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9  2021-04-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9]
安徽省黄山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黄山市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诸神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甚至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既然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那么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先秦的诸子百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活动。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诗意的人生观。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中华先民的诗歌创作是全民族陶写心声的普遍方式,中华大地也就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成为中华先民对诗歌本质的共同认识。儒、道两家分别从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浇灌了历代诗人的心田。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这些志士仁人往往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诗歌成为他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和漂泊江湖的少陵野老已经凭借其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已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到了近代,谭嗣同在狱中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诗宣示以身殉国的精神,留学异国的鲁迅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来表达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的诗歌名篇时,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也在道德上接受了熏陶。这种熏陶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它会伴随着优美的意境和动人的形象悄悄进入我们的内心,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悄然滋润我们的心田,推动我们的精神境界向着崇高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而神格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儒、道两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C.历代诗人受儒家审美功能和道家社会功能的影响,用优美诗句表达对道德境界的追求。
D.古代诗歌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它们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接受道德熏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特点,目的是说明中华文化自古就以人为核心。
B. 文章充分肯定了孔子和庄子对人生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引出下文对诗的论述。
C. 文章先分析中华文化特点,再诠释诗意人生观,最后指出中华大地是诗的国度。
D. 文章运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形象阐述了唯有中华文化才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寄寓了中华先民们各种健康积极的追求。
B. 孔子人生态度积极,追求真与善,重视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鄙薄物质享受。
C. 中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是杰出的诗人,能够用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的心田。
D. 诵读屈原、杜甫的壮丽诗篇,既能获得审美愉悦感,也能在道德上接受熏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召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深入讨论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举措,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1年重点工作,要求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中国工业领域第一个面向“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新赛道,其成长潜力和想象空间十分丰富。借助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能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依然有赖于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金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本低、维修保养方便、动力强、操控性好等优点,但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整车成本偏高、性能不稳定、充电不够方便等问题。这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去解决。
(摘自《新能源汽车加速“跑起来”》、《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23日)
材料三:
据美国《纽约时报》1月28日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计划到2035年时,只生产和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报道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销量中仍只占很小一部分。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新能源车约占全球汽车总量的3%。去年,此类汽车在欧洲和中国的销量猛增,但它们在美国仍是小众产品,购买它们的主要是富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在一份声明中说:“通用汽车公司正与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更安全、更绿色、更美好的世界。”我们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对我们的产业和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报道指出,通用汽车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大涨,这反映出投资者越来越一致的看法——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未来。特斯拉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最终将主宰汽车业,而没有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汽车企业将表现不佳。
(摘自《不造新能源汽车没前途?》,《参考消息》2021年2月20日)
4.下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在使用常规燃料时采用新型车载
动力装置,技术原理先进,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B.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新赛道,有很大的成长潜力和想象空间。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扶持,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C.新能源汽车目前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销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其总量在全球汽车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很小。
D.新能源汽车能缓解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但据统计,它们在美国仍然是小众产品,当前的主要消费者是富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按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这能节约大量石油,有利于保护环境。
B.《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
重点任务,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具有长时期性质的发展规划。
C.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本低等优点,但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
D.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到2035年时只生产和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消息公布后,通用汽车的股价大涨,这说明投资者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前景。
6.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杏树下
路 遥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抚摸他的心。


展开余下试题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有许多岁月,但我可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当我想起了你时,也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他那时在村里上三年级。她也只念四年级。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西,平时谁也不见谁。就是上了学,两个年级不说,在这种年龄,男孩和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互不侵犯。
  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和小萍这样生疏,还不仅仅是这些原因。那时,学校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我和她的这种生疏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那时我是这学校穿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医生。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位小公主,无疑是学校最尊贵的学生。
  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别人也躲避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好的同学也尽量不和他为伍,以便证明比他高一等。他常常孤孤单单一个人……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
  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干上动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去玩。你也无法说出不去玩的原因。
  一直到大家都回学校了,我仍然没动。杏树下,只剩下我和她。
  “你怎啦?”她问。
  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我,大胆地用手在我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大概是看我发不发烧。
  我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
  我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那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大姐姐一样。
  我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倒说你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带着针线。我给你缝。”
  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间,她才说她缝完了。我用手在后面摸了摸,已经不露肉。
  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现在咱们回吧?”她对我说。
  “我先不回去,你走……”
  她冲我笑了笑,就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我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我不太会上树,但我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爬去。刚摘了一颗杏子,由于没站稳,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了。跌倒在地上时,我听见“嘶”的一声。天啊,刚刚缝住的裤子又一次破了!
  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双眼。这使我伤心的是无法把手中的杏子送到小萍手里了。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我决定非把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硬着头皮从山里下来,磨蹭着来到学校下边的小河边。我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却不敢上去。突然,我看见小萍到院畔上来倒垃圾。
她也看见了我,喊:“你快回来!”
