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52  2021-04-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陕西省榆林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榆林市2020~2021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这样一来,这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其实,如果这种阐释只是普通读者表达自己的一种见解,倒也不失为有趣的洞见。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位理论家的理论认识,并不会满足于作为有趣的洞见而存在,而是要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哪怕她或他是反科学主义的)去建构或争夺话语权。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文本越是具有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其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就越丰富。
B.不同读者因受教育等因素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学阅读的历时向度。
C.同一读者会随着自我成长带来“理解视野”的成长,从而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D.肖瓦尔特把《哈姆雷特》文本当作“超历史”文本,因而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入手,分析了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B.文章引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阐述阅历与个体差异对阅读体验的影响。
C.文章在阐述“理解视野”后用“值得注意的是”转入到“强制阐释”的论述,衔接自然。
D.文章结尾总结了文学阅读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文学阅读多维向度对阅读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理解为不同读者理解文本具有差异性。
B.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
C.在作者看来,“强制阐释”是“不道德的”是因为它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
D.如果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去还原“真相”,那么一个文本只能有一种阐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相对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和古今特色文化,突出“生态”二字的价值和地位。生态旅游蕴含着四个十分重要的内涵;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即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产业对原始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即尊重旅游地当地的文化,尽可能减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支持最大化,即在协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让当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让游客满意度提升,即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吸引游客,让游客能够真正享受自然原始的乐趣,尽可能最大化满足游客的游玩体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旅游是以重视生态的发展思想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综合统筹和满足地方生态、经济和游客等多方面的需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态。
走生态旅游的社区(村庄)参与型发展道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动并利用好当地的力量,为了使当地的生态旅游能满足当地地方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的经济需求,通过合理规范社区(村庄)管理和旅游的产业化经营管理,将社区(村庄)建设和生态旅游相融合,合理利用社区(村庄)的人力物力,同时合理分配经济收入,促进生态旅游的管控和发展,从而实现双贏,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当地居民淳朴热情的性格一直以来都是旅游文化重要的文化特色,也是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性格气质都是极具地方性特色的人文形象,依靠当地优良的民风和好客的态度所构建的旅游人文气息,是一个旅游地自身形象的重要标签。通过将良好的社区(村庄)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中,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能够极大地营造轻松和谐的旅游氛围,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有极大的提升和满足,对整个旅游产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摘编自徐玮《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型发展道路探讨》)
材料二:
