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7  2021-05-1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阆中中学2021年春高2018级4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浏览完整试题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
越性。
B.“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C.“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
宁。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
制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
梁鑫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
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
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
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助力村民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还要通过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摘编自2020年10月11日《团结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
尚不匹配,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以乡村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筑牢乡村文化振兴基石,还
要活用自身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D.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
教于乐,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团结报》记者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热点话题与梁鑫华对
话,访谈具有时代感。
B.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创业创
新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C.梁鑫华指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逐步失去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力资源缺乏等困境。
D.梁鑫华倡导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其不光要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打
开乡村文化的产业链。
6.在这篇专访中,记者的设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墙上的春天
张金凤
日头偏过了正中,爹从年集上归来。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他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爱的胖娃娃,珠光宝气的仙女,娇艳美丽的花儿,五谷丰登的粮仓,眼前一晃,仿佛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娘轻抿微笑,画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
日子该怎么忙活还怎么忙活,只是这家棚子上的年画让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气和希望。“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每年贴年画的时候,娘总是这样说,爹就憨憨地笑。


展开余下试题贴年画是最隆重的。腊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经扫过尘,四壁也干净了。娘用小锅煮了糨糊,爹开始糊墙。他用旧报纸把卧室四壁糊好,独留下贴年画的地方。年画要最后贴,就像戏台上的高潮,总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时刻。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然后把画取下来,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匀地涂满薄薄的浆糊。而后,将崭新的画贴上去,用新的希冀翻过旧的光阴。贴年画的时候爹非常小心,轻轻抻着,用力大了,半湿的年画容易破,抻得轻了容易起褶。糊了一上午墙爹不说累,贴年画的时候鼻尖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贴上新年画,爹用一把新扫帚仔细将年画扫一遍,被扫过的年画,就像被熨斗熨过的衣裳,平展得一点纹都没有。爹又裁好一溜儿二指宽的火红纸,给年画的四边镶上红边。就更辉煌四壁了。
我家的年画是分主题的。炕头是娘的年画区:手执莲花在水中嬉戏的“荷花娃姑”,骑着小金马的“美好前程娃娃”,背依硕大金元宝摇拔浪鼓的“富贵娃娃”,不管背景如何,主角永远是一个穿红肚兜胳膊像嫩藕一样的栩栩如生的俏丽娃娃。炕尾的墙是爹的园地,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它,爹喜欢花鸟图,炕尾年年是花样不同的四季联,画工细腻情致,《梅兰竹菊》清雅高洁,《梅花争春》的花蕊细致生动,《松鹤吉祥》的松树干风骨凛然,而鹤的情态从容谦和,各样水果逼真到似乎能闻到香气,我常常近距离地逼视它们,恨不得趁没人的时候啃一口。
年画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很早就认识了北方乡村没有的花儿,牡丹、荷花,菊花,山茶、梅花、兰花,还认识了佛手、枇杷、香蕉等南国水果,认识了如意等普通北百姓绝没有机会认识的物件。年画这本教科书,给了我美好的想象,还给了我那么多故事。《岳母刺字》《连环计》《西厢记》《西游记》《卧冰求鲤》,一幅幅生动鲜活,我看这些有故事的年画时,总是央求主人给读一下画的题目,讲一下画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间故事他们讲得无比生动,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这天,家家都换了新年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爷爷的炕头贴的是《松鹤延年》《太极仙翁》;二叔家的年画是电影剧照加文字,简直是一本墙上的彩色连环画;八爷爷是个老党员,他家的年画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总有李玉和神情里的果敢和智慧,李铁梅手擎红灯的坚不可摧,还有红色娘子军用脚尖点地的舞蹈场面;六奶奶读过学堂,她家的画有《梁红玉》《文姬归汉》《搜孤救孤》等。有时候,走进一户人家,见墙纸是旧的,年画也是去年的,被灶屋流进的烟熏得颜色枯黄、毫无精神,这时候,我会很失落,小小的心里会替他们黯淡一会儿。没有年画的年就像没有花开的春天,那一定是他们的亲人去世不到一年,不贴年画是一种哀思和缅怀。
年画是看得见的好日子,日子不论贫富都要用心挑选吉祥年画。集市上的年画摊子摆着、挂着几十种年画,看着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含得放下,她想要《五谷丰登》,也想要《花好月圆)》,看好了《凤还巢》,还惦记着《木兰从军》,她喜欢那水嫩嫩的胖娃娃,也想要那生动的四季联。挑挑拣拣,拿起放下,赶集的女人,包袱还轻飘飘的,还有许多东西要置办,却被年画的迷宫缀住了脚步。最后,她舍弃了自己的一双新鞋,又舍弃了一条擦脸手巾,把那些现实日子里的用品变成了她手中多出来的年画。买上自己喜欢的年画,她的脸升上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从此像手中的年画一样跟定了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当我遇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几乎是一遍成诵。它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啊,那是我们墙上永不老去的春天。
(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才“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因为年画对全家人来说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B.娘说“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爹就憨憨地笑”,表现了爹因自己买的年画得到
夸奖而喜悦。
C.年画是乡村社会朴实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通过年画涨知识,开眼界,获得文学
艺术的熏陶。
D.除夕时“我”“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展现出一幅欢乐和谐的乡村
生活图景。