  我没动。
  她站了一会,看我这样子,就从小路上转下来了。站在我面前,问:“你怎不回去?”
  “给!”我把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我的汗手弄得又脏又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扔在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回家呀……”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扯烂了!”我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了用一只手过去遮住……
  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人家孩子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一切,只是感动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
  一年以后,小萍一家离开了村子。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说她考上了医学院。再后来,我也考上了农林学院,毕业留了校,又当上了副教授……
  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时贫寒的家庭状况,不仅给“我”带来孤孤单单的人生境遇,而且也造成“我”自卑而敏感的心理。
B.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我”虽不太会爬树,却奋不顾身地摘下青杏子送给她,这确立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C.小说构思精巧,首尾描写既相互照应,又极具镜头感,使文本结构完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有渐趋清晰之感。
D.小说以质朴的文字,深情的笔触,叙述了“我”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传达了对纯真美好情感的感动和珍视。
8.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萍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9.小说以副教授的视角回忆往事,但文中却交互使用了“他”“你”“我”三个人称来叙述。请结合作品,从叙事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注】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号“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 (节选自《史记 •周本纪第四》)
【注】太姜:古公之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B.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展开余下试题C.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D.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公,姓姬,名亶父,周朝先公,是周文王的曾祖父。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之后,追谥他为“周太王”。
B.伯夷,古人常在名字中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夷”中的“伯”即指其在兄弟排行老大。
C. 崩,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易,即《易经》,群经之首,是传统经典之一。《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姬昌礼贤下士。他继位后能够屈节礼遇贤能,为了接待士人,甚至到了中午还顾不上吃饭,天下贤士因此纷纷来归。
B.姬昌机智有谋。崇侯虎对纣王讲他的坏话,为了能够免去自己炮烙之刑,他向纣王献上洛水以西的土地才得以幸免。
C. 姬昌治国以礼。虞、芮两国的人进入周的境内,看到互让田界,谦让长者的美俗。他们还没见到西伯,就已觉惭愧。
D. 姬昌英勇善战。前后五年间讨伐了犬戎、密须、邗、崇侯虎,打败了耆国,并且营建丰邑,把都城从岐山迁到丰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5分)
(2)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翠眉亭 苏 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 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 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15.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     ”的豪情。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潮水上涨、白帆高扬的句子是“    ,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相比舞台艺术运用更多的虚拟化表现,电视剧的“写实”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在热播的《山海情》中一家三兄弟轮换着穿一条裤子的场景,让观众触目惊心。村民们对故土的那份深情令人动容, 出“保守”意识的强大黏性。相形之下,年轻一辈难以忍受贫瘠的现状不断逃离,展现了不同代际间无法调解的内在矛盾。移民搬迁中 的困难,如排山倒海般倾泻在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基层干部面前,折射出现实脱贫攻坚中的残酷性和艰巨性。然而如电子游戏闯关一样,越具有挑战性的困难,也正是显示出英雄出世不凡魅力的最佳时机。尽管如此,主人公却一直以低调谦和的形象贯穿始终,为全剧铺垫着朴实纯粹的底色。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剧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展现产业扶贫的艰辛历程。剧情的 对应着真实情境中的磨难,也传递出双方从怀疑到信任,从自暴自弃到不离不弃的“浴火重生”。而另一边,劳务输出的年轻人在面对新环境与新要求下的“不服输”劲头也生动 了宁夏新生代阳光向上的青春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画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彰显 屡见不鲜 错综复杂 诠释
B.凸显 屡见不鲜 曲折跌宕 阐明
C.彰显 层出不穷 错综复杂 阐明
D.凸显 层出不穷 曲折跌宕 诠释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异地搬迁之后,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B.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为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C.异地搬迁之后,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羁绊,让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为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D.异地搬迁之后,摆脱自然环境的恶劣羁绊,让村民在活下来的同时能够留得住,成就了闽宁对口帮扶中不得不面对的下一个关卡。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3分)
《红楼梦》的情节张弛有度①推进有序,细读之下②会发现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③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④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阅读时可以梳理“家门败落⑤“人物聚散”这两方面的内容,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人类的心脏是由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构成的,各心房和心室进行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活动,就完成了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即 ① ,心率越慢。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则心动周期越短,老年人的心动周期长于年轻人,女性的心动周期短于同龄男性,运动员的心动周期长于普通人,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心动周期缩短时, ② ,但舒张期的缩短更加明显。收缩期可以看作是心肌工作时间,而 ③ ,如果心动周期过短,则工作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样不利于心脏的持久活动。
21.请依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写一段话,具体介绍“共和国勋章”。要求内容完整,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却一直未被真正接受,曾绝粮陈蔡,陷于困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黄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