近年来,靖远县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突出“山水人文、大美靖远”旅游品牌,逐步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示范打造了“稻香村—瓜园村”“中国生态文化村—大庙村”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培育开发了以“靖远枸杞”“小口大枣”等7个国家地标产品为主的一批特色文旅产品,探索形成了黄河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等特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提升了靖远旅游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摘编自冯文强《靖远:生态旅游带富美丽乡村》)
材料三:
近年来,潜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旅游服务活动。该市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打造康体养生、“洗肺清肺”旅游产品,已建成板仓自然保护区、陌上海心谷万亩竹海、魔幻森林、山谷流泉研学、天柱山中德合作森林教育拓展、“俄罗斯村”等基地。天柱山康养旅游已成为安徽省一条重要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着来自国外的数万名游客。森林康养旅游正激活该市全城旅游,2019年康养旅游收入达60多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
(摘编自储北平、李时潮《潜山:着力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
材料四:
创意是创新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对文化的一种再创造。文化创意要素的注入能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新方向,通过对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意象进行保护和提炼,依托文化资源,生产乡村旅游文化产品,营造难以复制和传播的旅游地文化氛围,提升文化体验,从而有效拓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李树亮、徐柳园《文化创意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途径研究》)
4.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旅游中,游客在旅游中尽情享受相对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和古今特色文化。
B.生态旅游突出了“生态”二字的价值和地位,不影响自然环境是基本的前提条件。
C.生态旅游中,必须尊重旅游地当地的文化与内涵,尽量不对其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
D.生态旅游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特色以吸引游客,最大化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展开余下试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型发展道路,在生态旅游中融入文化特色,提升旅游体验。
B.靖远县推进“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特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了旅游市场竞争力。
C.潜山市的工业发展较落后,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
D.文化创意能够有效拓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厨房手札 宋长征
①我家最早的一座厨房,跟堂屋挨着,东省、东山墙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很高,早晨最早迎接新一天的日光。现在是晚上,我躺在柴草窝里:我一直以为柴草窝才是最好的地方,麦秸软乎,干净,叶子酥脆,躺上去先是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灶膛里的火舌舔着,一会儿就能入梦。
②厨房里做饭,也是我家山半栖息的地方,青山羊,性情温顺,站在墙角抿着嘴里的干草,嚼呀嚼,好像能嚼出一首诗来。诗倒是没有,寒冷的冬夜,我们正在做饭,母山羊咩咩地叫,娘说,怕是要下崽了,赶紧找了一堆干草,屋外下着雪,从树杈上扯下一把风干的萝卜缨子,催奶。娘给母山羊鼓劲儿,往羊嘴里塞进一根椿树棍儿,让羊咬。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娘既欢喜又犯愁,下了那么多小羊羔怕奶水不够,大半夜拉着风箱给羊煮疙瘩汤。
③我对母性的认知,大多起源于养羊。卷毛的、孱弱的、刚睁开眼睛的小羊羔试探着在羊的乳房前跪下来,闭上眼吮吸,大概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后来我做梦,地点经常是我家的第一个厨房。灶膛里的火光熄灭,余烬像在黑暗中眨动的眼,羊们安睡,羔羊和母山羊紧紧拥在一起。墙角堆起来的树叶有一人多高,我家的那只老黑狗从柴草窝里爬出来,叼着我的衣角去灶膛口。翻动,必有一只熟透的烤红薯,面色黧黑,深藏暗香。
④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包括厨房,厕所,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厨房的位置一般在南面偏东,厕所在北面偏东。所以习惯上说上厕所下厨房。古代也叫东厨。曹植《当来日大难》:“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广情故。心相于。阖门置酒。和乐欣欣。游马后来。辕车解轮。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初见这首诗有些心惊,这位后来面对骨肉相残七步为诗,洒脱、预见能力当是天下独步,也就不怪南朝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感慨了。这是厨房的古代史,穿越千年月光,端坐在时间的一隅。你在想,那些衣着简朴的庖人如何在历史的厨房里出出进进,用烟火喂养丰腴或羸弱的朝代,煎炸烹炒,让文字的光明得以延续,让精神与思想蹒跚或奔跑。不仅仅是活着,即便死后,那些朱门贵族也会将厨房安置在墓室的东壁。山东嘉祥汉墓,小祠堂的东壁画像中间描绘的就是此景:灶上的木杆上悬挂着猪腿,鸡鸭鱼肉,灶前有一人在添柴烧火,他身后的那个人像是在和面,中间的上部师傅正在教徒弟剥鱼,最右边一个人用桔槔汲水,另一个人在剥狗皮。与庖厨图相比,我们村的厨房就显得简陋了许多。父亲坐在灶膛口用左手往里面添柴,然后再用这只手抽动风箱,右手因为偏瘫只能蜷缩在胸前。
