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贺才乐《为何新节俭主义在青年中流行》) 材料二: 新节俭主义的诞生向我们传递出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新节俭主义者更具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他们反对拜金主义心理和奢侈消费,希望在贫富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减少一些矛盾。他们的理念和行动不仅使其生活更有意义,同时更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温暖,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新节俭主义的这种理念契合了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发展共同体理念提倡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互利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强调共同体的各共生单元要通过合作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为此,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自觉形成并强化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共同体意识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并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新节俭主义内在包含了环境意识,强调自然的价值,反对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张在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理性消费。毫无疑问,新节俭主义所具有的环境意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新节俭主义者的消费建立在人的有效需求基础上,不会造成浪费,也就有利于保护自然。此外,新节俭主义者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并不断带动他人加入绿色消费行列,这不仅直接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编自连韵芳《新节俭主义的成因及价值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这一美德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重新成为当代青年人新的消费价值观念。 B. 新节俭主义崇尚理性节制、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强调克制消费欲望,不追求超前消费和生活享受。 C. 新节俭主义反对拜金主义,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增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正能量”。 D. 新节俭主义强调自然 价值,反对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张适度的理性消费,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以简约朴素的方式合理消费,不奢侈浪费,重视生活质量和品位,是理性消费意识的体现。 B. 新节俭主义化解了物资短缺与生存需求的矛盾,使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机统一,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C. 新节俭主义者所持有的节俭观念,更具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 D. 各共生单元通过合作,责任共担,互利共赢,这是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体现,也与新节俭主义的观点相契合。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新节俭主义观念的一项是(3分) A.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 真正的快乐不是以花钱多少来衡量的 C. 把钱花在刀刃上,该出手时才出手 D.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4. 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新节俭主义在当今青年人中流行的原因。(6分) 5. 结合文本,谈谈如何做一个新节俭主义的践行者。(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阅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阅之启名∕则赵鼎也 B.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阅之∕启名则赵鼎也 C.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阅之∕启名则赵鼎也 D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阅之启名∕则赵鼎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古代男子20岁取字,女子不可取字。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 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提点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