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84  2021-04-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训练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居域中之大
④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管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D.虽董之以严刑 董:懂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则智者尽其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失其所与,不知
D.则思知止以安人 虽董之以严刑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今守之而不足
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B.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何况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等
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之:结构助词,“的”
B.必固其根本 其:指示代词,“它的”
C.戒奢以俭 以:介词,“用”
D.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连词,表并列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浏览完整试题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则思知足以自戒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1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省略句)
B.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D.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
1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人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1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项伯即入见沛公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缘故,原因
B.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20.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要有尺度,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说的是“用人”和“纳谏”的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务。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中原画家所创作的与西藏历史相关的画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出自中原画家之手,尤其是出自中原正统流派的具有宫廷风格的画家笔下,简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直到元代设置宣政院,西藏这一地区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历史上,李唐帝国与吐蕃曾处于矛盾斗争的外交关系中。双方争夺的区域包括青海、陕西、河西走廊等,频繁的战争使得双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宗朝至玄宗朝前期,唐对吐蕃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中也多有胜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一蹶不振,吐蕃一度占据了对唐战争的优势。安史之乱后期,吐蕃曾攻入唐都长安。然而,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
《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正是两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求亲。和亲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总不能周边政权一来求亲,大唐就下嫁个公主过去,大唐公主唾手可得,实在有失大唐威严。然而,来求亲的周边政权又那么多,这可让“天可汗”犯了难。为了以示公平,唐太宗和臣僚们决定,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
这一次考试中,吐蕃大相禄东赞胜出。( )。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对吐蕃更好地融入东亚文明圈有巨大的帮助。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B.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C.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
D.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可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爱国诗句。
B.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简称“豫”。
C.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称为“颜柳”。
D.“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开启了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B.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C.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嫁到吐蕃,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D. 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三、语言表达
24.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25.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六朝古都建康的变迁。要求:不超过50个字。
公元589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为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垣残瓦的景象。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一片荒凉。


展开余下试题2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
27.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请赏析这段话的表达技巧。

28.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⑦⑧
31.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
B.而况于明哲乎?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3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3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3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35.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教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徵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徵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
(注) ①隐大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于是召来魏徵,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徵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徵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徵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人习于苟且①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②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④,度义而后动⑤,是⑥而不见可悔⑦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⑧,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⑨,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⑩。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怨谤”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揭示其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41.第三段中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文本研读、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某启:昨日蒙教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虽欲强聒②,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③蒙君实视遇④厚,于反覆⑤不宜卤莽⑥,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⑦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⑧受命于人主⑨,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⑩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⑩,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D.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43.从第二段看,司马光的信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王安石又是如何一一反驳的?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②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忱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⑨。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虽董⑩之以严刑,振⑾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论点:人君责任重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则国家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45.这两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爵位的最末等。秦以后,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为加官,唐以后为散官。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通贯书术。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谏太宗十思”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