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74  2021-04-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4]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时作业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时作业
一、语言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创)
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和美国对契诃夫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英、美、法、德等国都有许多________很深的契诃夫研究专家。西方学者对契诃夫戏剧的评论多于小说评论,普遍认为契诃夫是欧美现代戏剧的一位杰出先驱。如美国作家、戏剧评论家奥茨曾说过:“契诃夫是当代荒诞戏剧的先声。”(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契诃夫发表过不少强调文学创作要客观真实、反对主观________、尽量减少作品中主观成分的见解。在西方学者看来,契诃夫的这些文学观点非常接近于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另一方面,契诃夫往往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剖人物,描绘日常的社会生活。契诃夫的描写虽然不如福楼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但作品中渗透出严谨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使西方学者看到了契诃夫与左拉自然主义的某种________之处。另外,契诃夫主张把最平凡最________的生活搬上舞台,西方某些评论家把契诃夫称之为“自然主义剧作家中最自然的剧作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契诃夫的描写不如福楼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但作品中渗透的严谨的科学性显而易见。
B.契诃夫的描写虽然不如福楼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但作品中渗透的严谨的科学性显而易见。
C.契诃夫的描写不如福楼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但作品中渗透出严谨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D.虽然契诃夫的描写不如福楼拜、左拉那样精细入微,但作品中渗透出严谨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答案 A
解析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半句的主语为“契诃夫的描写”,后半句的主语为“科学性”,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虽然”,应放在前面分句主语前;二是句式杂糅,应将“渗透出”,改为“渗透的”。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C项,关联词语残缺且句式杂糅;D项,句式杂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另一个主要观点是西方“契诃夫学”认为契诃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
B.西方“契诃夫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契诃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
C.契诃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是西方“契诃夫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
D.西方“契诃夫学”认为契诃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另一个主要观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前文,“西方学者对契诃夫戏剧的评论多于小说评论,普遍认为契诃夫是欧美现代戏剧的一位杰出先驱”,应以“西方‘契诃夫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为主语。A、C两项陈述角度转换,语意突兀。D项,主语为“西方‘契诃夫学’认为契诃夫是一位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家”,陈述角度依然转换,亦应排除。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造诣  介入  契合  繁琐
B.修养  渗入  契合  繁琐
C.造诣  介入  吻合  琐碎
D.修养  渗入  吻合  琐碎
答案 C
解析 第一组: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修养: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造诣,强调程度,与“深”搭配;修养,强调水平,习惯说修养很高,而不与“深”搭配。第二组:介入:插入其中进行干预;渗入:比喻某种势力无孔不入地钻进来(多含贬义)。语境是说主观干预,应用“介入”。第三组:吻合:完全符合;契合:符合。“吻合”程度更深,文中强调在某些方面的高度符合,应用“吻合”。第四组:繁琐:繁杂琐碎,强调繁杂;琐碎:细小而繁多,强调细小。语境中强调生活的平凡与事情的细小,应选“琐碎”。


浏览完整试题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B.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
C.“当然,行是行的,”他摇摇头,低声说:“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D.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答案 C
解析 C项,冒号的用法有误,插在话语中间的“说”后用逗号。
5.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指出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漫画的主体是一个人穿着雨靴,带着雨伞,大衣领子高高竖起在路上行走着,他的上方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芒。他头脑中始终在想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一部分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止变革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对漫画进行描述和赏析是一种常考题型。描述或介绍画面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恰当的表达方式,是用客观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还是用描述的文字描写,不能掉以轻心;(2)观察画面,确定介绍主体,画面内容要全面,对象要突出;(3)画面人物或事物方位要准确,画面中的文字要完整;(4)介绍画面的顺序要合理,采取由上到下还是由左到右的顺序应把握好。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对话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他不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试图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
B.作者写到华连卡的笑声,实际有夸张的成分,表现了她的生命力,但也表明她缺乏同情心,造成了别里科夫的死亡。
