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9  2021-05-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江西省石城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五次周考语文试卷
石城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 周考5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是最高标准,最为众所周知的如王维,他的诗画面感极强,其画诗味更浓,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为一个雅集一个派对写的序,诗人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如此等等,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都很难从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身份里单独剥离出来,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传统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殊品质,诗书画成为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尤其是当代文学领域,能够称得上诗书画全能、带有传统文人风韵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当代的社会中,这种境界就更为稀有。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文学、绘画、书法兼修的,贾平凹算是一位。
从上世纪70年代公开发表作品以来,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其诗和散文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近年来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每一部都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不同的社会现实。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贾平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一体的美学传统,难怪汪曾祺称他作“鬼才作家”。
当然,作家并不是要一味追求这三种艺术的技术性,恰恰相反,他应该努力打破技艺本身的束缚,力图达到诗书画意相融相生的境界。对于绘画和书法,他反对那种仅仅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过于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佛的眼是微闭的,佛的态就透着这种味道。”这是文人书画应该有的境界,他要追求的是通过文字和笔墨等技术手段将内心的世界外化,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用诗书画的多种形式追求着传统审美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气韵生动的作品向王维、向王羲之们致敬。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于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50岁以后写的东西,猛的表面一看好像没啥华丽的东西,但是里边显示的一些东西,完全是我自己体悟的。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几句话的启发,一幅画的启发,突然来的东西。特别讲究,文字上、技巧上讲究。后来年纪大了就说家常话,但是那个话都是经过人生磨砺出来的一些道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个“境界”,贾平凹已经切身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在王维、王羲之等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视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为最高标准,足以说明传统美学的精髓就是诗书画一体。
B.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用多种形式追求着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无迹可寻”的作品向古代大师们致敬。
C.在现当代文坛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代表作家已经为数不多,贾平凹可算绝无仅有的一人。
D.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就如《人间词话》中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王羲之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带进坟墓。
B.贾平凹的诗文和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C.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
D.对于绘画和书法,贾平凹反对创作时注重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书画是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
B.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贾平凹在读孙犁的《石门铭》时即使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其才华横溢处,但依然不影响他对孙犁的推崇。
C.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广泛,其诗文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所以汪曾祺才称他作“鬼才作家”。
D.优秀作家的成功不可能只经历一个创作阶段就能实现,贾平凹也是在切身经历了几十年的求索后,才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融为一体。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今天,世界文化已经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早就存在了几百年。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等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方块苗字、日本假名等20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字传播圈。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地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展开余下试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B.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
C.“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进行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为人类提供营养。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书法疏于研究、认知缺失给书法发展带来格外强烈的冲击。
5.下列说法可以加入材料三的文段,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汉字作为“母符”,表音表象表意始终不离不弃,多重功能始终结合,也始终将画趣溶于书法本体之中。
C.书者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考验他简易思维的水平。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忧。
6.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提琴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养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用多种手法介绍煞大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写出如何煞大锯,并用对比手法突出这种活儿的不易,笔力举重如轻。
B.老侯一眼就认出干部模样的人拿来的那把提琴是神父的,这表明老侯之前修提琴时观察仔细,所以印象深刻;他没有吭声,可见他为人谨慎。
C.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起不同场景,借凡人小事传达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D.小说语言口语化,却能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就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
8.文章的题目是“提琴”,前半部分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9.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晙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且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思忠竟得释,而晙亦由是出为渭南令。景龙末,累转为桂州都督。桂州旧有屯兵,常运衡、永等州粮以馈之。晙始改筑罗郭,奏罢屯兵及转运。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寻上疏请归乡拜墓,州人诣阙请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处事强济,远迩宁静,筑城务农,利益已广,隐括绥缉,复业者多。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须来也。”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颂其政。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践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所隔。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明年,突厥默啜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内。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晙上疏,疏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之。夜于山中忽遇风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艰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言讫,风回而雪止。十四年,累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B.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C.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D.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朔方军,唐朝边疆地区的一支军队,“朔”在空间上指东方,在时间上指农历每月初一。
B.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D.左丞相,为宰相之职。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代因之,后世时置时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晙爱惜人才,敢于坚持正义。王晙二十岁科举及第,又多次升迁,后因他替韩思忠据理力争,自己仕途也受到了影响。
B.王晙为官尽责,深受百姓爱戴。在担任桂州都督期间,王晙修筑城墙,拦水开田,为百姓办实事,百姓拥戴,朝廷满意。
C.王晙极尽忠诚,得到上天眷顾。在讨伐叛变的降军时,王晙大军忽遇暴风雪,他担心延误军机,对天起誓,结果风停雪止。
D.王晙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在吐蕃进犯临洮之时,王晙随即与薛讷联手出击,派出一支奇兵,以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10分)
(1)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且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5分)
(2)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①,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②。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行走时的姿态。②山矾:植物名。春开小白花,芳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颔联通过“断肠”“愁绝”刻画了水仙的楚楚可怜之态,表现了诗人对水仙的喜爱。
B.颈联上句从香味、颜色、姿态等角度写水仙之美,下句则点明了水仙的开放时间。
C.“被花恼”源自爱花,诗人对花独坐,欣赏得太久,以至于看得恼怒了,只好出门。
D.诗歌前五句给人婉约之感,后三句则风格豪迈,在不统一、不调和的格调中显现出参差变幻之美。
15.请结合全诗对首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先是连用五个比喻,正面渲染了箫声的悲凉,然后侧面写箫声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箫声写得具体可感。
(2)《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日夜勤苦操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茶经》的问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渐成规模,从而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品茗饮茶成为世人模仿的时尚。在绵延后世的茶文化历史中,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丰富着这套以《茶经》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塑造中华茶文化的根源所在。自明、清至民国,对《茶经》的递修、重编和翻刻 。经由社会礼仪制度的建构,《茶经》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文学结社等
的团体活动中,士庶同饮的茶以及 的礼仪规范成为社群关系和谐共存的见证。可以说,每一种学说,甚至是每一种文化,都能从茶中找到智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品茗文化所展现的也只是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不仅深受中国茶道的熏染,更仿中国品茶之艺而设计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道,但其主张——所有茶人应当珍惜“一期一会”,亦是出于自然真情的流露,而达到“和”的境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绝如缕 如指诸掌 不言自明 九牛一毛
B.史不绝书 如指诸掌 不可言状 九牛一毛
C.不绝如缕 诸如此类 不可言状 冰山一角
D.史不绝书 诸如此类 不言自明 冰山一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茶经》的问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渐成规模,因而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品茗饮茶成为世人模仿的时尚。
B.《茶经》的问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渐成规模,进而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品茗饮茶成为世人效仿的时尚。
C.《茶经》的问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渐成规模,已而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世人效仿的时尚成为品茗饮茶。
D.《茶经》的问世折射出茶文化在唐代就已渐成规模,甚而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世人模仿的时尚成为品茗饮茶。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B.我在那家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人挺好,每月工资也有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带工老板拿着一叠叠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
D.大家都认为这次的晚会,歌——好听 ,舞——优美 ,小品——逗乐中引人深思。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这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①      。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②      。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③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21.阅读下面新闻,请简要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字数不超过30个字。(5分)
2020年12月3日《科学》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对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速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悬铃木”快100亿倍。在中科大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石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