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66 2021-05-0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6]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练习
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练)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________,无奈只得将一腔悲愤交与酒肆。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他忧国忧民的抱负却淹没在扬州这一片________的花红酒绿之中了。杜牧当时所作的《遣怀》,就抒写了以醇酒美人淡忘仕途多舛的失落心情:“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落魄江湖”,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但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流连于青楼以忘忧。不知不觉,已是十年了。如今即将离开,回头看看,往日沉湎酒色________,就像一场梦似的。十年,对________的杜牧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珍贵,他不知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却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大好时光只能虚掷于青楼酒肆之中,这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展鸿图 轻歌曼舞 无所事事 胸怀大志
B.力挽狂澜 歌舞升平 放浪形骸 胸怀大志
C.大展鸿图 轻歌曼舞 放浪形骸 胸有城府
D.力挽狂澜 歌舞升平 无所事事 胸有城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B.杜牧以饮酒不仅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C.杜牧不仅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D.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我知道,这并非在借题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B.蓬佩奥称60个国家弃用中国5G,华春莹:举例来看看。
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D.下文的这首诗是公认最具中国情调的:“采菊东篱下,……”。
二、选择题
4.(2019•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5.(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浏览完整试题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6.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缦(màn)立 逦迤(yǐ) 蜀山兀(wù) 辇(niǎn)车
B.妃嫔(pín) 鼎铛(dàng) 囷囷(jūn) 剽(piāo)
C.鬟(huán) 呕哑(yā) 锱(zī)铢 在庾(yù)
D.椽(chuán)头 不霁(qí) 珠砾(lì) 横槛(jiàn)
7.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
A.戍卒叫,函谷举 B.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此项王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①③⑥⑨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⑨ D.①④⑦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 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 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忠豪健喜兵 兵:士兵。
B.忠其时为燕使魏 使:出使。
C.谋欲激燕伐赵 激:刺激。指鼓动。
D.必不残赵 残:害。
13.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怜焦土 ②以地事秦 ③韩魏之经营
④日削月割 ⑤而后人哀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结。
B.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抢劫,掠夺。
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相继。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使……快速。
16.下列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②李牧连却之③鼎铛玉石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燕赵之收藏⑥日削月割⑦族秦者秦也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④/②⑤/③⑧⑨/⑥⑦⑩ B.①⑤/②⑥⑦/③⑧/④⑨⑩
C.①⑥⑦/②⑤⑧/③⑨/④⑩ D.①⑥/②/③⑧/④⑦/⑤/⑨⑩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苟以天下之大 泊牧以谗诛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语言表达
20.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写一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大展鸿图”侧重抱负和计划;“力挽狂澜”则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从下文称“腐败的社会”可知,“力挽狂澜”才符合文意。
“歌舞升平”指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而“轻歌曼舞”是指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是描写歌舞者的情态,无粉饰太平之意思,另与上文连词“一片”不能搭配。故选“歌舞升平”。
展开余下试题
“无所事事”是指闲着没什么事情可以做,而“放浪形骸”则有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故意放纵的意思,结合“往日沉湎酒色”应选“放浪形骸”。
“胸怀大志”是指心中有远大志向,而“胸有城府”是指心机深藏不外露,别人难以窥测,根据下文语境“他不知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却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可知说的是杜牧的志向方面,应选“胸怀大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的语病有:语序不当,“消极抗争”和“纵情声色”系同一主体杜牧,所以“不仅”应放在杜牧之后,排除AD;“因纵情声色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不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因”字使用错误,同时与前句的句式不符,排除B。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的冒号表示下文内容系引用原文。
A.表示解释;
B.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C.表示总括后面的分说;
D.表示下文内容系引用原文。
故选D。
4.【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C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错误,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赋。
故选C。
5.【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说法错误。《左传》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史记》叙事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从大处落笔,善于以小见大,叙述手法多样化,写人善用“互见法”,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因此,应是“《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字音的识记能力。作答时根据各项中词语的词义判断字义、字形,注意对易混字仔细辨析。对于字词的读音平时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A项,注音完全正确。
B项,“鼎铛”的“铛”读chēng;“囷囷”的“囷”读qūn。
C项,“在庾”的“庾”读yǔ。
D项,“不霁”的“霁”读jì。
故选A。
7.【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核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此题A项被动句,其余选项判断句。
8.【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是状语后置句,A项“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为状语后置句。B项“此项王也”判断句。C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D项“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9.【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古今异义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时,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①思厥先祖父,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和父亲,爷爷。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句意: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古义:天气;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④可谓智力孤危,句意: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意: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句意: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同情,怜悯。
综上,①②④⑥⑧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而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是③⑤⑦⑨。
故选C。
【点睛】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展开余下试题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10.【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
A项,固,结合“固不在战矣”理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固”译为“本来”。
B项,正确。
C项,诚:结合“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理解:战败而死,实在是不得已。“诚”译为“实在”。道:结合“破灭之道也”理解:(这就)是灭亡的原因。“道”译为“原因,途径”。
D项,效:结合“斯用兵之效也”理解:这是用兵抗秦的功效。“效”译为“作用,功效”。
故选B。
11.【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本题:
A项,“于”,介词,和,同/介词,比。
B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C项,“而”,连词,表承接。
D项,“与”,介词,跟/连词,和,同。
故选C。
12.【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项,解释有误。兵,军事、战争;句意: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军事。
故选A。
13.【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
“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于南亩之农夫多”,句意: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A项,判断句,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B项,状语后置句,调整为“赵尝五于秦战,二败而三胜”,句意:赵国曾经五次和秦国交战,二次战败三次战胜。
C项,判断句,句意:贿赂秦国导致自己力量减弱,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道理啊。
D项,判断句,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故选B。
14.【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句,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作了焦土;句意: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变成了一片焦土。
②句,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用土地来侍奉秦国。
③句,经营,动词作名词,聚敛的金玉珠宝;句意: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珠宝。
④句,日、月,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⑤句,哀,为动用法,为……哀叹;句意: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
⑥句,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往西;句意: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速”解释错误。速:动词,招致。句意为: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故选D。
16.【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句子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总结活用的规律并举例子。
本题:①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②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铛、石: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
④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⑤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
⑥日、月:名词作状语,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⑧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⑨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⑩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综上,①⑥名词作状语;②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⑧名词的意动用法;④⑦名词用作动词;⑤动词用作名词;⑨⑩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选D。
17.【答案】C
【详解】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例句,被动句。
A项,判断句;
B项,状语后置句;
C项,被动句;
D项,状语后置句。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18.【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代词,有人/副词,也许。
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
C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
D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故选C。
【点睛】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
上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巩固练习
下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