C.别里科夫的死亡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死亡,小说结尾暗示了沙皇统治即将结束的命运。
D.别里科夫虽然可恨可憎,但毕竟是同事一场,因此,别里科夫死后,大家“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
答案 A
解析 B项,“缺乏同情心”,分析有误;C项,整体理解不当;D项,“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是因为人们故意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使之不外露。
7.用夸张的语言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在以上选段中选择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别里科夫从楼上摔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怯懦、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解析 别里科夫荒谬的生活逻辑在选文中有明显的表现,如他从楼梯上摔下来的那段心理描写就十分典型。能从文中找出相关描述,并简要分析即可。
8.作者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对别里科夫究竟有什么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符合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他最怕出乱子,怕被人取笑,宁可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了,自己却闹出这么个乱子,被人如此取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打击,因此他一病不起。
解析 华连卡的笑在正常人看来,绝对不会置人于死地,但在病态的别里科夫看来,这笑声说明他成了别人取笑的对象,这比什么都可怕。结合别里科夫的性格分析即可。
9.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被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示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式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这是小说的主题所在,解答此题,要联系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批判的主题:小说不仅仅是为了讽刺别里科夫的荒唐, 更是为了揭示沙皇统治的腐朽。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__①__,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__②__。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拟人、回环   B.夸张、比喻、排比
C.比喻、拟人、夸张 D.夸张、回环、比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把槐叶飘落比喻成雨丝下落;“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挥挥手,连头也不回”,把槐叶人格化,赋予槐叶以人的情感和动作;“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运用回环的手法。语段中没有出现夸张的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们离开了槐树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的表述符合逻辑顺序,语义层层推进,突出槐叶飘落这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带给作者人生的思考:每一次的终止,其实意味着一种积蓄和未来的勃发。改后最后一句话变为了对前面的总结。不合逻辑。
解析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本句具有明显的逻辑顺序,“必然”是对“清除衰老,抛去陈旧”的总结,而“整合”“更新”则是对树叶飘落的自然现象的进一步思考和人生感悟。改后逻辑不合适。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安然地沉入泥土
②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前面的“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和后面的“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可以推断应该填槐叶凋零后的状态即“沉入泥土”。②处,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寻找新的开始”“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可以推断应该填“槐叶还会再生长出来”之类意思的句子。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霾这种天气现象与雾一起列入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并将二者统称为“雾霾天气”。__①__。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__②__,最后一项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雾和霾都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__③__。首先,雾霾中的PM2.5(细颗粒物)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其实雾与霾有很大区别
②前两者危害不大
③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解析 语段的中心是雾与霾的区别与危害。①处,后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故此处应填表示雾与霾有区别的句子。②处,由“最后一项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可知,应填表述前两项的危害程度轻的语句。③处,由后文“威胁新生儿健康”“健康杀手”等内容可知,应填表示雾霾“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类意思的语句。
5.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脸识别”下定义。(不超过35个字)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计算机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脸识别是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以及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脸识别’下定义”,然后回顾“下定义”的模式,再根据模式筛选信息,给“人脸识别”下定义。“下定义”的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临近属概念,一般采用“……是……的……”陈述模式。首先浏览语段,找到临近属概念,根据“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知,“人脸识别”的临近属概念是“计算机技术”;然后筛选种差,从“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中进行筛选,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铁  匠
