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洎牧以谗诛(jì)
B. 弊在赂秦(lù) 率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芥(jiè)
C. 暴霜露(bào) 小则获邑(yì) 革灭殆尽之际(dài)
D. 胜负之数(shǔ) 岁不我与(yǔ) 思厥先祖父(ju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率应读shuài;C项,暴应读pù;D项,数应读s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 胜负之数 数:命运
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答案】A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暴秦之欲无厌”的意思是“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所以“厌”,同“餍”,意思是“满足”。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 泊牧以谗诛 泊:等到
【答案】B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故选B。【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厌 B. 当与秦相较
C.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暴霜露,斩荆棘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浏览完整试题A项,“厌”通“餍”,满足;
B项,“当”通“倘”,如果、倘若;
D项,“暴”通“曝”,冒着。
故选C。
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B.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彻底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完:保全。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答案】D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项,弊病/弱点、毛病;B项,爱惜/吝惜;C项,有人/或许;D项,均意为“所以”。故选D。
7、下列加点的“莫”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莫,通“暮”,其他三项,代词,没有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 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 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 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