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91 2021-04-1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1]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语文试题
马鞍山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首次构建了“艺德合化”的模式,最早确立了艺术审美与思想道德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实践途径,既注重用“艺”来推动“德”的修养升华,更重视把道德修养向艺术化、审美化境界的转化推进。先秦儒家关于“艺”与“德”的丰富内涵,以及互为制约、相互依存的思想,非常清楚地明确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德”如何转化为“艺”的内在精神因素,“艺”又是如何彰显“德”的丰富内涵,最终创造性合化为一体,达到“感人也深”“尽善尽美”的理想审美形态,就成为构建“艺德合化”途径的关键性因素。
构建“艺德合化”途径,最基础的是对“心”的认知和表达。先秦儒家认为,“心”不仅是“艺”的本源,而且“心”还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主体,引导着人不断实现思想精神的超越和升华,从而达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境界。孔子以“心”确立了道德本质的内在属性,孟子、荀子选一步阐释了“心”既具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以及具有道德情感力量的特征,确立了由“心”而生的道德修养的主体地位.《孟子·尽心上》明确指出了“心”“性”“天”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全力修养自己之心的人,是因为明白道德善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觉悟到了人的本性所在,就会努力保存自己的道德善良之心,涵养自己的思想道德修为,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行事做人,只要“尽心”就能够做到“知性”和“事天”,从而达到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根本要求。
构建“艺德合化”途径,最本质的是对“情”的呈现和把握。先秦儒家最早提出“艺”本源于人之“情”的观点。《毛诗序》认为诗歌是来自于“情”动而生,用语言表达不够充分,就会不断感叹抒发,如果还不足以表达,就会吟咏歌唱,最后就会出现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状态,充分说明了文学艺术来源于“情”的本质缘由。《乐记》:“礼乐之情同。”“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先秦儒家认为对“情”的美好体验是人性天然的本能需求,更是“艺”所要体现和表达的主要内容,“礼”与“乐”都与“情”的表达体验具有莫大的关系。巧合的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在《艺术论》中从情感的真挚性、感染性和道德性等方面探讨了情感作为艺术的本质,认为艺术一般说来是各种感情的传达”。可以说,在本质上沟通了“艺”与“德”的艺术化、审美化途径的正是对于“情”的表达和呈现。“德”是“艺”的本质内涵,“艺”是“德”的“情感”表达方式,,先泰儒家通过对人类丰富“情感”的肯定和阐释,打通了“艺”与“德”二者密切融合的通道,由此而来,就构建起了“艺德合化”的媒介途径,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性情观”。
(摘编自岳音《先秦儒家的“艺德观”构建论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艺德合化”模式的构建源自于“艺”“德”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和实践途径的确立。
浏览完整试题
B.构建“艺德合化”途径的前提条件在于如何把“艺”与“德”创造性地融合为一体。
C.孔孟等人阐释了“心”既具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确立了“心”的主体地位。
D.《毛诗序》认为诗歌缘“情”而生,充分说明了文学艺术来源于“情”的本质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探究构建“艺德合化”的有效途径,两个维度构成对比关系。
B.文章相关引文的合理使用,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谨。
C.文章援引了托尔斯泰的观点,意在说明艺术和情感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D.文章先总后分,在分论的过程中,先提出了观点,再进行论证,思路很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理想审美形态,需要“艺”与“德”创造性地合化为一体。
B.孟子认为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需同时做到“尽心”“知性”“事天”。
C.先秦儒家认为,“情”是“艺”所要体现和表达的主要内容,托尔斯泰也持类似观点。
D.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丰富“情感”的肯定和阐释,打通了“艺”“德”二者间的通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300多万,这是驻村干部的总数,一声令下,他们奔赴戈壁深山、江滨海畔;1800,这是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人数,他们长眠在了那些熟悉的田野里。正是这样一支历经千锤百炼、生死考验的干部队伍,访民户、问疾苦、找路子,立下安民报国的志向,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此同时,正因始终强调“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贫困群众的意志、信念、眼界。脱贫精神,由此进入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场精神洗礼,最终凝聚成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力量。
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愚昧迷信等陋习,一度困扰着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必然要为解决落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解答,为文化革新创造必要前提。于是,一张张更新版的村规民约贴在了公告栏里,村里多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面子”文化被用来倒逼村民主动脱贫……脱贫攻坚以深入文化肌理的形式,不断冲刷着乡土社会的思维方式。效果是明显的,据媒体报道,因婚丧嫁娶的改革,仅河南一个人口60多万的县,一年就节省了一个亿。近代以来,中国人曾迷惘于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过渡。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已经给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命题提供了现实路径。
(摘编自关铭闻《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仁的意思是,尝试为人民谋利益。这在现在这个时代十分有意义。”
(摘编自任仲平《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
材料四:
在2021年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历史性转移,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摘编自桂从路《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4.下列不属于中国实现减贫奇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百万计扶贫干部奔赴一线,以实干奉献的精神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B.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国家多次颁布重要政策,指导开展减贫工作。