[法]埃米尔•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姑娘,从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我在铁匠家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我可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远远望见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光照得交叉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着。在静谧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愈近的铁军的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的响声包围。看到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力量。


展开余下试题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后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肌肉绷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光。铁匠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20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夹着一块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的舞蹈声盖住了。当,当——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一个孩子牙牙学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的时候,她的腿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地上,照亮了两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里。渐渐地,炉火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擦擦他脸上淋漓的汗水。他的儿子用一只手慢慢地拉着风箱,在风箱的轰鸣声中,我听见他依然没有平静的两肋喘息着。
晚上,我睡在铁匠那儿。我不再走了。他有一间空屋子,在铺子的楼上,他把那间屋子给我,我也就接受了。刚到五点,天还没亮,我便被卷入到主人的工作中去。我被那座房子上上下下的笑声唤醒,它从早到晚总是热热闹闹的,无限欢乐。在我的底下,铁锤飞舞。我好像是被“小姐”从床上扔了下来,她敲着天花板,把我当成懒汉。那间简陋的屋子,那个大衣橱,那张白松桌子和那两把椅子,被震得乱响,仿佛是在向我呼喊动作快点。我应该下楼了。到了楼下,我看见炉子已经红了,风箱响着,一股蔚蓝和玫瑰色的火焰从煤上升起,风助火势,炉火宛如星光闪烁。铁匠在准备一天的工作了。他把铁放在角落里,翻着犁和车轮。看见我,他把双手插在腰上,这个好人,他笑了,大嘴直咧到耳根。看见我五点钟就被赶下床来,他高兴极了。我看他是为敲而敲,早晨,他以他的铁锤做了一个奇特的报时钟,催人起床。他把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上,俯下身来,好像是在对一个孩子说话。他对我说,自从我生活在他的废铁之中以后,我好多了。每天,我们都坐在一辆翻倒的车屁股上一起喝白葡萄酒。
铁匠从不叫苦。他一天打铁14个钟头,接连打上几天,到晚上还是很开心地笑着,一边用满意的神色抚摸着胳膊。
他从不悲哀,也从不厌倦。我想即使房子倒了,他也能用双肩把它顶起来。冬天,他说他的铁匠铺很暖和;夏天,他把门大开着,让干草的味飘过来。当夏天来到的时候,傍晚,我走到他身边,在门前坐下。我们是在山坡上,整个峡谷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平坦广阔的田野在淡紫色的暮霭中消失在天边。他看到这些,心里洋溢着幸福。
铁匠经常半真半假地说他是这些土地的主人,二百多年以来,这个地方用的犁都是铁匠铺提供的,这是他的骄傲。
没有他,一棵庄稼也不能生长。田野五月变绿,六月变黄,是因为他出了力。他爱庄稼,像爱自己的儿女,看到火热的太阳出来了,他就兴高采烈,遇到下冰雹,他就伸出拳头诅咒那些乌云。他经常指给我看远处的某一块没有脊背宽的土地,告诉我说他某年某年造了一部犁给那块燕麦地和黑麦地使用。到耕地的季节,他时常扔下锤子,走到路边上,手搭凉篷,看着。他看着无数他造的犁正在开垦土地,划出田垄,正面,左面,然后右面,直到整个峡谷。牲口拉着犁,缓慢地向前走着,好像正在行进中的队伍。
犁铧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闪光,而他,扬起胳膊,叫我过去看那地耕得多棒!
我楼下叮叮咣咣的响声使我的血液中也有了铁,这对我来说胜似吃药。我已经习惯于这种声音了,为了确信我在生活,我需要铁锤打在铁砧上的音乐。我的房间,由于风箱的轰鸣而充满活力,我在那里重获我的思想。当,当——当,当,这声音犹如一个快乐的钟摆,规定着我的工作时间。到最紧张的时刻,当铁匠发起火来,当我听到那烧红的铁在他狠命砸下的铁锤下发出断裂的声音的时候,我便激奋起来,腕间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真恨不得一笔把世界抹平。后来,当打铁炉平静下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复归沉寂。我走下楼去,看到那些被征服的铁依然冒着青烟,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我时常在炎热的下午看见铁匠,他是何等地健美!那裸露的上身,那突出而结实的肌肉,使他像米开朗基罗的一个拔山盖世的伟大雕塑。看着他,我找到了艺术家们在希腊的死人身上艰难寻找着的现代雕塑的线条。他在我的眼睛里是因其劳动而变得异常高大的英雄,是我们这一世纪永不疲倦的孩子,他在铁砧上千锤百炼着我们分析的武器,他用火与铁锻造着未来的社会。他以自己的铁锤为乐。当他想笑的时候,他便抄起“小姐”,使劲地打着。
于是,伴着炉子呼出的玫瑰色的气息,他的家里便响起滚滚雷鸣。我似乎听到了劳动似的呼吸。
就在那儿,在铁匠铺里,在铁犁中间,我永远治好了我的懒惰病和怀疑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着力叙写了一个身材高大、形象鲜明的铁匠,展现其独特的生活世界。
B.“我”在铁匠家整整住了一年,被这里紧张的劳作、美丽的风光深深吸引,因为这一切有别于都市。
C.铁匠的生活简单,劳作很辛苦,不悲哀、不厌倦、不奢华的追求使得他心境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妙。
D.小说构思颇见匠心,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两种文明下人们的心态进行对比,为我们展现出两种人的生活态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被这里紧张的劳作、美丽的风光深深吸引,因为这一切有别于都市”原因概括不全,根据原文,被吸引的原因不只这些,还有普通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等。
7.“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讲述故事:铁匠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我是铁匠生活的见证者,真实可信。②展开情节:在铁匠家恢复健康的一年生活中,与铁匠从初识到了解再到被激奋,都是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的。③衬托人物:失去了喜怒哀乐和思想的“我”更好地衬托出这位劳动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人称作用能力。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有揭示主题作用。比如本文所讲述铁匠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我是铁匠生活的见证者,文章开始部分写“我在铁匠家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我”在铁匠铺时恢复健康的一年生活中,与铁匠从初识到了解再到被激奋,都是通过“我”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