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1  2021-04-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重庆八中高2021级高三(下)第一次周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浏览完整试题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国与国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精神情结。
B.中国人注重家国情怀,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
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补充。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体现在国土与国权、国君与国民的统一上。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使传统中国呈现出土气,而对土气的理解随着生产模式的变化而不同。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人们之间讲究信用,而造成契约丧失约束力。
C.费孝通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可以伸缩。
D.因为农业早已工业化,西方人很难读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节中包含的回馈与责任意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请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树立家国情怀。(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软萩粑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需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一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软萩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萩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萩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展开余下试题经过了舂、揉、煎,软萩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萩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萩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萩,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自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萩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萩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萩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萩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萩的颜色不艳丽,外地人看不到它的光华,但只要有沙土或泥地就能在杂草里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B.文章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萩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特性。
C.大地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D.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妻、子对软萩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软萩在作者心中从“美丽的少女”到“可怜的灰姑娘”,两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软萩在生长、制作过程中外观的变化。
B.作者把自己享用食物时“绝不暴殄天物”和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
C.文章结尾通过“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屋还在”的相关叙写,流露出物是人非和不能再吃到母亲的软萩粑的感伤之情。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4分)
9.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於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14.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万山潭①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展开余下试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16.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请结合全诗,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提醒我们要广泛学习,不断地进行理性反思,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2)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诗意地描写出月亮升起,相对星空背景的位置移动。
(3)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 ”,可见其延绵已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
起源于国外的快闪,   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开花,   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传统快闪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行为艺术,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通过网络等联系方式,一群在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人,约定某一时间聚集在指定地点,做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举动,引起关注后迅速离开。中国式快闪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快闪这一艺术形式的应用场景与价值意义,“快闪”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运作机制来看,中国式快闪通常是由特定的机构组织的,其目标明确。参与成员大多   彼此熟悉。如轮椅快闪的组织者可以是某公益基金会,武术快闪的组织者则可以是锦标赛组委会。 
在呈现方式上,①中国式快闪基本都是“快闪表演”,②表演内容围绕音乐和舞蹈为主,③往往经过精心排练,④邀请旁观者共同参与,⑤有时还为周围群众献上免费的视听盛宴。
传统快闪往往是“一次性”的,   注重现场反馈,影响力有限。如今的很多快闪,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二次”   “N次”传播,瞄准电视、网络观众群体。 
相比之下,国外的快闪多为个人发起的嬉皮行为,带有明显的玩笑和游戏意味,而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中国快闪,⑥不仅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⑦还能够以强大的组织力鼓动起更多的社会资源,⑧使快闪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
18.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既 又 就 但 以至
B 不仅 而且 就 更 以至
C 不仅 而且 也 更 乃至
D 既 又 也 但 乃至
19.将第二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单句。(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相应句子并加以修改。(3分)
第   句,修改:    。
第   句,修改:    。
第   句,修改: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山东将对科技、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管理的科技创新类资金、农业科技资金、省属科研机构发展资金、科学技术普及资金等进行全面统筹集中,整合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每年预算规模不低于120亿元。
据介绍,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将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集中投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重大原始创新项目、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项目以及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重点创新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储备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原创技术成果,助力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引领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攻关平台。
22.根据下列表格内容,以重庆八中语文组的名义,为活动拟一则面向全校师生的启事,并于2021年3月1日发布,正文内容不超过100字。(5分)
活动负责科组 重庆八中语文组
活动宗旨 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内容 阅读《红楼梦》
活动时间 2021年3月8日至15日
活动地点 博学楼308室
活动形式 影视、论坛、讲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开讲座,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引起轰动和热议:
“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做斗争!——大禹治水。”
“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材料二: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
本校拟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进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你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代表将进行发言,发言稿要求结合至少两个中国神话故事(可以是材料提供的,也可以是另外的),向外国青少年介绍中国的发展,使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八中高2021级高三(下)第一次周考答案与解析
1.(3分)答案:C
【解析】A项,“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项,“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项 “体现在国土与国权、国君与国民的统一上”在原文中是“中华民族的意识”,不是全体人类的意识。
2.(3分)答案:B
【解析】“造成契约丧失约束力”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
3.(3分)答案:B
【解析】 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A选项的意思是做事要留有余地,C选项的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选项的意思是农耕靠土地吃饭而产生的对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第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