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05  2021-04-01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江苏省镇江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第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 的时间长,自古以来形成了 的体育形式,如射箭、相扑、蹴鞠、摔跤、马术、武术、杂技等,其中像武术、杂技等很多体育形式,可以说是中国的“绝活”.中国人将体育当作健身和娱乐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将体育和提高人生智慧联系起来,如围棋、象棋等棋类比赛,就将人生的体验 其中。
A.延续 丰富多彩 赋予 B.赓续 丰富多彩 赋与
C.延续 异彩纷呈 赋与 D.赓续 异彩纷呈 赋予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以后的花鸟梅竹等的画题,与唐以后的诗词学相因缘,它的画题全与山水画相同。如画竹, ;梅花, ;桃花鸭子, ;荷花, _;菊花, 等等,不胜枚举。
①则题“春江水暖” ②则题“六郎风韵”③则题“潇湘烟雨”
④则题“东篱佳趣 ”⑤则题“疏影横斜”
A.③⑤②①④ B.②⑤③①④ C.③⑤D②④ D.②⑤①③④
3.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王国维而制定的简易年谱的片段,其顺序已被打乱,根据年谱中的干支提示,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国学大师王国维1901年~1905年大事纪要
1901年,辛丑,协助罗振玉编《教育世界》杂志,译《教育学》,
①19X×年,癸卯,应聘至通州师范学堂任教,通读叔本华、康德之书,是年撰《哲学辨惑》,译(西洋论理学史要).
②19××年,乙巳,随罗振玉辞职,赋闲家中。是年撰(周秦诸子之名学》《静庵文集)
③19××年,王寅,张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创办通州师范学堂,经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应其一年之聘,是年译(教育学教科书)。
④19××年,甲辰,罗振玉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王国维来校任教,是年撰《孔子之美育主义》。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4.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牛羊识僮仆,既夕应传呼。
B.年丰牛亦乐,随意过前村。
C.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
D.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寄
干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 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米餈,用蜜耖灌之,以置穴口。蛇使出,头大如囷 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浏览完整试题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选自《搜神记》)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啖:吃
B.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咋:咬
C.得其九女髅,悉举出 悉:全
D.聘寄女为后 聘:聘请
6.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越,一古部落,又称为“东瓯”,从文中可知地理位置当在今浙闽一带
B.家生婢子指奴仆生的女儿,从中亦可窥见当时底层人民社会地位的低下。
C.当时将乐县县令李诞面向社会招募童女未果,其女儿李寄便效仿汉代缇紫救父的故事勇敢献身,解救父母。
D.李寄斩蛇后为家人带来丰厚的赏赐,称颂其斩蛇的歌谣至今流传。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2)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8.概括李寄的形象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1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2,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今湖北鄂州)知州的友人朱寿昌的②狂斗士:此外指三国狂上祢衡,其因恃才傲物出言言不逊角怒带操,下文“曹公黄祖”即指曹操和黄祖。
9.本词上阙写景有怎样的特点?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5分)
10.本词下阙借用了些典故?寄托了作者对朱使君的那些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背天,而其之天阙者,____________ 。(庄子(道遥游》
(2) ____________,而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大弦嘈嘈如急雨, 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 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5) ____________,佳木秀而聚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 ____________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7)少则得,____________ (《老子》)
(8) ____________,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且将备豆伴商梅
钟芳
○1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描绘的是古人用蚕豆佐青梅,煮酒咏诗的情景。手捧一碗蚕豆香,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绵软甜爽的感觉在味蕾上弥散,让人回味隽永,滋味绵长。
○2蚕豆是一种有灵气的庄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孩童时的乡村,成排成行的蚕豆苗漫生在墙角沟边、田间垄上,疏密的叶片间,悄悄地绽开白底黑边的小花,近看好似无数眼开的眼睛闪着清澈的目光;远看仿佛千万只漂亮的蝴蝶飞舞在藤蔓间,令人赏心悦目。花开数天,便凋谢了,结出了一串串青青的豆荚,像青蕉、似佛手,煞是可爱。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大诗人杨万里写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一笔道出了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做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清甜,别有风味。
○3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取蚕豆荚。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开来。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4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糥。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挨个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链,短的是手镯。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的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晚上睡觉时都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被压扁了也不舍得扔,继续吃。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5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焖炒炸煮,样样皆宜。如把外面的一层皮剥掉,里面的青青的豆瓣更加水嫩,可与鸡蛋、韭菜、蒜苗、咸菜、火腿、笋片等或烧或炒,也可做汤,吃进嘴里一股清香,是妙不可言的美味。清代饮食名谱《随园食单》 中记载:“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6中学课文《社戏》里,鲁迅小时候跟伙伴们搭船去邻村看社戏,夜半船过六一公公的蚕豆地,孩子们纷纷上岸偷摘蚕豆,然后就在船上生火用河里的清水将豆煮熟,用手夹着撮盐吃。在先生的心目中,这盐撮清水蚕豆的味道胜过母亲下厨炒的蚕豆。相比较,我最喜欢的是母亲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倒入蚕豆翻炒,抓一把葱花扔进去,颠两下,直到豆皮起皱为止出锅。炒出的蚕豆,碧嫩鲜香,入口酥软,是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小菜。
