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62 2021-04-1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麻城实验高中2021年3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材料二:
“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汉代史家司马迁从侠客所表现出的超人的精神力量和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出发,始对侠客立传,并对侠义精神进行了极度褒奖和强力推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
接汉而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侠义精神的重要转折点,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文人歌咏时期,由历史写实式书写转向文学想象和浪漫发挥。与两汉相比,侠义精神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促使文人希图立功乱世、扬名立万的雄心壮志与游侠不爱其躯、仁义至上的人生信条一拍即合,建安骄子曹植不禁发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叹。六朝以来,文人士子纷纷于咏侠诗中流露出对侠义精神的向往,徜徉乐游于侠的精神世界,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追求成为文人理想人格与精神气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唐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强盛的国家实力与巨大的文化融合力更是文人歌咏侠义精神的天然土壤。
浏览完整试题
宋诗沿着唐诗辉煌的留风余脉继续演绎着千载不衰的侠义精神,诉说着文人耿耿报国之心。此时有岳飞“八百里路云和月”的侠义精神梦幻之旅、“壮士饥餐胡虏血”的国仇家恨,也有晚年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梦萦。此时的侠义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连在了一起,侠义情、家国恨不分彼此、合二为一。在明清时期,古典文化进入整合时期,侠义精神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静态地寄身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集大成的章回小说与历史回忆中,更弘扬于戚继光、俞大猷捐躯赴国难的英雄壮举中。近代文人更是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亡变局的关键时刻,以侠义精神著书立说启蒙愚昧国民、激起民族斗志。
(摘编自张吉珍《中国文学中的侠义精神论释》)
材料三:
往昔人们看武侠小说,总认为它们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读物,怡情消遣尚可,要专注研究则似乎太小题大做,正统的文化界对之更是不屑一提。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如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成分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转化而来的,武功招数、人名地名、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其深厚的国学底蕴,是很多现当代小说都难以攀及的。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态度,让读者消除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根植在思想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
从读者的角度看,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其急促,人们心理的普遍浮躁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烦嚣和压力之下,要静心看那些厚重沉实的古文经典,耐性听远古的回音,也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武侠小说正在读者与学术的距离中筑建着一个异类的文化架构,摆脱经院文学一直传承的固定思维模式,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摘编自宋韵琪《武侠: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庸著作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
B.金庸对中国文化并非一味弘扬,也带有鲜明的批判,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更具有稳定性。
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武侠小说如今已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但侠义精神作为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已融入民族血脉中。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庸作品中许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带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
B.汉朝以后,侠义精神由史家传颂过渡到了文人歌咏时期,其对文人士风的影响更加深入。
C.构建“文化中国”是武侠小说赢得读者的决定性因素,金庸小说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D.武侠小说平易近人,让读者消除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
3.下列各项,不符合“侠义精神”内涵的是( )(3分)
A.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写下“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诗句。
B.关羽陷身曹营,得知刘备下落,保护两家皇嫂千里寻兄,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C.林冲听李小二说有三个人在密谋陷害自己,于是在草料场中杀死陆谦等三人,后投奔梁山。
D.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缨,迅速集结,毅然决然地驰援湖北。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5.在当今时代,文学作品应如何传承侠义精神?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偶 遇
解高岩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
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出差?”
林振明点点头:“你呢?”
“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
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
“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
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
“有了。”
“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
“是啊,世界真小。”
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
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
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
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十年时间,变化很大。”
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
“我还没结婚。”
“没结婚?”刘霞有些吃惊。
“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
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过得好吗?”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
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
展开余下试题
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
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
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
“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
“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
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有这东西?”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
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
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
“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
“嗯。”
“他干什么了?”
“骗了别人8万块钱。”
刘霞“哦”了一声。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
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
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
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
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林振明听到“刘霞”这个名字时,他“一激灵”,这一细节描写足见刘霞在他心中的非同寻常的存在。
B.当说起身边的“罪犯”时,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
C.刘霞在临别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林振明注意安全,这体现了她的善良、纯朴及对林振明的真挚情义。
D.林振明、刘霞、陈警官在候车室偶遇,他们简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奈,其中又闪烁着人性至真、至善的光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
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
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8.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白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
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
展开余下试题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4分)
(2)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4分)
14.庞统才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古诗鉴赏(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①
刘禹锡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餘斐亹②,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③,松窗写紫文。 【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因父忧家居期间,其友柳宗元(字子厚)曾寄叠石砚以表慰问。②斐亹:文彩绚丽貌。③陶贞白:陶弘景,字贞白,古代书法名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砚席”点明二人之间的情谊,“离群”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友人寄砚的缘由。 B.中间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 C.尾联表面写宝砚应赠予陶贞白那样的书法名家,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 D.本诗为丁忧期间所作,有独居的寂寥之感却无浓重的忧伤之词,格调清朗、画面清丽。 16.友人寄砚以表慰问,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是__▲__,__▲__ 。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3)《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耸人听闻,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有诸多原因: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刻不容缓,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
18.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息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凌晨3 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底,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剽窃抄袭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抵制声明。随后,郭敬明、于正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相继发表公开信,正式道歉。
据悉,早在2006年与2014年,法院就分别判定他们的相关作品抄袭和侵权行为属实。面对法院判决,郭敬明认为时间会帮他肃清一切,虽作出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认为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也只作出赔偿,同样拒绝道歉。之后,二人作为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不仅未淡出公众视野,还推出了一些受到热捧的作品,并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能带你进行全景式文化旅游”错误,由原文“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可知,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而不是“每一部经典作品”。C.“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错,由原文“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可知,是“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并不是“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而不是“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虽然汉代以后武侠小说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汉代以后,游侠虽从正史中销声匿迹,然而侠义精神作为传统文化观念、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人们自觉的价值选择,经过口头传说与文人歌咏,在大众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从而融进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丰富了民族文化基因库,成了正义的体现与象征”可知,是汉代以后,游侠从“
上一篇: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河北省秦皇岛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黄冈”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