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古诗的作用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9.贴年画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哪些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璘,字廷晖,襄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久之,选授御史。孝宗嗣位,疏言:“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帝纳其奏,而戒勿言贵妃事。顷之,请进用王恕等诸大臣,复先朝言事于大节等诸臣官,放遣宫中怨女,罢撤监督京营及镇守四方太监。又言:“梁芳以袁辂献地建寺,请令袭广平侯爵。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宜亟为革罢。”疏奏,帝颇采焉。弘治元年七月上言:“近日星陨地震,金木二星昼现,雷击禁门,皇陵雨雹,南京内园灾,狂夫叫阍,景宁白气飞腾,而陛下不深求致咎之由,以尽弭灾之实。臣昨冬曾请陛下墨衰视政,今每遘节序,辄渐御黄衮,从官朱绯。三年之间,为日有几,宜但御浅服。且陛下方谅阴,少监郭镛乃请选妃嫔。虽拒勿纳,镛犹任用,何以解臣民疑。祖宗严宫之禁,今此曹干进纷纭,当论罪。朝廷特设书堂,令翰林官教习内使,本非高皇帝制。词臣多夤缘以干进,而内官亦且假儒术以文奸,宜速罢之。经筵虽御,徒为具文。方举辄休,暂行遽罢,所谓‘一暴之,十日寒之’者。愿日御讲殿与儒臣论议国事,以消天变。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此辈骄惰久,不足用。乞自今勿遣,而以出师之费赏边军。”帝得疏,不喜,降旨谯让。已,出按广东,访陈献章于新会,服其言论,遂引疾归。居山中读书,三十年不入城市。
(节选自《明史·曹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
罪/宣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B.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
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C.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
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D.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
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设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B.衰绖,古代丧服。古人丧服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麻绳为“衰”,胸前的麻布名“绖”。
C.阍,指守门人或宫门,本文中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的“阍“同义。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以后沿袭,明代特别重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璘守正不阿,敢于直谏。他多次进言,纵论国家大事。指出皇帝在官员任免、学


展开余下试题 经习礼等方面的失当之处。
B.曹璘心忧国事,急于救灾。弘治元年天灾不断,出现各种异象。他请求陛下深究导
致灾祸的原因,以消天灾。
C.曹璘重视礼法,遵循旧制。他认为君臣在为先皇服丧期间应严守服饰礼仪,反对翰
林官教导训练内使的做法。
D.曹璘中途折节,弃官归隐。他到广东任职,在新会结识陈献章,信服他的言论,于
是归隐,常年在山中读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宜亟为革罢。(5分)
(2)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此辈骄惰久,不足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咏 菊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①小芭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②。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拆:同“坼”,绽开。②白衣酒: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③行藏:出处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篱笆旁边的几枝菊花,“聊自芳”表现了菊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特点。
B.诗的三、四两句用工笔手法写菊花的花蕊和绽放,突出了菊花的形、色和香味。
C.“白衣酒”借陶渊明的典故来歌咏菊花千载以来受到士人的喜爱,语言含蓄有致。
D.“岁云暮”“青女霜”,诗人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有志难伸的苦闷。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绘了大鹏南徙的奇幻景象,其中“ , ”
二句描绘了大鹏从海面升到高空为南飞蓄势的画面,极富动感。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诗人从贬所归来眼见物是人非,只觉恍
如隔世,内心无比怅惘的句子是“ , ”。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设喻,与曹操《短
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中国每年平均会有大约2600万吨旧衣服被丢弃,平均每人每年会扔掉 3~5件。其中超过90%的旧衣物都进了填埋场,或者干脆被直接烧掉了。 ,除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导致的。快时尚品牌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 ,鼓励年轻人赶时髦,用服装来 自己的个性。但这也就意味着一件衣服穿不了几次就过时了,从材料角度看,( ),成了严重的浪费。从生产过程看,一件衣服从棉花到成衣,中间经过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耗费几个月的时间,跨越十几个城市或国家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上,整个过程的碳排放量也很惊人。纺织业还是用水大户,2017年该行业一共消耗了790亿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3200万个标准游泳池。因此,只有建立有序的、流向 的废旧纺织品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增加旧衣物的高值化利用比例,才能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追根究底 革故鼎新 突显 明白 B.追根究底 推陈出新 彰显 清晰
C.追本溯源 推陈出新 彰显 清晰 D.追本溯源 革故鼎新 突显 清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时尚的流行
B.导致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造成的
C.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行的快时尚
D.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时尚的流行导致的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当于用一种现在的一次性材料变成了过去的耐用材料
B.相当于是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替代了现在的一次性材料
C.相当于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被现在的一次性材料替代了
D.相当于把一种过去的耐用材料变成了现在的一次性材料
20.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要么不实用, ① 。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我国没有全面“禁塑”的原因。
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且, (2) , 塑料袋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3)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1)
(2)
(3)
21.下面是中国首届博雅诗歌朗读节活动公告,其中有词语使用不当之处,请找出五处并
作修改。要求修改后 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为保护和传承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同时提高广大青少年学习诗歌的能力。发起大型文化传承活动——“中国首届博雅诗歌朗读节”,活动将艾特42位文坛名流艺界硬核雅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诵古今中外之诗篇,观赏心悦目之歌舞,瞧书画即兴之创作,效曲水流觞之古趣,领导大众发现语言之美,领略经典之妙,传习雅言之道,培育君子之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与___ 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小于800字。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1年春高2018级4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A【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错误。由原文“‘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可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阆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