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2  2021-05-0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知识梳理(11分)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封人请见(xiàn)  从者见(jiàn)之 见(xiàn)其二子 子路反见(jiàn)
B.木铎(duó) 问津(jīng) 执舆(yú) 怃(wǔ)然
C.长沮(jù) 桀溺(nì) 殆(dài)而 耰(yōu)而不辍
D.荷(hé)蓧 芸(yún)草 食(sì)之 奚(xī)自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 D.③⑤⑨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谓(叫做)过矣 更(改正)也 必文(掩饰)
B.弘(大)道 躬自(亲自) 无欲速(快)
C.不达(通达) 薄责(要求) 去(除掉)兵
D.岁寒(寒冷) 然(这)后 子在川(山岗)上
4.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下列成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危授命: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
B.任重道远: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C.欲速则不达:想要快速地赶到目的地,反而到达不了目的地
D.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语(yǔ)上   愠(yùn)色   令尹(yǐn) B.弑(shì)君 十乘(chénɡ) 不悱(fěi)
C.一隅(yú) 则罔(wǎnɡ) 则殆(dài) D.无谄(chǎn) 切磋(chuō) 笑倩(qiàn)
7.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困窘,困难)而不学 敏(灵敏)以求之 六言六蔽(不能通明而滞于一域)
B.其蔽也愚(愚蠢) 其蔽也荡(放浪而无所持守) 其蔽也贼(奸贼)
C.则葸(畏惧) 笃(厚道)于亲 则民不偷(不厚道)
D.就(接近)有道 不贰(第二次)过 远(疏远)其子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填然鼓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10.下列句子中的“乐”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独乐乐,与人乐乐 B.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11.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B.巡狩者,巡所守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 “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浏览完整试题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祀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粒、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优题速享《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 才有了今 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展开余下试题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14.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15.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16.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16 分)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成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1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1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19.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0. 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替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普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 • 司马光传》)


展开余下试题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4分)
(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人。(4分)
25. 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春日五门①西望
王建②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②王建,中晚唐著名诗人。③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尘起一句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为下文写唐玄宗的荒嬉张本。
B.颔联是对唐玄宗舞马\斗鸡场面进行正面描写,语言庄重典雅。
C.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将今之景与古之事进行对比,极见作者的匠心。
D.本诗是对唐玄宗荒淫享乐误国的讽刺,全诗却无一语直接表现讽刺。
27.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琵琶女演奏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生动形象,将全曲推向高潮,随后她收拨一划,戛然而止。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对待宝鼎、黄金等的态度来表现他们用度极其奢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
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 ①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炸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喻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炸的绿云。
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灵的蚂炸,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喻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②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
2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①是蚂蚱! 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B.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C. 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D.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30.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1.下面文段在语法、标点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最早的天气预报,①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②如民谚中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③依靠科学技术而进行的现代天气预报起源于法国。④1856 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现代天气服务系统,⑤用电报传送各地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⑥中国最早的气象台是 1872年建成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⑦1980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第一次中国的电视天气预报。⑧如今,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大大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五、写作(60分)
3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徐悲鸿问马贩:“你这一匹马多少钱?”马贩回答说5000元。徐悲鸿说:“我用我画的马。换你一匹马行吗?”马贩气愤地说:“你这人脑子有病吧,要拿你的纸马换我的真马?!”马贩不知道,那幅画价值6600万!
材料二:有一次,诗人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衡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