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4  2021-04-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备考黄金十卷语文试题六
绝密★启用前
博野县实验中学冲刺2021高考备考黄金十卷
语文试卷(六)
考试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请在答题前填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太极拳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人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长期不能调试和舒缓,就容易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有关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要求身心放松、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返观内照,专注于意、气、神的运行,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即所谓“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黄帝内经•素问》):“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对人的神经系统是很好的养护,可以健脑益智。有关研究发现,长期习练太极拳者,其脑电波中а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a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这对于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很有益处。有关研究还发现,习练太极拳还能促进脑下垂体分泌“快乐荷尔蒙”——内啡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思维污跃、记忆力和创造活力增强、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另外,太极拳拳理所强调的“中正安舒”,既是一种拳理身法,也是一种心态和人生智慧,为人处事“中正”“适欲”,避免“过”与“不及”,可以减少和化解许多矛盾冲突,有助于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太极”乃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其化生万物的范畴,是对宇宙浑然一体及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特征和辩证运动法则的揭示。太极拳文化承载、传递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对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是当代哲学之“主体间性”思维的践行。“天人合一”意味着自然界和人都是主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生共荣,不是人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彼此之间互为主体的休成与共;“道法旬然”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遵循,人要顺应由然秩序,才能最终达致与自然的和解、和谐。太极拳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动作松静舒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体验此意境,这对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非常有益。
观念形态的太极拳文化源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传统经典,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其“中正安舒、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拳理,符合中华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的品格特征,对于濡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气浩然、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太极拳“中正安舒、舍己从人”的拳理、体现了儒家修身律己、中庸礼让、自强自信、仁者无敌等思想;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的技击理念,既是战术策略,也是强大与自信的表现: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之技击理念乃道家学者的智慧;其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刚与柔等阴阳转化的拳理,体现了万物阴阳相济、互为其根、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礼让与威慑并重,它的武术性质有助于培养人们不畏强敌、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摘编自高国忠《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入选世界非遣名录,即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太极承受到的关注度会更高,获得支持将更大,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对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对于太极拳各门派传承人、研习者而言,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对一个国家而言,一项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视号,则需承担更多的保护传承责任。其前提是正本清源,让世人看到此项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本真面貌,看到它与世界、与人类产生更密切关联的可能性。
不论是公园里众多打拳健身的身影,还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太极拳特色课程,不论是一些重大体育春事上的太极奉元素,还是街头卷尾人们自发的练拳热,都佐证着太极拳在我国的广泛群众根基。太极拳爱好者的大众性是它与很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最显着的不同之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随着申遗成功,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然而,申遗成功不是太极拳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窄化”的标志,而是它以“雅俗共赏”姿态,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髙得更多人喜爱的一个契机。
为太极拳申遗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太极拳文化保持敬畏。太极拳爱好者中,中老年人占据较大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项运动属于“中老年运动”。相反,它“内外兼修、舒缓有度”的特性适合不同年龄群体,颇具中国魅力。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人发生着密切交集。任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非遗的践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摘编自李思辉《太极拳申遗成功,不忘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练太极拳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愿意与人沟通,有效排解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的一些因素,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B. 太极拳揭示了宇宙的辩证运动法则,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践行了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思维。
C. 作为观念形态的太极拳文化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拳理与技击理念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智慧。
D. 太极拳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太极拳己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将会有比以往更多的人关注支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的拳理身法,既是一种人生智慧,也符合中华民族某些优良的品格特征。
B. 太极拳文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要比西方启蒙哲学的主客二分思维更高级。
C. 随着申遗的成功,太极拳己经从原来的高大上,日益变得雅俗共赏,太极拳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了。
D. 太极拳颇具中国魅力,青少年同样盅合这项运动。只是我们要警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等不良行为。
3.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在团队中,小明学习太极拳时,表现出极强的领悟能力,学得很快。
B. 某学校在大课间组织学生集体打太极拳,好多学生感觉心里压力减轻了。
C. 很多打太极拳的团队都有统一的队服,这有助于展现整齐划一的效果。