○7世间的美好大多短暂,鲜蚕豆吃不几天,就会老去,正如《蚕豆谣》所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这时的蚕豆另有一番风味,可以做炒豆子。把蚕豆放进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外皮黄黄的,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即止,嚼起来,嘣嘣作响,香脆无比。更有手巧的,还将蚕豆泡了,拿剪刀,很细致地一一剪花,做成油炸兰花豆,味道更胜一筹,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8“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母亲都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去,让我身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着这原生态的乡野美味。
(选自《广东第二课堂》,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蚕豆的观赏价值写到其实用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田园情怀。
B.本文大量诗文名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的穿插引用,使得文章显得典雅厚重。
C.文中鲁迅等名家作品或相关言论的引用,使得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展开余下试题D.文章标题极富意蕴,蚕豆从开花到结果的短暂一生,隐喻作者对人的短暂一生 的理性思考。
13.文章③①两段属于何种叙述方式?有何好处?(6分)
14.文章借写蚕豆传达了哪些情感?请根据全文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秦汉印章
莫小不
秦汉时期,印章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它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而其审美取向的确立,为后来文人篆刻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兼并六围,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罢
其不与泰合者”。在战国秦系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并制定规范匀整的小篆字体。这在两大方面影响到印章:一是从权力意义上,自上而下各级普遍用印以行使职权,官制造就了相应的印制,二是在印用文字上,从战围玺文改变为泰书八体中的“幕印篆”。
印制表现在许多方面。卫宏《汉旧仪》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钢、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种等级制度印材质料、印章名称外,还包括印章的大小、印纽形制,甚至绶带颜色、封泥颜色等也有专门规定。
典型的秦印是一批有边阑有界格的白文印,方形用田字格,长形用日字格,相当于方形官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秦印文字采用摹印篆,与汉印文字比,则显得圈融、细劲。
泰印的印文排布,除自右而左竖读、自上而下横读外,也有交叉读的。
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有至高的地位。正如清西冷八家之类冈所云:“印之宗汉,如诗之宗磨,字之宗晋。”
印制的变化实际上不会与改朝换代齐步,汉初印章基本上沿袭秦代旧制,共特征为:印面尺寸略增大;用边阑界格,但较秦时规整;印文趋于方正而求充满字格;布字有了回读的形式。西汉官印多为铸适而成,将军印和分赐少数民族的官印则多为凿印,
西汉中叶后,印章的制作工艺大为高,秦印遗风几乎脱尽而成为典型的汉印风格。其特征为:文字主要用汉六体中的缪篆,笔画根据布局需要而作增损;取消边䦨界格;线条进一步易圆为方,改斜为屈,平直挺劲,朴茂浑厚;结字方正与满,绸缪梦密;另外,武帝时还出现了五字印,并称为“章”,用于官秩二千石以上者。
汉官印尺寸大致在两三厘米见方,有铸有凿。铸印工整严谨,线条凝练厚重;凿印恣肆畅朗,线条劲拔爽利。汉印中有玉印,精致者整饬典雅,线条圆润婉转、光洁流丽。私印主要是白文印,又有少量朱文印或朱白文相间印,印文有用鸟篆、虫篆和鱼篆的,别有奇趣。到了东汉又多为凿印,不过此时的凿印不同于西汉。显得草率、粗放,痛快淋滴,可能是后世写意印风之滥觞。有些冥印,即用于随葬的印,更加粗率,如“软侯之印”.
汉印印材丰富,除青铜外,金、银、玉、牙、琥珀均有,文字上,出现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花钵,内容上,除宫、私印外,表字印、臣妾印、吉语印、肖形印也很多见。
广义的汉印包括魏晋南北朝印。与战国图像印相比,汉魏时期出现了人物和人物活动的内容,而减少了花、叶之类的題材。这可能是受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影响,也反映了古人绘画能力的进步。具体包括五类题材:神话传说、祥瑞动物、风俗民情、舞乐百戏、兽鸟虫鱼。汉魏时期的图像印制作,除铸印外,还有齿印和线刻印。艺术上,最突出的是当时人已善于捕捉人物和动物的瞬间动态,并在方寸之间构成复杂的场景,以简约的笔墨来表达这种动态和场面。
(选自《大学书法》,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民皆可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
B.秦印的印文排布,除自右而左竖读、自上而下横读外,也有交叉读及回读的。
C.印制的变化与改朝换代不齐步,直到西汉中叶秦印遗风才完全脱尽而成为典型 的汉印风格。
D.秦汉图像印制者善于捕捉人或物的瞬间动态,以简约的笔墨来表达这种动态和 场面。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确立的审美取向为后来文人篆刻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B.秦朝建立后自上而下各级普遍用印以行使职权,官制造就了相应的印制。
C.汉代私印主要是白文印,印文有用鸟篆、虫篆和鱼篆的,别有奇趣。
D.受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出现了人物和人物活动的内容。
17.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印章高度发展的原因。(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陆谷孙:一遇词典误终身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一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的冷板発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编篡工作,历时15年,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这是一部1600万字的“重磅”工具书,它内客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译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窺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衆,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斑感受深刻,但他态度蛘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内”“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映照世界。
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须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