⑤火候一词的来历是指根据原料老嫩软硬与厚薄大小的制作要求,采用火力的大小与时间长短。那么,我相信父亲是一个最会掌握火候的人。春节蒸馒头,娘从来不让别人烧火,把柴草备齐,让父亲坐在灶门口。这时灶神已经站在灶前,灶神爷爷干净,灶神奶奶端庄,父亲燃起三炷香,填柴火,拉风箱,一锅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依次晾在竹薄上。父亲啊,47岁偏瘫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厨房捆绑在一起。他的心中也有团火,母亲忙里忙外,他就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放羊,喂牛,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只手掐着稻草,腿弯用力,将时间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过完最后的光阴。一个生在乡间的人,不可能将心中的那团火燃烧得太旺,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
⑥我家的第二座厨房在西面,靠墙有一扇角门,直通大街。暮晚时分,炊烟散乱,二娘做的面鱼汤,六奶做的榆钱窝窝,母亲呢,盛了一碗腌制的酱豆放在饭场上,你说西,我说东,你夹我一筷子咸菜,我分你一口鲜鱼汤,好像一个村子里都在一口锅里掀勺子,一口吃得百家香。
⑦现在我还想,我家的这座厨房为什么就建在了西面,想去问,父母已经作古,怕是会成为一生的悬案。我二大爷家就在我家房后,因为家产两家闹僵,到最后也没能锔到一块。有一年,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说二大娘有了什么不好的病,探花爷严肃着脸,走到院子中央放下罗盘,东走走,西看看,指着那座低矮的厨房说,扒了吧。轰隆隆一声,随后听见人喊,说二大爷砸在了土墙下,这是我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第一次戴孝,有人笑我,我怯生生向黑漆漆的屋里看,和我家闹矛盾的二大爷死了,我父亲的兄弟又走了一个,用袖子掩住面,没让人看见我哭。
⑧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还在。锅早已生锈,烟囱还在直竖竖指向天空,外墙边的一株老榆树好像动用了洪荒之力一直在生长,每到夏日枝叶葱茏,但榆钱总是结得很少。榆树与厨房拥挤在一起,厨房上的砖瓦被榆树的蛮力松动,怕是风雨飘摇再过几年就要塌了,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
(节选自宋长征《乡间炊事考》,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特意突出“我”家第一个厨房东山墙的窗户以及早晨的阳光,与“我”记忆中第一个厨房带来的温馨与幸福相映衬。
B. “我”认为第二个厨房的墙被扒时是“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这与二大爷被砸在了土墙下给“我”带来的心灵的创伤有关。
C. “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与下文“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相互照应,批判了乡村的落后与愚昧。
D.文章以“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结尾,表达了“我”对第三座厨房命运的担忧与不舍。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
9.文章是如何围绕“厨房”来行文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仪凤字韶美,普州人。少以文谒左丞冯澥,澥甚推许,遂知名。绍兴二年,登进士第。抱负倜傥,不事生产,于仕进恬如也。擢第十年,始赴调,尉遂宁府之蓬溪,监资州资阳县酒税,为果州、荣州掾。
绍兴二十七年,有旨令侍从荐士,起居郎赵逵举仪凤,称其“富有词华,恬于进取”。宰执上其名,上曰:“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任官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自秦桧专权,深抑蜀士,故上语及之。寻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试馆职,辞以久离场屋,改国子监丞。宰相以其名士,迁秘书丞、礼部员外郎。所草笺奏,以典雅称。
孝宗受禅,议上“光尧寿圣”尊号册宝,有欲俟钦宗服除者,太常博士林栗谓:“唐宪宗上顺宗册宝在德宗服中,不必避,备乐而不作可也。”仪凤独上议曰:“谨按上尊号事属嘉礼,累朝必俟郊祀庆成然后举行。太上皇帝为钦宗备礼终制,见于诏书。乞候钦宗终制,检举以行,则国家盛美,主上事亲情实称矣。”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从厚,竟用栗议,仪凤复争辩不已。寻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秘书少监。


展开余下试题仪凤在朝十年,每归即匿其车骑,扁其门户,客至,无亲疏皆不得见,政府累月始一上谒,人尤其傲,奉入,半以储书,凡万余卷,国史录无遗者。御史张之纲论仪凤录四库书本以传私室,遂斥归蜀。
三年十二月,辅臣进前侍从当复职者,上曰:“刘仪凤无罪,可与复集英殿修撰。”起知卭州未上,改汉州、果州,罢归。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卒、年六十六。
仪凤苦学,至老不倦,尤工于诗。然颇慕晋人简傲之风,不乐与庸辈接,故平生多蹭蹬,一跌遂不振云。
