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23 2021-04-1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泗县一中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
制卷人: 审卷人: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大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浏览完整试题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个幸运的贼
[法]莫泊桑
那晚,我们三个年轻狂徒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清醒些,索里尔仰面朝天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拉开抽屉,将一套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给普瓦特文,他说什么也不肯穿,于是我俩硬给他套上,衣服太大,几乎把他包起来。我把自己打扮成甲骑士,然后,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他大声地说:“当了军人,得喝出个军人的样子。”
我们拿出大碗,高唱军歌,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突然举起一只手说:“静一静,我敢保证隔壁画室有走动的声音。”
“有贼!”索里尔晃晃摇摇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火枪和长剑,普瓦特文拿到一支上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找到称心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手里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又指着我俩:你,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作我的护卫。”
我们足足用了20分钟查看每个角落,没发现任何可疑。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看着我,镇定下来后,我忽地一下锁上柜门,然后我们退后几步商量对策。
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则想用炸药炸。最后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拿来酒烟,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普瓦特文还警惕地背着枪;又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瞧。
“对!”我大声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手枪冲在前面,我俩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捆上他的手脚,将他放在椅子里,他没有吭声。
“我们审判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判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
“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不让他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
但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让我代为行使神父职权,并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暴徒,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
“你们要杀死我吗?”
索里尔逼他跪下,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救命啊!救命!”那老头在地板上打滚拼命嚎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
“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俩的枪没有子弹,枪只是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
“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
我们同意了。那个老头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我和普瓦特文抬着他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他认为我们闹得太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说你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
“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
“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
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起了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
“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
“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说。
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久别的老友一样款待起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
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到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捆绑、审判并“处决”,作者正是想通过他们荒唐的举动,来表现法国社会的法制混乱,对此进行辛辣的讽刺。
B.人的善良本性及人类相亲的本能,在这三个年轻人后来的举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小说结尾的安排,使人捧腹之余又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C.小说故事情节起伏有致,结尾出入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为刻画人物,作家运用了大量的动作、心理和语言描写,使形象栩栩如生。
D.索里尔“有所顾虑”地建议“请一个神父来”,表现他知道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裁断错误,但是碍于面子想为自己洗罪的复杂心理。
5.小说开头三人穿不同军装扮演不同角色的场面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6.有人认为,本文以“三个醉汉的故事”为题,更为妥贴。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由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溢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
展开余下试题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忠心耿耿,深得人心。每次都跟随秦王亲赴征伐,帮助他创下基业。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致力于收拢人才和将领,使他们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C.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求宽平。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十旬,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徇渭北,杖策上渴军门,一见如旧。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情。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君子不会选择干不正当的事得到富贵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孔子告诉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 。”
三、语言文字应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历史文化学者最新研究发现,曾侯乙编钟横梁上密布的类似“二维码图”的纹饰,可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乐谱。此前,一般认为这些纹饰不过是一种豪华的装饰——无论是那黑红相间的色彩,还是那流畅细致的花纹,与金光闪闪的青铜编钟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然而,仔细分析这些初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其构成元素有着惊人的一致性:“X”字形、“+”字形、“山”字形、“骨棒”形等反复出现。研究者指出,这些符号 着大量古代音乐信息。如同汉字中甲骨文一样,他们是音乐中的“化石”。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需要我们不断破解的艺术之谜,也是一份无比 的文化遗产。目前,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有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要想按照“二维码图”演奏出正宗的先秦时期的乐曲,还需要研究者们发挥才智, 。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得益彰 蕴含 优厚 穷形尽相
B.交相辉映 蕴含 丰厚 穷理尽微
C.交相辉映 饱含 丰厚 穷形尽相
D.相得益彰 饱含 优厚 穷理尽微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有些符号尚未辨识出来。
B.掌握的资料有限,致使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有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
C.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尚未辨识出来,有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析。
D.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编钟乐谱上还有一些符号尚未辨析出来,有些符号组合的含义尚须进一步辨识。
16.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如同汉字中甲骨文一样,他们是音乐中的“化石”。
A.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一。
B.被人揭露真面目后,这些所谓的西方绅士就撕掉“文明”的面具,大肆枪杀掳掠,无耻地占有我国的瑰宝。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 ,也有规范性。既然 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有了形,具其神,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隶书等发展演化阶段所形成的特点。
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 。汉字的“形”赋予其“神”,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规范汉字书写尤其重要。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如果对每个汉字 ,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于识字、读文、释意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
展开余下试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工具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寻根溯源
B.工具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追根究底
C.实用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寻根溯源
D实用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追根究底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经历的发展过程漫长,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
B.汉字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C.汉字凝聚的中华文化丰富深厚,经历的发展过程漫长
D.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B.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C.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D.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个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① 。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② ,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③ ,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6分)
2020年12月7日,中国—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24个艺术团体,将与中国广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的艺术家们线上联欢,举办23场精彩演出;同时,主办方还将发布中泰、中越、中缅等剧本互译丛书。多国总领事代表表示,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本届戏剧周的举办,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据悉,本届戏剧周以“共铸文化丝路”为主题,旨在展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的动人风姿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东盟国家,让东盟国家斑斓多彩的艺术走进中国,为广大戏剧爱好者带来艺术盛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老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日张老师在《人民日报》撰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提出“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引发广泛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光明中学学生×××”的名义给张桂梅老师写一封信,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C.
A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C
C项,概述错误,从全篇内容来看,没有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D
D项,以偏概全,“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4.B
5.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照应了小说开头“都喝得有几分醉意”的交代;
③为下文再次开宴和拿“贼”、审“贼”做了铺垫;
④为小说增添了喜剧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观点一“一个幸运的贼”更为妥帖。
①“贼”是全文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被发现、审判,到释放,、招待,故事情节都围绕“贼”展开,“贼”起到了串连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②做“贼”而幸运,能激发读者好奇心。
③以“幸运的贼”为题,预示情节必然曲折,也就为主要人物的个性展观提供子平台,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④“幸运”二字意蕴丰富,点明了“贼”的命运,幸运缘于人性的善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观点二:“三个醉汉的故事”更为妥帖。
①“三个醉汉”是小说中的主要活动者,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此为题,便于读者把握作品主旨;
②醉汉必有荒唐之处,也必有可爱之处,以此为题,富于喜剧色彩,更加吸引读者;
③由酒醉胡闹到酒醒招待,表现人性的复苏,更能突出作者寄寓的社会理想。
7.C
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旬,“畏”是害怕的意思,语义连贯,所以排除A项与B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语义通顺,所以排除A项与D项。
8.A
“国器”代指国家政权的说法错误,应表述为:代指国家人才
9.C
因果关系错,“慨然有忧天下志”是做“隔城尉”时,在“被高孝基称赞”之后。
10.(1)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
徇:巡行;谒:拜见;杖策上谒军门,省略句,(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一见如旧:一见如故
(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判断句1分,“相”“良弼“各1分,旬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1.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12.①国家多难及个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的感慨
②抒发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及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③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B
(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蕴含:里面含有蕴藏。饱含:满含,充满。优厚:待遇的优渥。丰厚:数量多,价值高。穷形尽相:形容事物描写的极为细致生动或形容人丑
上一篇: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度检测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泗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