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38 2021-04-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弥勒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有功利目的。
假如一位商人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两种态度: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种田人常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羡慕种田人。初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常常感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下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滋味,绝不是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有闲情逸致。古代女诗人郭六芳《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中,没有能够感受到家的美,因为家里的一切诗人太熟悉了,那些常见的东西都变成了实用的工具。一旦与实用的意义拉开了距离,从远处看家,才发现夕阳下,自己平常熟悉的家犹如在图画中,融合在一片自然美景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烟云、细雨、帘幕、树篱、薄雾、月色总是能给人们一种审美的意味,因为这些东西能给人一种相对的距离感。
除了空间距离能产生美之外,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当时看起来不是太好的事情,也会变成美好的画面。如卓文君不守寡,与司马相如私奔,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守节的一件事,现在却成了一段美丽爱情的佳话。为什么时间距离也能产生美呢?很多事情,在时过境迁之后,往往就成为一种美好的故事。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之外,便了无生趣了。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是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那么,到底多大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不能太远,不能太近,是一种适当的距离,这种适当也就是不即不离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距离太近,容易和实用功利联系起来,距离太远,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审美对象。
(摘编自钟名诚《距离产生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人想着赚钱,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有这种功利目的就难有美感享受。
B.农人在烈日下寒风中耕作时所尝到的滋味和人们读陶渊明的诗歌感觉到的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
C.烟云、帘幕等能给人一种相对的距离感,因为这些东西能给人们一种审美的意味。
D.人们应该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应该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美感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的差异。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诗,意在论证时间距离也可以产生美。
C.文章论证中提及生活中有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D.陈年老酒失去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比喻论证使复杂问题明白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艺术家一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事物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就能产生美感。
B.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C.生活中的事情,在时过境迁之后,由于时间距离的作用,都成为美好的故事。
D.有些人从实际功利的需要,不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同样会富有生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摩擦中陶炼出来的亲密感。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城市这种来自乡村的熟人社会重建,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圈子的建立这样简单,也有着物理空间聚集的趋势,典型的就是各地涌现的温州城、河南村等标志性聚居区,其空间可能不像乡村那样紧密,但基本上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依然按乡村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文化等因素在运转。甚至这种模式也复制到了国外,有媒体报道说,纽约的唐人街,那些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大妈,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依然生活得很好,因为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熟人社会和几乎像中国国内一样的乡土性街区。
当然,城市本身也是有熟人社会的,典型的就是单位,一个单位的工作区有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单位的生活区同样有熟人社会,而且后者的规模远远大于前者,家属、亲戚、朋友交汇一起,也是一个蔚为大观的熟人社区,同样也具有乡土熟人社会的天然亲近感、心理安全感和交往信任感等。只是这些年在政策上不鼓励单位办社区以后,这种单位生活区的熟人社会也如同乡村熟人社会一样开始逐步解体。而且,单位熟人社会与乡土熟人社会也是有极大差别的,乡土社会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道德文化约束等方面的特点,而单位熟人社会没有这些特征,或者说并不明显。
(选自魏延安《熟人社会的解体与重建》)
材料三:
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首先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我们知道,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众人评论的压力。于是,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出现了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在家种地的媳妇苛待年迈的公婆,老两口在忍无可忍之际向远在他乡的儿子诉苦,而年关临近,儿子与其他青壮年一道回家过年,媳妇又一反常态,中规中矩地奉敬行孝,儿子一头雾水,往往责怪起自己父母的不是。
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但“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在留村的村民看来,“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所谓“树没皮必死无疑,人没脸天下无敌”。兄弟之间为蝇头小利而不惜撕破“脸面”大打出手,为宅基地而寸土必争绝情断义。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黑恶势力反而有了市场。
(选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不同的。
B.“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乡土社会中这么说是因为熟悉而彼此信任。
C.乡土社会的规矩和现代社会的法律所起作用是相似的,但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D.乡土社会中,子女了解父母的性格,做到让父母心安。熟人相处也是这样。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人们之间存在亲密感,形成亲密感的过程大多是令人愉快的。
B.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还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源于谨守规矩,而不是因为重视契约。
C.在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中,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处处显出弊端而被人嘲笑,现代社会自然已经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D.现代城市中的熟人社会完全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按乡村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文化等因素运转。
6.材料三列举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几个具体现象,请简要概述这些现象并分别指出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
刘卫平
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这道山梁好比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
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
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刘三应着:“德仁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德仁老爷说:“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簸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当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之别而已。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刘三颇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踏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上对面而峙了。
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痛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刹那间,只听见“嗖”的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的不见了踪影。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
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叼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
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B.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是加深了这一特征,如“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
C.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
D.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8.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含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展开余下试题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煮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B.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D.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即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辟”指征召,君主或官府从地方上征辟某人,并授予其官职。
C.刑部侍郎,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刑部主官称为刑部侍郎。
D.掾曹是官府属官的名称,古代分曹治事,故称掾曹。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自小悲苦,父亲早亡,寄养在从父家中,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
B.韩愈说话直率,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担任彰义军节度使,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5分)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
B.“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这一句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
C.“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
D.这首词篇幅很短又通俗易懂,但它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因此,我们说它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15.请鉴赏本词“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猿声哀怨凄惨,沙渚色彩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__________”,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新冠病毒从3月初在全球开始__________。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随着病毒的__________,有网友表示,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恐怕就剩下国际空间站了。在一般人看来,国际空间站似乎是一块远离尘世的净土,是人类处于太空中的一方__________。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人类在与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疫病的交锋中,总是占据上风。但是有专家表示,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宇宙射线辐射等因素加持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有更多__________,宇航员“中招”的风险更大。一些在地球上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微生物,(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任务无法正常进行。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爆发 蔓延 化外之地 可乘之机
B.爆发 漫延 世外桃源 有机可乘
C.暴发 蔓延 世外桃源 可乘之机
D.暴发 漫延 化外之地 有机可乘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C.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球达到67594例。
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球达到67594例。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因而在太空中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B.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在太空中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C.在太空中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D.在太空中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大家都知道, ①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从大气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② 的过程。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2020年12月16日,上海《语言文字周报》正式公布了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逆行者”“甩锅”“后浪”“爷青回”“打工人”“凡尔赛/凡尔赛文学”“你品,你细品”“有内味了”“内卷”“社会性死亡”等网络流行语上榜单。本次“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发布经过了读者推荐、网络海选、专家评议三个阶段。对比近期的一些“流行语”榜单,可以看出许多词语都反映出了民众共同关心的议题。今年,“逆行者”同时
上一篇: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弥勒”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