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74  2021-04-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4]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签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即“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其中,“亲民”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其对心学的重要贡献,也是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重要特征,体现着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虽然王阳明称“政良知”是其“一生之精神”,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但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为“亲民”,并特别提出“政在亲民”。可以产,“亲民”“政在亲民”,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但往往为后人所忽略。
王阳明通过徐爱等弟子及《传习录》。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孟子“亲亲仁民”之意,“亲之”和“仁之”,“亲民”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修已”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安百姓”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另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爱民”、安百姓,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拟“老佛”。如果只是“明明德”,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既有“明明德”,又“亲民”,这才是孔子的主张,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
“亲民”还是“新民”,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应该说,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但是,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却关系执政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先秦儒家和法家以及此后儒家学说中不同流派的重大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问题。王阳明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是“养民”,故有“亲民”之说;程朱及朱学首先关心的是“精神”,是“教民”,故有“新民”之说。
在王学“三大要”中,最早提出的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王阳明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易》谓,‘如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说清楚)也。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此心之本体”。这才是其核心或灵魂;“知行合一”的“行”。是“致”,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自从揭示出“致良知”这个“一生之精神”后,王阳明就比较少说“知行合一”了,因为“致良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知行合一”。使“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区別于“格物致知”。而王阳明的学说,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有了“致良知”,不但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王阳明明确指出,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是“致良知”,“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作为“体”和“本”的“明明德”“致良知”,与作为“用”“末”的“亲民”“政在亲民”本为一事,是一个整体,如树之干和树之梢,并无轻重之分。“明明德”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出“致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浏览完整试题所以,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体、用本为一事。“知行合一”的“知”既正对事物的认知,更是自我的“良知”;而且,“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与“致良知”一样,“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否则,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皆非“真知”。
(摘编自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弟子黄纳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其中,“亲民”体现若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B.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往往忽略其“亲民”这一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C.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既有对前贤学说的继承,更有自己的阐释与界定,并成为王学思想的核心。
D.王阳明为了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形成体系、真正有自己的“精神”,因而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亲民”思想时,阐释了其由来、概念、意义以及与“新民”的区别。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自如、,说理透彻、明白。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着“亲民”这一核心思想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述。
D.文章论述语言出色,既有学术性,体现出严谨的一面,也有思想性,启发读者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执政理念存在明显的不同,王阳明关心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不太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B.王阳明首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是“良知”,“行”是达到“良知”的功夫,这与“格物致知”有明显的不同。
C.王阳明指出。“明明德”即是“致良知”,其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休现出“致良知”。
D.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致良知”为的也是“亲民”。因此“亲民”比“致良知”更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断?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报(《人民日报》)邀请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以启迪当下。

记者(曾玲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把戏山艺术传承发展好,是重要课题。其中,作为百戏之祖的昆山传承,一直备受关注。您认为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守正创新”。戏以人传。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艺术。不像有些行业可以靠书本学知识,昆曲靠的是演员代代相传,靠老师教学生一招一式,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昆曲的师承很重要,“传”主要靠老师,“承”主要靠学生,两者不可缺一。
记者:600年昆曲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如同不谢幕的长剧,场景变换,人物更迭,起起落落。昆曲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颇具典型性。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内在规律吗?

蔡正仁:19世纪20年代时,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唱昆曲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在苏州办了“昆剧传习所”,招了四五十个学员,就是“传”字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只剩下20多位“传”字辈老师。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始招生,聘请“传”字辈老师入职。1954年3月1日正式开学,就是俗称的“昆大班”。我12岁进了“昆大班”。1956年5月18日,新编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周恩来同志看完后,评价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昆曲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记者: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蔡正仁:是的。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高峰,象征着中国人精神层面中风雅的部分。它像阳春白雪,也比较脆弱。
记者:戏曲的传承,靠的是人,这是大学问。您认为,目前昆曲传承面临哪些问题?
蔡正仁:当下年轻演员会的戏也许更少,还存在唱念不够规范的现象。目前,昆曲界存在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行当有好演员,有的行当没有,特别是花脸、老生、正旦、老旦等,严重匮乏。
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避免昆曲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问题?
蔡正仁:昆曲发展形势越好,从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流于浮躁、仅满足于视频上学,绝不可取。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才是正道。戏曲传承还要打破“门第之见”。比如武旦戏,京剧的好多武旦戏都是从昆曲学来的,我们没法在自己门里学,就要想办法跨剧种来学。保持长处,修补短处,才能把昆曲传承好。
记者:我们常说,“学艺要有悟性”,您如何理解和培养戏曲演员的“悟性”?