C.采用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多样化方式,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D.实现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是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顺利完成了中国人自近代以来求索的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
明的过渡。
B.数据显示,我国存在数量巨大的贫困人口。在政策的干预下,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降幅
持续稳定。
C.“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大会相关决议,说明中国方案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D.综合材料来看,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减贫是长期的,需要众多人的不懈努力和无
私奉献。
6.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忠实改稿
韩小蕙
①我始终忘不了陈忠实老师的一件小事。
②2012年,电影《白鹿原》制作完成,但还未最后“定稿”,我有幸先睹为快,陈忠实老师亦在场。我被其中“老腔”那一段戏震撼得目瞪口呆,乡野艺术家们那种呼天抢地的表达,哪儿是在表演,分明是把自己的性命都押上去了!一连多日,那几位农民艺术家的喷血似的啸喊,一直在我心头激荡着,让我反复品咂着秦陕农民深重的内心。
展开余下试题
③我就求忠实老师了:给我们光明日报文荟副刊写一篇老腔吧?多长、多短都行,您写多少,我们发多少。我绝不催您,何时写来何时发,保证给以最壮美的版面。忠实老师略一沉吟,答应了。
④君子一诺。稿子很快就写来了。忠实老师不用电脑,是用钢笔写在18页白纸上的。整整齐齐的字里行间,显示出大作家陈忠实对文字的尊崇与珍重。忠实老师的这篇文章,题目干脆利落,就叫“我看老腔”,5800多字,叙述了他从3年前初识华阴老腔,受到震撼后,不断地把这关中珍宝介绍到北京人艺等大雅之堂,又每演一场都收获到爆炸性欢迎的故事。文章写得非常非常好,不仅下大功夫去落实了关中地方戏的有关资料,具有学术的权威性;而且是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表达出来的,流畅圆润,生动好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使我这个职业编辑的阅读过程中,也几度怦怦心跳,思潮起伏。
⑤然而,在准备刊发的时候,我竞有些踟蹰了:说实在的,我很想请忠实老师再增添一部分内容,即在那苍凉的黄土原野、乡间最简陋的舞台下面,他自己作为一个乡党一个普通观众,看着农民艺术家们充满泥土本色的表演,他的现场感受是什么?
⑥但我真的很迟疑,不太敢说出口。这真是有点非分的要求了-你想,陈忠实老师何许人也?乃中国文坛巨学,已然这么呕心沥血地给你写了,你若再提要求,不是冒犯吗?
⑦一连好几天,我纠结!作为一个职业编辑,我是属于呕心沥血编副刊的那种愚人,虽然在别人眼中,这些不当吃、不当喝、不当升官发财的报纸版面没什么用,简直就是太无足轻重了;可我这种但求百分之百而不放过的完美主义性格,也确实屡屡害苦了我,并让这件事成为我心中过不去的坎儿。
⑧最终,导致我下决心拿起电话的是我想起了一件事:20世纪90年代《白鹿原》出版后,陈忠实老师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条件很差,就自掏腰包2万元,为改善编辑们的工作条件尽了一点力,当时的2万元可是一笔极大的数目,相当于今天的十万、二十万啦!后来到了2012年5月,他又主动与《白鹿原》的三位责编之一、《当代》原主编何启治先生商量设立“文学编辑奖”之事。面对陈忠实个人将要拿出高达几十万元的偌大数目,何启治建议将该奖项命名为“陈忠实当代文学编辑奖”,但忠实老师坚决不同意,执意定为“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
⑨与我想象的完全一样,忠实老师在平静地接听完我的电话之后,用他那高尚人格所凝练出来的高贵,一字一句认真地说:“好,那我就再给你补充上这么一段。”
⑩我当时鼻子都酸了,一如我现在写下这一段回忆文字,鼻子又发酸、眼睛又潮热了一样。
⑪几天后,和上次一样,我再次收到了忠实老师的快件。里面又是那薄薄的白纸,2页,依然是整整齐齐的字里行问,显示出大作家陈忠实对文字的尊崇与珍重。涉及忠实老师补充他现场感受的那一段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每每感慨托尔斯泰的那段名言:“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在文坛、在作家群、在读者的汪洋大海中,为什么陈忠实的名字是一座大山?不朽的《白鹿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就是忠实老师“高者出苍天”的人品。他真诚地体悟每一个个体生命,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老农和他们的婆姨。他知晓生命的意义,真正领悟了“人”字后面所深蕴的无垠与无限。他的写作,就是要把这“人”字大写出来,写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悸动,写出人类内心最本质的跳动。
犹记得当初打电话给忠实老师时,我叫了一声“忠实老师”。他迟疑了一下,用他那浓重的陕西腔反问:“小蕙,你叫我啥?”我以为自己说错什么话了,期期艾艾地说:“忠实老师,怎么了?”这回他听清了,马上说:“呀,你咋能这样叫,可不敢呢!”大哉陈忠实老师,原来他在自己的心目中,就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我不知说什么好。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自己刚步入文学之路时,前辈们曾一再地教诲“作文先做人”。现在,却很少有人再提到这句话了,也许是怕被年轻人嘲讽为“过时”?然而,真理就是真理,经典就是经典,楷模就是楷模。人间大美,天地同辉,作家当如陈忠实!做人当如陈忠实!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擅长细节描写,譬如“平静地接听”“迟疑了一下”等,通过对动作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顺叙-“索稿一收稿一改稿”,行文思路清晰,同时运用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形象。
C.文中第11段援引对“老腔”描写的文字,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表现了陈忠实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D.本文卒章显志,通过对文坛前辈教诲的思考,既是对陈忠实为人的称赞,也意在引起人们对
当下为人处世的反思。
8.文中多次写到“老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文中说到“作文先做人”。结合文本简析:陈忠实“做人”的品质与“作文”的成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與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苹,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辽萧禧来理河东荧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验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六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元所不运,皆有所论著,又记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予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宣
B.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余宣
C.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新宣
D.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新宣!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郊丘之制,祀礼名。这里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古代帝王举行郊祭,通常在都城之郊。
B.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段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增设修撰等官,宋亦设置。
C.河东,区域名。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其在黄河以东,故质史上一直雨河志
