。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增加我们对题目的熟悉度,熟能生巧,在考试中才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会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解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现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B项,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为“文物”,所以应该是“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C项,句式杂糅,去掉“令”,或去掉“随着”和“的到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辞,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浏览完整试题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解析:“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第三段为“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
答案:B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解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
答案: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这类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解析:“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错误,应为“不在场的东西”。
答案:D
三、语言运用
9.请从“竹”“旦”“月”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驰骋于万里疆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答案:(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① ,然而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显然又是错误的。歌功颂德指的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是从来也不代表盛唐气象的那些应制诗之类的主要内容。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唐代的盛世是由于隋末农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做了让步,是由于建安以来成长起来的民主要求在这一基础上的更为高涨,才使得封建社会顺利发展了它的上升阶段。而这些都是人民的斗争成果。盛唐时代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② 。相反,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感。
答案:①盛唐气象是反映着时代精神的 ②歌颂这一时代与所谓歌功颂德并无相同之处
上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B卷)语文试题
下一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配套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