蔡正仁:梨园行有句话,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刚学三年,老师一招一式都能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再学三年,一旦体悟奥妙,觉得自己不行,反而是质的飞跃。这就是“初学三年”与“再学三年”的关系了。
记者:文化传承的确是要花功夫、花力气的事情。您从12岁开始便再没离开过昆曲,这种坚持特别有意义。
蔡正仁:学艺68年,我更能体悟昆曲的魅力,也更觉“寸步难行”。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昆曲将有更大发展潜力。一个剧种的传承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昆曲本体的艺术性毋庸置疑,所以,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好。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学好、演好,传承好昆曲,踏踏实实地奋斗。
摘自《600岁昆曲为何魅力不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戏曲有很多剧种,关于戏曲传承的话题有很多,而文中把已有600年历史的昆曲传承作
为访谈内容,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蔡正仁在回答了昆曲传承的关键“守正创新”之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戏以人传”,原因是,人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蔡正仁在访谈中回顾了昆曲的诞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昆曲的抢救,突出了艺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D.在蔡正仁谈到昆曲的传承相关问题时,曹玲娟认为他的坚持很有意义,蔡正仁也穿插讲述了自己从事昆曲的人生经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人民日报》作为组织方,本次访谈聚焦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期望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B.曹玲娟作为访谈记者在提问题时又加以简明扼要的点评,展示了清晰的思路。如“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C.蔡正仁认为,昆曲存在着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年轻演员会的戏少且唱念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和跨剧种学习。
D.访谈中蔡正仁引用“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梨园行话,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批评了年轻演员流于浮躁的现象。
6.记者曹玲娟在访谈中主要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请任选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出这些问题的结论。(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亮,然后又捧出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
“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让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居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都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译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地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者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地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的,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党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者。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竞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挠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C.小说运用语官、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8.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性不妄交,非其同患,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太祖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璀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今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展开余下试题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进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竞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高祖,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
(选自《周书·长孙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英可/
B.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C.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D.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薪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文毫奉祀时的称号。
B.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刻王朝通常由年纪最长的儿子来继承君位。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俭勇于揽责,肉坦自罚。百姓状告长孙俭部下泉璨,后经市问查证情况属实,长孙俭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职,肉坦自罚,并惩罚了泉璨,从此没有谁敢犯法。
B.长孙俭精于吏治,移风易俗。荆州之地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之辈,长孙俭股勤地加以劝导,同时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并习练武亦,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C.长孙俭积极建言,受到奖赏。长孙俭认为江陵梁元帝心怀异谋,于是写信察告太祖,陈述攻取梁朝的计谋,后来太祖平定江陵,并因此赏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
D.长孙俭非常敬业,忠心可鉴。长孙俭有一次去朝廷奏事,遇上大雪,于是在大雪中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面无倦色;他还在进书中请求将自己葬在太祖皇帝陵墓之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责游造门,亦不与相见。(5分)
(2)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封颂,朝议许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酬邓子仪 王安石
清溪相值各青春,老去临流辄损神。
事事只随波浪去,年年空得鬓毛新。
论心未忍遗横目①,于世②还忧近逆鳞③。
嘉句感君邀我厚,自嗟才不异常人。
【注】①遗横目:遗留在沦陷区的百姓。②于世:治理政事。③逆鳞:指皇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青春”形象地写出了溪流之水生机焕发、充满活力的状态。
B.“老去临流辄损神”一句,诗人将自己与清溪对比,感叹自己的年老。
C.颔联“事事”“年年”与“随”“空”扣结合,强化了诗人岁月蹉跎之感。
D.“于世还忧近逆鳞”写出了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的心理。
15.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 ▲ ”两句形象地描落出楼阁间通道临空飞跃的姿态。
(2)屈原《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 ▲ , ▲ ”。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气势磅礴、瑰丽浪没,其中“ ▲ , ▲ ”两句,动静结合、红白相映,画面鲜明生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项目,已有近百项是20世纪建筑遗产,几乎占到世界文化遗产总款的1/8。
让城市更新真正为有序发展服务,真正凸显城市更新进程中药综合价值与审美目标,20世纪建筑遗产的作用不可小视。无论从文化还是育角度,这些建筑遗产却都是 ▲ 的地标,会为城市文化传承创新指明前行的方向。这正是迫切要为20世纪建筑造产确立身份、实施有效保护的价值所在。
未来,我们应该对2O世纪建筑造产的传承、保护、创新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的机会。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的建筑遗产类型(古代、近现代及20世纪)等再细化认定范围。与国际接轨。要逐步在新建与修复近现代建筑问建立平街机刺,依法煜制排旧建新,从域市保护与创折发展上树立文化的资源观念,让每位城市居民都有“阅读”不同年轮城市述筑的机会。
同时,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十分迫切。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先后公布了《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免区保护名录》,能保尽保。但一些现象值得警惕,比如有些地方对20世纪的重要建筑遗产还不够重视,甚至推倒重来,频繁拆旧建新。这样并不能带给城市发展活力,只能让一个完整的城市记忆变得 ▲ 。
20世纪建筑遗产承载着与我们 ▲ 的记忆,诠释着百年间 ▲ 的历史,也引领者未来之路,值得珍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足轻重 支离破碎 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
B.举重若轻 四分五裂 休戚相关 波澜壮阔
C.举重若轻 支离破碎 休戚相关 风风雨雨
D.举足经重 四分五裂 息息相关 风风雨雨
18.文中意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
B.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
C.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的机会。
D.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创新、传承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的机会。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时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停住了或翻了,都不吉利。
B.有人称筷子为我们祖先“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实不为过。
C.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细菌可能危害健康,引发肺结核和霍乱等致命疾病。为了对抗致病菌,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