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8  2021-04-1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
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
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
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2018年全国“两会”期,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博,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博、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舍弃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D.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成人节”早已在许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更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焚书
老舍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展开余下试题李四爷点头答应,他到钱家拍门,没人答应。他知道钱先生有点古怪脾气,所以等了一会儿就上祁家来。
祁老人的诚意欢迎,使李四爷心中痛快了一点。他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祁老人对书籍没有什么好感,他在院中叫瑞全:“瑞全,好孩子,把洋书什么的都烧了吧!都是好贵买来的,可是咱们能留着它们惹祸吗?”
老三对老大说:“看!焚书坑儒!”
“老三你说对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落了泪。
“听见没有啊,小三儿?”祁老者又问了声。
“听见了!马上就动手!”瑞全不耐烦地回答,而后小声地向瑞宣:“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祁老人听李四爷说叫不开钱家的门,很不放心。他知道钱家有许多书,就打发瑞宣去警告钱先生,可是瑞全自告奋勇地去了。
已是掌灯的时候,瑞全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的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为是双管齐下,好惹起院内的注意。这样作了好多次,里面才低声的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里面很轻很快的开了门。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他只好先将来意说明,看钱伯伯往里请他不请!
“钱伯伯!咱们的书大概得烧!今天白巡长嘱咐李四爷告诉咱们!”
“进去说,老三!”到了屋门口,钱先生教瑞全等一等,他去点灯。瑞全说不必麻烦。钱先生语声中带着点凄惨的笑:“日本人还没禁止点灯!”
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
“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砍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说:“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着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胖短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他自己也坐下。“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他又把声音放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的老二今天回来啦!”
“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他上哪儿?”
“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
“他要干什么去呢?”
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我的老二就是个不爱线装书,也不爱洋装书的人。可是他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院中,钱太太咳嗽了两声。
“没事!我和祁家老三说闲话儿呢!”钱先生向窗外说。而后把声音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的儿子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轻颤。
瑞全听愣了,愣着愣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一向以为你只是个闲人,只会闲扯!现在……我给你道歉!”没等钱先生有任何表示,很快又立起来。“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走?”钱先生细细地看了看瑞全,“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钱伯伯!”瑞全咽了几口热气才说:“我不一定再来辞行啦,多少要保守点秘密!”
“还辞行?老实说,这次别离后,我简直不抱再看见你们的希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钱先生眼中微微发了湿。
他一声没出地给瑞全开了街门,看着他出去;而后,把门轻轻关好,长叹了一声。
(节选自《四世同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瑞全用“焚书坑儒”来称烧书的事,言外之意是日本人跟中国古代的秦始皇一样要通过毁灭文化来实施愚民政策以巩固其统治。
B.“控制不住自己,落了泪”的描写,表明老大瑞宣对日寇侵略十分愤怒,对自己因为“走不开”而当亡国奴感到十分痛苦悲伤。
C.在钱先生与瑞全说话时,钱太太咳嗽了两声,她显然是对钱先生把自家老二的事详细告诉了瑞全而感到不满,怕因此招来祸端。
D.小说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如钱家老二虽未出场,但其思想及所做之事都因钱默吟的话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8.简要分析钱默吟这一人物形象。(6分)
9.小说虽是长篇节选,但结构非常紧凑,分析小说是用了哪些方法做到这一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吧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郑和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B.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展开余下试题C.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D.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异域,指不在自己本身出生的地方生活,也特指被敌方占领的土地。本文的“异域”指外国。
B.永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殂”也是这个意思。
D.践阼,践,履踏;阼,阼阶、主阶。践阼指即帝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出其不意,破其城,败其军,大获全胜。
B.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官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第一句中“凄清”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客观上秋意的清冷,亦有诗人主观上的心境之凄凉,凄清为全诗定下了伤感之基调。
B.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写出了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的景象。
C.颔联继续写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写景运用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D.颈联所写的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节之景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
15.有人说:本诗尾联的“鲈鱼正美不归去”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两者所表达的志趣也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简要分析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 ”两句,明确指出了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作用。
(2)古人常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相对应,《蜀道难》中的“ , ”对此有所反映。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描写将士们冲锋陷阵情景的两句是“ ,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总书记的指示 。当下,给违反公德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的正义呼声。这种守护公德的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 、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相比隔着屏幕的正义凛然,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在私利与公益权利发生冲突时,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 “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当然,不能 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震耳欲聋 言传身教 未免 苛求
B.振聋发聩 言传身教 难免 苛求
C.振聋发聩 以身作则 难免 苛责
D.震耳欲聋 以身作则 未免 苛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
B.怎样做好,则是如果我们挺身而出时的第二个考验。
C.第二个考验是,如果挺身而出,我们怎样做好。
D.如果挺身而出,第二个考验则是怎样做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B.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C.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D.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21.下面是某校“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作修改。(5分)
高二学生开学后开展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为检测阅读效果,我校语文组正在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拨冗相助,截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扶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