(选自《宋史•刘仪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B.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C.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D.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郎,古代的官职。主要职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事迹,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大小学,古代称文字学等内容为“大学”,称诗书礼乐等内容为“小学”。
C.服除,旧时礼俗规定,长辈去世后,需在一定时期内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D.四库,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四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仪凤不置产业,淡薄仕途。刘仪凤绍兴二年进士及第,但他不为谋生置产业,对于仕途升迁也很恬淡,考中进士十年后才去做官。
B.刘仪凤恪守礼制,据理力争。太常博士林栗认为给孝宗皇帝上尊号不必回避丧期,刘仪凤认为这不符合礼制,请求等候钦宗丧期满再给孝宗皇帝上尊号。
C.刘仪凤深居简出,爱好藏书。刘仪凤在朝廷十年,每次回家就关门谢客,无论谁都没法见到他;他每次拿到了俸禄,就用一半来收集书籍,共收集一万多卷书籍。
D.刘仪凤为人傲慢,一生坎坷。刘仪凤在政府里好几个月才谒见上司一次,为人特别傲慢,倾慕晋人简慢倨傲的风气,不喜欢与平庸之辈交往,所以一生常遇坎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以文谒左丞冯澥,澥甚推许,遂知名。(5分)
(2)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从厚,竟用栗议。(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①(其二)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②。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于是作诗二首。②古俗,正月初一,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外放已三年,感叹自己恐将终生谪居在外,奔走于宦途中。
B第三句勾勒出年老的心境:人老了,易伤感于年华流逝,所以不想去看新的年历。
C.辟邪的桃符一年一换,诗人准备学写旧桃符,表明他有抛却不如意的仕途的打算。
D.颈联中将过去的青春美好和当前的容颜衰老相对比,流露出诗人历经沧桑的痛苦。
15.这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冲,用行路举动表达与“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相似道理的两句是“ ▲ , ▲ ”。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能产生,“ ▲ , ▲ ”的效果。
(3)杜甫《登高)中以“ ▲ , ▲ ”两句抒写了诗人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典章文物、奇珍异宝 ▲ 。诚如有关报道所说: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 ▲ ,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 )。那么,为什么它的入藏和回归,以至以往回归的每一件大水法兽首都会招致轰动,不让国人热血沸腾呢?这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已永远记住的名字——圆明园!
就在两个甲子之前,八国联军的大炮轰掉了正阳门上的城楼,多少财富被掠夺,多少人民被屠杀,观象台上的古代天文仪器被强盗们作为战利品打包回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已经180年了,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变得越来越科学和文明了。但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以强凌弱的现象仍 ▲ ,野蛮以至血腥的场面仍 ▲ ,伴随这些的还有存在于某些人心灵深处的肮脏的殖民主义思维,这些都不能不让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可胜数 栩栩如生 历历可见 屡见不鲜
B.汗牛充栋 栩栩如生 略见一斑 司空见惯
C.不可胜数 活灵活现 略见一斑 屡见不鲜
D.汗牛充栋 活灵活现 历历可见 司空见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件马首铜像都称得上是中国文物中的翘楚,无论是从工艺水平,还是从文物的珍贵性来说
B.这件马首铜像都称得上是中国文物中的翘楚,或者从工艺水平,或者从文物的珍贵性来说
C.无论是从工艺水平,还是从文物的珍贵性来说,这件马首铜像都称得上是中国文物中的翘楚
D.或者从工艺水平,或者从文物的珍贵性来说,这件马首铜像都称得上是中国文物中的翘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它的入藏和回归,以至以往回归的每一件大水法兽首都会招致轰动,让国人热血沸腾呢?
B.为什么它的回归和入藏,以至以往回归的每一件大水法善首都会引起轰动,让国人热血沸腾呢?
C.为什么它的入藏和回归,以至以往回归的每一件大水法善首都会引起轰动,不让国人热血沸呢?
D.为什么它的回归和入藏,以至以往回归的每一件大水法兽首都会招致轰动,不让国人热血沸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 ,需要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并要防范害虫。于是,人类想出了一个主意——制造温室。温室里拥有植物生长需要的一切。然而,在陆地上,土地与淡水变得越来越稀缺,于是,科学家们又想出了一个主意—— ② 。海洋拥有稳定又适宜的温度,是全球的温度平衡器;浅海区的海底,阳光正好; ③ ,不需要杀虫剂。实验探索出了一种可能性,在陆地上的土地和淡水不够时,我们还有办法提供日常所需的各种蔬莱。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榆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