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5  2021-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拉哈一中月考语文试卷
组题人
一、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选择每题3分,共18分)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C.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类似。
D.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
B.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
C.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
D.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B.“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品质。”
C.“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D.“一个人精神品质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6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5题。(36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B.是寡人之过也 是:表判断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8.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9.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D.①③⑦/②④/⑤⑥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朝济而夕设版焉C.子亦有不利焉 D.且焉置土石
13.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C.敢以烦执事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展开余下试题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外交使者”,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1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比及三年 比较
B.舍瑟而作 放下如五六十 或者
C.吾与点也 赞成 如会同 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 谦让 孰能为之大 谁
18.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19.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20.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B.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
C.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
D.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人,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22.“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2)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4.下面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就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马云进行的专访,请概括出他关于进博会的三个观点,每点不超过20个字。(5分)
在马云看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大批外国先进制造业进入,冲击了国内一些粗制滥造的产业。同时我国很多企业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看到好的企业以后,知道了差距。此次进口博览会,对国内的制造业也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鞭策。马云表示,中国的消费根本还没有开始被挖掘,远远不能匹配我们国家应该有的能力。中国的内需潜力之大,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进博会独具慧眼,由此会实现共赢。谈到“开放”,马云认为,开放不是逼迫别人开放,更不是别人逼迫我们开放,而是自己真正从心里认同,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需要跟世界接轨,这样的中国会赢得更多的尊重。而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助于中国赢得尊重。
25.下面图示是某年某机构针对网民阅读情况所作的调查统计。请分析图示,就其反映的主要阅读状况,作出一个结论,注意用数据说话。(不超过55个字)(5分)
中国网民每月阅读杂志的数量

四、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月考答案
1. D A项,“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错误,B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C项,“类似”错误。
2. C “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原文无据。
3. B “三种饮食方式”是结果,背后是文化,即思维方式,后者决定前者。
4. 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证方式。②综合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③根据读者的认知,论述有详有略。④以点带面,采用了管中窥豹的方法透视宏大话题。
5. 示例: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①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和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②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已经深度嵌入了我们的生活。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拥抱其他优秀的文化。①宗教精神亲证自然,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应该积极吸纳。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应该拒绝其他优秀文化。


展开余下试题6.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7.B 代词,这
8.A 解析①已,同“矣”。③共,同“供”,供给。⑤说,同“悦”。⑥知,同“智”
9.A 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代词
10.D 解析D项为副词,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11.C 解析①③⑦名词作状语,②⑥形容词作名词,④⑤名词作动词
12.D 解析例句与D项中的“焉”都是疑问代词,哪里。A项,疑问代词,何。B项,兼词,在那里。C项,语气词,表感叹。
13.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D项,省略句
14.D 解析D项,《左传》中的“传”,意思是“解说经义的文字”,不同于“志”“记”
15.C 解析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不当,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6. (1)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是”,这;“过”,过错;“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指郑国;“陪”,增加。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反问句。
17.A A项,比到
18.C C项,以用
19.D D项,之你们
20.A “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
21. D “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22. 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23.(1)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2)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4.①进博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②进博会与内需潜力巨大的中国共赢。③进博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25.结论:中国网民多数有阅读杂志的习惯,每月阅读2本以上(含2本)的网民占大部分,达到62%;从来不读的很少,只有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