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30  2021-04-2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延寿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6年的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后真相时代”。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后真相”的泛滥与智媒的兴盛存在着直接关联。社交平台在新闻传播的核心地位日趋凸显,各类碎片化的虚假信息、流言蜚语、轶事绯闻呈现病毒式传播的趋势。相较于高高在上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通过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观点。然而由于“圈内人”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他们每天获得的信息都会经过“立场”的过滤,其中与之观点相左的观点、理念便逐渐消弭于无形。加之“沉默螺旋”“寒蝉效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益发凸显,人们为了留在“朋友圈”内,忌惮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否则就要面临要么“退群”,要么“被请出”的结局。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回声室”“过滤气泡”等负面效应加剧了共识的撕裂,形成了各式各样“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偏见闭环”,阻断了不同社群和族群之间的有效沟通,使愤懑、敌对、仇恨情绪,甚至暴力行为蔓延于线上线下,把互联网变成了“分裂网”。
造成“后真相”大行其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类智媒平台所依赖的算法推荐。借用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比喻,这种“算法利维坦”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兴起而扩张为一种新的霸权。它在为个体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操控甚至吞噬整个人类社会。美国学者的研究显示,社交平台的消息推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用户的社交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关注用户的朋友圈来分析其兴趣爱好,再利用推送机制强化其社区归属感。社交平台的把关机制则不是基于公共利益,其首要考虑的是“对用户来说什么是有趣的”。因此,算法的出现不仅仅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转变,更是把关标准的转变,而基于个体价值的“过滤气泡”机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偏见闭环”。失去了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和沟通,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又一次濒临文明冲突的边缘。
如何才能摆脱当前“算法利维坦”和“信息闭环”导致的跨文化传播困局,实现费孝通先生畅想的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除了促使智媒在技术和机制上进行完善和修正之外,说到底还是要提升人类自身的跨文化传播素养。首先,无论是信息发布者、社交平台运营者还是用户都应当像对待自身文化那样,尊重其他文化。其次,信息传播者应当客观、真实地认识和再现外部世界。再次,社交平台应建立适当机制来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尤其是那些来自弱势群体的传播者,表达他们的意见。最后,传播者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汲取各种不同的文化。
(摘编自史安斌《互联网如何打破“偏见闭环”》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网民更愿意通过“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观点,社交平台上各类虚假信息甚嚣尘上。
B.“智慧媒体时代”兴盛,人们获得资讯的途径变多,社交平台对网民的影响力逐渐超过主流媒体。


浏览完整试题C.社交平台为用户推送的消息都是用户觉得有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偏见闭环”。
D.“偏见闭环”的形成使得跨文化对话和沟通出现障碍,文明冲突的产生也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剖析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中的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偏见闭环”产生的原因。
B.文章在分析“偏见闭环”产生的原因时,引用了多个专业名词,使文章更加严谨,更具说服力。
C.文章借用美国学者的研究来详细说明社交平台的推送机制,旨在证明算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D.作者针对“算法利维坦”和“偏见闭环”导致的跨文化传播困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平台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不断完善技术,修正机制,并对信息进行甄别,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B.网民改变自己对待不同观点的态度,不同族群和社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偏见闭环”就有望被打破。
C.算法推荐可能操控甚至吞噬整个人类社会,使人类濒临文明冲突的边缘,所以我们应抵制算法推荐。
D.要想走出跨文化传播困局,信息发布者、社交平台运营者和用户首先应改变自己对其他文化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颇多质疑,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非议,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之中国的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加之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地在视频中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不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人们开始感叹,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他还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记录那个年代的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中国》的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相信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摘编自新媒网2019年12月7日)
4.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内很多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B.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在国内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6.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乞 丐
侯发山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三个年轻人还没走。说是年轻人,更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说是孩子比较恰当一点。他们的头发也染得有特点,一个白,一个黄,一个棕。此时,酒不喝了,菜不叨了,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喷空儿,一会儿说到伊拉克,一会儿说到汶川;一会儿说到王宝强,一会儿说到朴槿惠……好像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变了样。
我最喜欢这类年轻人,他们花钱如拉稀,爽快。点菜时有别于其他顾客,点的都是本店的精品菜,吃完吃不完是另外一回事,只管点,好像他们腰包里的钱跟流水似的。就拿今天这帮小年轻来说,我心疼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提醒他们少点一些,不够吃了再点。这下好了,捅到马蜂窝了,“黄头发”瞪我一眼,说不差钱!“白头发”皱着眉头,说你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我赶忙讨饶,扇自己的嘴巴,说乌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嘴上。他们几个这才放过我,继续点菜。三个人,点了七道菜,一道牛肉羹。乖乖哩!他们能吃完吗?当时我还这样替他们考虑。
事实上,他们只管喝酒,只顾说话,菜几乎没动。
这时,溜进来一个乞丐,我没来得及阻拦,他直奔年轻人那一桌去了。
“黄头发”挥舞着拿烟的那只手说:“去!去!去!”