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一一“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校”,陆谷孙以最高分位列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今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展开余下试题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白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雷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环球》,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中。
(选自2018年8月24日葛兆光的微博《悼念陆谷孙先生》)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谷孙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B.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
C.《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D.陆谷孙先生编词典兼收并蓄,但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收“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谷孙先生居功至伟但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倔强”精神令人钦佩。
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同时醉心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彼岸的重要保证。
C.陆谷孙“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 “转换”工作始终乐在其中。
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作精神贵族颇有微词。
20.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圃核桃,心为无限王”。(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下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细,生命的展开被打上越来越细密的刻度,这一刻度彰显出生命的压力,时间俨然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亮…….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莫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翁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节选自《老学庵笔记》卷八)
2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3.“国初”指 (填朝代)初年。“老学庵”是 (填朝代) (填姓名)的书斋名。(3分)
24.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2个称谓,解释当时文人如此称谓的文化内涵。(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昭人上方谷,欲用雷炸火烧的方式将敌军消灭。眼看即将成功,却突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昭才死里逃生。
B.《药》的结尾“路”作为华家和夏家两条线索的最终交融场所,将华家的“可怜性悲剧”和夏家的“可叹性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悲剧,使小说主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升华。
C.《老人与海》大多数情节发生在海上,看似简单,但因为作者在直叙中穿插了老人对往昔青春岁月的回忆,与眼前的老迈形成鲜明对比,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引人人胜。
D.《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在这场复仇悲剧中是无事的受害者:她年轻纯洁、不谙世事,因兄长雷欧提斯癫狂、父亲暴卒和情人失踪而焦虑悲伤,以致精神失常,
E.欧也妮答应蓬丰先生的求婚,他激动得哆嗦着连连表示愿做她的“奴隶”,这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已无情地揭去了美丽而神秘的爱情面纱。
26.简答题(10分)
(1)“碾坊”和“渡船”在《边城》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2)脂砚斋评语说:“□□情不情,□□情情。“请写出方框内对应的人物,并写出人物“情不情”“情情“背后折射的相关价值取向。(4分)
三、材料既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金庸武侠小说以江湖规矩来铺设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书剑恩仇录》到封笔之作《鹿鼎记》,贯穿着金庸对武侠小说最基本结构的反思,体现出不同的江湖哲学。《书剑恩仇录》是金庸首次对武侠小说的尝试,其主角陈家洛与乾隆为同胞兄弟。在随后的过《碧血剑》中,主角袁承志被设定为晚明名将丧崇焕之子。早期的金属小说将重视血脉门阀的价值观带入到江湖中来,其后金庸越来越觉得这种江湖论调存在太多问题。于是在《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等几部小说的主角设定中,人物越来越倾向于平民化,越来越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作为支撑。狄云是湘西的农家子弟,石破天是梅芳姑口中的“狗杂种”,令孤冲是岳不群夫妇收养的孤儿,韦小宝更是低贱到极点。小说主角的变化,体现了金庸对江湖的哲学反思,以武功来论道的江湖规矩,不再是血脉门阀的翻版。但是金庸最后为什么要写《鹿鼎记》这样一部似是而非的武侠小说呢?韦小宝的角色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一次彻底的反叛,他既没有资历,也没有武功,也不具侠客情怀,但通过政治手段将朝廷和江湖同时玩于股掌之间,足以诛杀像冯锡范、洪安通达样的顶尖高手,成了江湖世界的王者。真正的江湖就是政治,正是韦小宝这个神奇的小人物揭开了江湖世界最神秘的面纱。正如古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微联盟与提洛联盟在战斗中两败俱伤之后,英雄的时代就此沦落。同样,当岳不群从左冷禅手中攫取五岳剑派大权,任我行从东方不败手中希回日月神教之后,江湖的英雄时代也拉下帷幕,令狐冲和任盈盈只能在一曲笑傲江湖中唱出江湖世界的挽歌。
(节选自《三种江湖:金庸对武侠小说的哲学反思》有删改
27.根据文意,各用4个字概括金渐小说所体现的三种不同江湖哲学。(3分)
28.简要概括韦小宝形象的特点及意义。(6分)
29.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C
7. (1)父母慈爱怜惜好,终究不允许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2)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了,很可悲可怜
8.富有孝心,有责任感,具有谋略,勇敢机智
9.选取长江,高楼等典型景象 ,联想遥远的眠山,峨眉山,虚实结合,色彩分明,气势宏伟,为下文抒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苍凉悲慨的心境做铺垫。
10.借用弥衡的悲剧,希望朱使君不要像恃才傲物的弥衡那样招致杀身之祸(2分);借用李白的故事(1分),激励友人写出超越《黄鹤楼》诗的作品(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而后乃今将图南(2)积善成德(3)小弦切切如私语(4)报君黄金台上意(5)野芳发而幽香(6)盈虚者如彼(7)多则惑(8)心之官则思(每空1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12.D
13.插叙(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镇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