D. 一些太极拳高手只愿意参加太极拳表演或专项比赛,不愿意参加散打比赛。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太极拳?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机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展开余下试题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
B. 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原本认为有足够体力支撑他登上峰顶,但他并未因此对登山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C. “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的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
D. 从峰顶正中坠入海水又上浮时,由于窒息,冯帆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死亡威胁,他想起了曾经攀登珠峰时的危险境地。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 作者在行文中想象丰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 小说在描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中穿插交代了船长的失误;而冯帆急忙用步话机呼叫想提醒船长的行动体现出他的善良。
D. 小说结尾言简意赅,既交代了冯帆登顶终于成功的结局,又直接阐明小说的主题: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
8. 小说开头段落(含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弘祚,字懋自,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督饷大同。顺治元年,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视事。圣祖即位,疏请归葬,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书,寻复还户部。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以老乞休,命驰驿归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侨居江宁。念未终事父母,辑永思录,自号曰思斋。十一年,疏辞俸,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十三年,卒,赐祭葬,谥端简。
(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视事,“视,瞻也”,引申为处理,视事译为治事、任职,旧指官员刚到任,意同“下车”。
D.赐祭葬,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弘祚聪明博识,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十多年后修成,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他从文化、经
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言。
C.王弘祚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弘祚上疏请求奔丧,未准,在任守制;归葬之期
未到,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退休时以驿马
送归故里,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裁定赋役,一准万历间法例,晚末苛细巧取,尽芟除之,以为一代程式。
(2)七年,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坐夺官。
14.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展开余下试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蒨: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6.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化用了郦道元《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在古诗文中多有提及,如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和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都有涉及。
(3)荀子《劝学》中和《论语》十二章中“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抗击新冠肺炎疲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被筑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书信,成为医护人员与家人交流的载体。
这些逆行者既是战士,也是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家人是他们的最大软肋,也是最坚强的后盾。这些普通人,怎样变成一往无前的英雄?在《逆行者家书》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周馨瑜写信告诉儿子∶面对国家召唤,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 义不容辞。
这一封封非常时期的非常家书,( ),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个人都了不起。它们生动昭示∶危急关头总有人义无反顾站出来,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这些人就是鲁迅称赞的中国的脊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B.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C.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被映照出来
D.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体现在质朴的文字中,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 ① ,如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而清明节虽然不像其他传统节日有统一的饮食品种,但各地自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从而使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
在我国江南一带,则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安徽、江西等省份大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清明果”和“青团”相似, ② 。其一,“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其二,“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团多用艾草。重庆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则有吃粽子的习俗,不仅可以用于上坟祭祖,更可以在出游踏青时自己食用。
而今,随着清明节纪念活动的丰富和娱乐活动的多样,自然也会有文学爱好者留下描绘这些风俗的佳联名句。如“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遗存长者风”等,记述了对家族先人的追念;“每思祖国金汤固, ③ ”等,表达对为国牺牲的先烈的缅怀……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等的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②分论点一,太极拳文化有助于人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太极拳文化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③分论点二,太极拳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④分论点三,太极拳文化有助于濡养厚德载物、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5. ①正本清源,让世人看到此项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本真面貌,看到它与世界、与人类产生更密切关联的可能性。②避免窄化,以“雅俗共赏”的姿态,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赢得更多人喜爱。③保持敬畏,警惕并反对借太极拳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偷换概念。揭示了宇宙的辩证运动法则的是太极,不是太极拳。材料一第二段说:“太极”乃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其化生万物的范畴,是对宇宙浑然一体及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特征和辩证运动法则的揭示。太极拳文化承载、传递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申遗成功是太极拳以“雅俗共赏”姿态,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赢得更多人喜爱的一个“契机”,而非“己经”从原来的高大上,日益变得雅俗共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重点论述了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第一段强调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段表明对宇宙浑然一体及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特征和辩证运动法则的揭示;第三段强调太极拳文化有助于濡养厚德载物、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A.小明领悟能力强是天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保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