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27 2021-04-2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
江西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1年江西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世界历史上,就农耕文明影响的持久性以及对文学、文化和政治制度渗透的广度而言,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出中国之右。上古开始,中华民族即以农立国,人地关系构成了其生产方式的最重要关系。
这种生产方式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孕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对土地生命本性的体认。《释名》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这说明古人理解的土并不是无限沉寂的僵死存在物,而是以其生命的原质待机而发,随时准备活跃。这种活跃使其生殖万物并参与万物运动,由此显现的过程性和历时性,使土地被赋予了时间始点的意义。其次是物候之变对时间意识的诱发。上古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这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使植被显现出随时令、季节有序变化的特征。这使人的时间意识不断被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推动并激发出来。《释名》对“时”的定义:“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自然物的生死成为测量时间的尺度,而四时和四季同是这一尺度的感性表征。最后,是从物候推展出更趋宏阔的天时观念。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土地和植被是基本要素,但它需要一个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地上植物的枯荣消长、天空候鸟的南北迁徙以及浩瀚天际日月星辰的运转,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化流行的宇宙,时间则在这个由天地万物表征的生殖、生命、变化等概念的连续运动中得以最终完成。
可以认为,农耕文明对自然生命本质的体认和感性表现的肯定,避免了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这是时间保持审美品质的关键。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秩序的建构以及诗性的表达。从中国美学史看,这种审美化的时间秩序的建构始于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夏小正》中所记的时间,在自然现象和人事的互动中显现了文学化的叙事性。它对一年十二个月的记述,几乎和中国早期的农事诗《诗经·七月》没有太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国历法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到《礼记·月令》,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五音等等均被组入自然时序变化的过程中,并与人事活动呼应。这样,时间的流动过程就成了人与世界按照农时的节奏走向“如歌四季”。时间变得美丽多姿,余韵悠长。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相应,“如歌四季”模式可能是古人时间观念中最具恒定性的模式。但是,任何稳定,共内部都包蕴着变化。从中国美学史来看,可以将时间意识的变化区隔为两个维度:一是在认知层面生成的时间,主要指中国人借助农业经验形成的对月令、四季、年岁的审美把握,二是在心理层面形成的时间,主要是将自然的时序变化作为人情感状况的表征。《诗经·釆薇》“昔我往矣”之语,《黍离》之悲,《离骚》不遇之叹,都是将原本自然性的时间内化成了情感性的时间。此后,从汉乐府、建安七子到盛唐的李杜,虽然文学主题表现出随时代而变的复杂性,但托物寓情、感时兴寄是其主调。桓温所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刘勰所谓“物色尽而情有余”,是对这种情、物与时间关系的恰切描述。
浏览完整试题
概言之,中国传统历法建立在对自然认知的基础上,主体是农民和农业生产,特点是将时间物象化;托物寓情、感时兴寄则将自然认知转化为情感抒发,主体是士人和人生遭际,特点是将时间情象化。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农耕文明对中国政治、文化等的影响持久而广泛,中国美学也伴随它的出现而诞生。
B.对土地生命本性和黄河流域物候变化的认识,最重要的价值是诱发了古人关于四时和四季的意识。
C.《夏小正》中记述时间,融自然现象、人事、文学化的叙事于一体,具有审美的特性。
D.从诗经楚辞到盛唐李杜,诗歌的文学主题虽然随时代而变,但其中对时间易逝的感喟却是不变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分析中国人对时间认识和表现的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广影响。
B.文章从时间物象化、时间情象化两方面展开论述,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又指出了其相互联系
C.文章引用古籍对“土”“时”的解释以及桓温、刘勰之语,以翔实的引证材料支撑了观点。
D.文章语言精当严谨,“大致”“可以”“几乎”“可能”“主要”等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从物候推展出更为宏阔的观念,构建出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完成了对时间的认知
B.从《诗经·七月》和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中,人们都可以获得对我国古时农事的了解。
C.如果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没有了诗性的表达,那么时间就可能失去审美品质。
D.《礼记·月令》和《诗经·采薇》的内容不同,却体现了古人对表达时间的相同处理模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了“快车道”。长城、大运河和长征,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沿线风光壮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原本散布在沿线的遗址遗存、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将有望连成一线,整条线路的完整性、系统性会大大提升,从而形成品牌,使相关历史文化更具魅力。以往,不论是长城沿线、大运河沿线,还是长征沿线,作为徒步旅行的线路,线路的规划建设、沿途的供给保障,都不够系统和成熟。因此,虽然每年都有不少旅行者沿着这些著名的线路徒步漫游,但能够完整走下来的人屈指可数。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许多长期被风雨侵蚀、面临着灭失威胁的文化遗存和遗迹将得到妥善维护,相关旅游设施会大幅改善。这三条线路途经的各地,不仅自然风光各具特色,而且风土人情多姿多彩,餐饮、民俗、服饰都富于地方风情,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将给旅行者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餐。
国家文化公园所要呈现的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因此,文化引领是重中之重,应该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放在优先位置,而不能仅仅重视有形的文物、遗迹和场馆建设。
(摘编自肖岩《在路上品味历史文化》《人民日报》2021年1月3日)
材料二:
万里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大运河与长城一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古代四大工程,它是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逐步开始,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结在共同记忆里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其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供给“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都有了新的要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满足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展示最有辨识度、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文化景观,有利于体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有助于将三大国家公园打造成国家形象和民族符号。人们将在游览中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在纵情山水之际增强文化自信心,在追忆往昔时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心意相通间让文脉永续流淌。
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世界性话题。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也将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提供中国方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注重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既明确实施重大修缮保护项目,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又鼓励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一体化开发,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同时,长城、大运河、长征分别涉及15个、8个、15个省区市,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摘编自吴若山《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
材料三: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地缘文化差异、行政区划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三大问题。一是地缘文化差异。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大运河流经不同区域所形成的迥然相异的地缘文化造就了大运河不同的风情,也演化为多样化文化符号——淮扬漕运盛况、汴梁市井印象、江南鱼米之乡等。二是行政区划限制。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总长度逾两万公里的长城墙壕遗存散布于15个省区市,不同省区市对长城保护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案不尽相同。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长征路线所穿越的省市从东南沿海省份到西部云贵川地区,共涉及15个省区市。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旅游相关配套服务与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游客进行长征路主题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保持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与一贯性对于游客体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王金伟、余得光《囯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做到“三个统一”》,《中国旅游报》2019年12月27日
材料四:
作为全球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进博会为世界客商提供了与中国市场零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11月5日第二届上海进博会开幕以来,展馆内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景象,再次让世界领略了这片海的汹涌澎湃。无论是首次参展的“新朋友”,还是再次赴约的“回头客”,“大”都是吸引他们的直接因素。客商们在这个大舞台上争相展现最好的产品,不愿放过任何合作的可能。
展开余下试题
如果说“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的超大体量让各国客商“一见钟情”,那么中国扩大开放、言出必行的诚意,则激发了他们深耕中国市场的更高热情。如美国企业不仅参展数量较之上届增长18%,参展面积更是位居各参展国之首,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企业家们用行动投票,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深厚魅力。
(摘编自辛识平《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新华网,2019年11月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年有许多旅行者沿长城线路、大运河线路、长征线路徒步漫游,但因为这些线路的规划建设、沿途的供给保障不够系统和成熟,不少人又半途而废。
B.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应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放在优先地位,因为国家文化公园所要呈现的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如果考虑经济利益,那就有违初衷了。
C.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够满足人们“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的文化需求,人们在游览中不仅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之美,而且能感受到文化之美。
D.总长度逾两万公里的长城墙壕遗存散布于多个省区市,不同省区市对长城保护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案不尽相同,这可能会制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9年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是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高度重视。
B.沿着长城、大运河和长征这三条线路所途径的各地旅游,人们可以领略到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民俗、服饰等风土人情,进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
C.大运河、长城同属古代四大工程,都是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长征则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文化。
D.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我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着力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有助于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6.材料三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三大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毛利先生
[日]芥川龙之介
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
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
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
“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
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竞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
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
“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
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竞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
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险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
“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
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没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
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禿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
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股务员们讲解着什么。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
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
“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
“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
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
“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
展开余下试题
(刘光宇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摘自鲁迅《孔乙已》)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
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
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
8.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6分)
9.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已》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也。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接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来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殚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B.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C.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D.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须在行加冠礼之后,女子在及笄年之后才可取字。
B.关右,是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在地理上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C.足下,旧时交际的用语,是对对方的尊称,用于上级称下级或同辈相称。
D.大理,古代官职名,大理寺长官,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亦称大理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繇心系太祖,屡次献计出力。他说服李傕等人,使太祖使者得以通行;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时,他送给太祖军马,为此太祖对他很是感激。
B.钟繇富有才略,洞悉敌我情势。郭援率众到河东后,诸将商量要放郭援离开,钟繇陈述利害,并提出了克敌制胜之计,事后证明钟繇料事准确。
C.钟繇一片忠心,极力辅佐朝廷。他为天子离开长安出过力,率领诸将讨伐并击败卫固等贼寇,采取措施充实洛阳民户,为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
D.钟繇颇有威望,受到皇帝尊重。他先后担任大理、相国等要职,被文帝称为一代伟人,被明帝封为定陵侯;去世后皇帝亲临吊唁,并赐其成侯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2)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殚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②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③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④。
【注】①此诗为公元764年杜甫再回成都草堂时所作。这年,北寇平,蜀乱息,吐蕃退,②旧:原。③信:信手。④车书正一家:《礼记·中庸》中记载“今天下车同轨(统一的轨辙),书统文(统一的文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交代桃树的生长环境,后描写桃树枝繁叶茂的景象,照应了题目。
B.颈联由桃树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燕”“鸦”,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
C.尾联流露了作者对“群盗”危害的痛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珍爱之情。
D.诗歌前三联描写草堂景物,虚实结合;最后一联则慨叹时事,卒章显志。
15.请赏析颔联中“馈”和“舒”两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将子无怒”一句暗示了“氓”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在其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中得到了印证。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国家如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濒临灭亡。
(3)《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身份、地位方面分析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鲁迅是语言的艺术大师,他的杂文的语言和他的思想一样,具有________般的韵致。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凤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________,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他________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另外,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破坏常规用法,违反语言规则,目的是为了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反而取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如“有理的压迫”“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将含
上一篇:
吉林省白山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2021”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