代称山西。
D.休日,即休沐。我国西汉时就确立了五休的休假制,唐代定为句体,宋在唐的基础上假期
有所增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括熟知祭礼,改革郊丘之制。他研究了郊祀制度的沿革,写成了《声郊式》一书,皇帝
诏令自此采用新的礼制。
B.沈括办事干练,方法稳妥恰当。他处理淮南饥荒,采用发放公仓钱粮,整治河渠废田等方法,
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
C.沈括出使契丹,力保国土不失。他对地域版图和档案文书进行研读并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
谈判夺回了被侵占的疆土。
D.沈括博学善文,研究成果丰硕。他通晓天文、方志、律历、音乐等多个领域旦都有著运。
所著《笔谈》一书流传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敞装。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释:①武威:一作“武城”。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威郑,治所在今甘肃式威。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点明了时节和地点,交代了写作缘由。诗人身在武威,听说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西
域返回晋昌,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B.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使此时的
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受。
C.颔联紧承上联,诗人构思巧妙,用语贴切,“飘”字写出塞外落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挂”
字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颇具匠心。
D.诗歌的语言不过分雕饰,整体上浅显易懂。通篇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塞外之景
色,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15.诗歌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观刈麦》中,“ , ”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赋税的繁重,寄寓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2)《师说》中“ , ”两句极为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
(3)《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江边手执长矛、作诗豪饮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英国数学家欧文大概是清晰阐述人工智能未来图景的第一人,他于1965年指出:我们把超智能机器定义为具备超越所有聪慧人类智能活动的机器,一旦机器设计成为一项智能活动,那么,超智能机器就能设计出更好的机器。人类智能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因此,第一台超智能机器将是人类制造的最后一台机器,如果这台机器不是足够听话并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控制它的话。当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所 的态度,并不都是 的。美国未来学家约·黑文斯就提议,我们要以好奇心、笑声与欢乐去迎接未来,而不是恐惧、忧郁和害怕。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也反对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终将毁灭人类的说法,“基于在人工智能领域37年的经验,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类 的预言并没有切实的工程基础”。很有可能,未来人类将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添加到高级计算机中,以永远使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而在此之前的一幅图景则是:( ),就像过去人们要 社会,就必须学会读书、写字一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坚持 杞人忧天 耸人听闻 扎根
B.抱持 忧心忡忡 耸人听闻 立足
C.坚持 忧心忡忡 夸夸其谈 扎根
D.抱持 杞人忧天 夸夸其谈 立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来人类接受文明之前,要先学会使用计算机与机器人
B.未来人类要学习使用计算机与机器人,否则无法接受文明
C.只有学会使用计算机与机器人,才能成为未来人类
D.只有学会使用计算机与机器人,未来人类才能接受文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于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来人类将能爹把他们的思想添加到高级计算机中,以使自己永远可以生存下去。
B.未来人类将能够把他们的思想加载到高级计算机中,以永远使自己可以生存下去。
C.未来人类将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添加到高级计算机中,以使自己可以永远生存下去。
D.未来人类将能够把他们的思想加载到高级计算机中,以使自己可以永远生存下去。
20.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量于叠加和量于纠缠是量于力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量于世界跟宏观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量于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① ,1就是1,2就是2.而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一个状态可以存在于1和2之间,它既不是1,也不是2,但它既是1,又是2.② ,也是量子叠加的一种表现,是指两个处在纠缠态的量于一旦分开,不论分开多远,如果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③ ,而且是即刻的交化。爱因斯坦称之为“曲灵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所体现的这种非定域性是量于力学最神奇的现象之一。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11月24日號,2020年“最美职工”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10位来自一线的劳动者,获得2020“最美职工”称号。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攻坚克难,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努力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全社会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了“最美职工”证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七集中有这样两句话: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习近平
北斗系统是我们国家时空安全的一个命脉,只有这个东西在自己的手上以后,才能不受控于人。 ——杨长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马鞍山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
上一篇: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下一篇: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乌市二模)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马鞍”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