“白头发”扬起了一个空酒瓶:“滚!”
“棕头发”站起来用凳子当武器:“走,走,走,老子还不知道想找谁要钱呢。”
乞丐急慌慌地走了,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搁往常,饭店该关门了。我起身提了一壶开水,过去问三个小年轻还需不需要什么,潜台词是提醒他们该走了。
三个家伙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准备撤离。
看着几个满满的盘子,我问道:“打包不?”
“打什么包?俺家又没喂狗。”“棕头发”鄙夷地说道。另外两个嘻嘻哈哈地笑了,也不知道是笑话我还是笑话他的朋友。
等到他们走出店门,我去里间拿盆子,打算出来收拾。当我从里间出来,傻眼了,一个中年人坐在那里吃起来,狼吞虎咽,像是饿饥了。
中年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头发乱蓬蓬的,落满了尘土。不像是乞丐,看样子,像是刚从工地上干完活的工人。咳,他们这类人挣钱如吃屎,难啊。他们进店吃饭,就着茶水,一碗面足矣。有的吃不饱,再加两个烧饼。
中年人发现我在看他,停下筷子,咧着嘴,不好意思一笑:“这么多菜,不吃浪费了。”
我连忙说:“吃吧,吃吧,没事,没事。”其实,他不吃,我收拾罢也是要倒掉的。
“今天咋这么晚?”我同情地说道。
中年人说:“在工地上加班,卸了一车水泥。”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了,就是那个“棕头发”,看到中年人,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失口叫道:“爸!您、您……”
中年人也吃了一惊:“宝儿,你、你还没吃饭?”
叫宝儿的“棕头发”说:“我刚跟同学吃了,手机忘拿了。”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喷着酒气。
我这才从盆盆碗碗的间隙里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手机。中年人刚才也没注意到。若不然,他也不会不吭声。
中年人皱着眉头,说:“以后少喝点酒。”
宝儿找到手机应答着走了。
我目送宝儿出去,发现他鬼鬼祟祟拐进了旁边的一家歌舞厅。
中年人只顾埋头吃饭,没有发现这一幕。
我回到吧台上继续玩手机,看微信。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乞丐又进来了。中年人请他共进晚餐,他摇了摇头,固执地伸着手。
中年人叹口气,掏出一卷票子,捻出五张给了那个乞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通过描写三个人点菜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他们既爱又恨的态度,为后文中年人吃剩菜埋下伏笔。
B.老板好心提醒三个年轻人打包,但是被年轻人直接拒绝,他们觉得打包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能体现他们的豪爽。


展开余下试题C.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文中中年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养家,但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让人深思。
D.“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不满,对中年人的赞美之情。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文中中年人的人物形象。(6分)
9.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注】,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注】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5分)
(2)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表现出一脉相承的豪情,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令吟诗,体现了闲中的高雅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的无奈与愁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其与挚友的深情厚谊。
15.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起兴,写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匠师们 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汉代瓦当集合了中国古典绘画、浮雕、书法等工艺美术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千百年来始终散发着 的艺术魅力。
汉代瓦当纹饰的 十分丰富,瓦当纹饰的取材几乎 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 )。中国古代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或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能更加突出静中有动、方圆结合的画面,增强艺术形象的美感。而作为主体的瓦当纹饰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经久不衰 体裁 包括
B.标新立异 响遏行云 题材 囊括
C.标新立异 响遏行云 体裁 包括
D.独具匠心 经久不衰 题材 囊括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代瓦当集合了中国古典绘画、浮雕、书法等工艺美术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个极具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