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3  2021-05-0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树德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90多米。二是外形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北归。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四地。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


浏览完整试题 B.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增长十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里……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4835吨/日,较上年增长3.3%,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7200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4.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46个重点城市到其他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展开余下试题6.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了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优美。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桂花树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显得韵味悠长。
8.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6分)
9.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展开余下试题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作为名的解释或补充,用于在尊长面前自称。
B.“忧”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参知政事,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酷爱读书,思维敏捷;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主张效法先王的政令,关键在于效法它的核心精神,这样就不会使天下舆论哗然。
C.王安石认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的“大儒”,都是才能庸俗的人罢了。D.王安石当政后就推行变法,此举虽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5分)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田园乐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苍凉孤寂、沉郁悲凉的意境。
15.“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体现了“巷”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_______________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事实上,( )。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所以时不时就会_______________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_______________。2010年11月,亚丁湾连续发生多次地震。于是,有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______________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还带了一把手抢。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一批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其实,FBI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大多是关于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耸人听闻 捕风捉影 不胜枚举 耳熟能详
B.骇人听闻 捕风捉影 擢发难数 耳濡目染
C.耸人听闻 空穴来风 擢发难数 耳熟能详
D.骇人听闻 空穴来风 不胜枚举 耳濡目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
B.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
C.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
D.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B.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査,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C.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D.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査等内容,只有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 ① 。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 ②,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 ③,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21.“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是成都第31届世界大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迎大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5分)
甲:2021,我们将迎来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