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39 2021-05-1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
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临考预测语文试卷A(新课标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A卷(新课标版)
(本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泪水流成一条爱的河流
徐 东
自从发生震灾以来,我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到自己有太多感受,而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天天关注着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泪水在我心里和眼中涌动。我相信这几天,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了太多。
社会各界对震灾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国家、爱、人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在苦难中认识到我们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之后的坚强又是何等的铿锵有力。每个人,哪怕是平时淡漠世事人情的人都会被震撼,被感动,都会愿意为受灾的地区和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祝愿,一份力量。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而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塌的学校。在这次震灾中,我们看到有太多正在上课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心被揪痛了;我们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在社会各团体与个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在我的感觉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一致过,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会想到,我们的屋可塌、路可断,但人间的真情与爱心是震不坏的。我们在这次灾难中对爱会有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和同胞,对我们自身也会有新的认识。面对这样的灾难,举国同悲,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起承担。当我看到那么多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但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在反省自己,我想自己平时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呢?而我自己又为我们的国家,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呢?我在想,我们对爱,对每个人,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普及一种爱的思想。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这次大地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们几十个人,可以花上几十个钟头去营救一位受伤的,甚至可能不能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老人——因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国家的力量与荣誉,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护人员,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凝聚成国家的力量,我们团结在一起,共抗灾难,我们相信会最终会取得胜利,而这样的一次胜利,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荣誉。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什么叫公民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向捐款箱投放爱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是做为一个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在捐献爱心或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活得特别有价值。大爱无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自己个人小情小调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而所有的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
浏览完整试题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那些为了他人的生,付出自己的死的人,那些受伤甚至将要成为残疾人的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些日夜不停地救人的人,为灾区捐献爱心的人。我的心一次次掀动泪水的波浪,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爱的河流。让我们祈祷与祝福灾区的人们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重建家园。让我们通过这次灾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祖国。
1.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这次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们平时不应该对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
B.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于是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C.这次大地震,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已不再孤独,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
D.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好久以来没有这么团结,没有这样感动,也没有如此相互关爱过了。
2.下面不是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的一项是( )(3分)
A.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
B.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C.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
D.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失声痛哭。
3.针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同那些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进行了对比。
B.将自己的抱怨与不满同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行了对比。
C.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人间真情与爱心的伟大,号召在全社会普及一种爱的思想,倡导一种大家都愿意为爱而付出的理念。
D.“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这句话是针对缺少爱的现实社会而发出的心灵的呼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ì”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展开余下试题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5.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6.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更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1888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节选自《云烟过客》,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8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的最后两段都写到时令和景物的对比,为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铺垫。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9.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中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候,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B.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C.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D.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 蔽:遮挡。
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出身寒微,官至封侯。他曾隐居乡间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后追随高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食邑封地,晋为列侯,世代承袭。
B.樊哙临机果断,勇气可嘉。高祖身处鸿门宴的危险境地时,他带剑拥盾,直闯军帐,慷慨陈词,项羽无言以对,高祖化险为夷。
C.樊哙忠心不二,屡平叛乱。他跟随高祖打下西汉基业,并追随高祖征讨叛军,攻打燕王臧荼,平燕地;又攻打韩王韩信,平楚地。
D.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他跟随高祖攻打秦军时,身先士卒登上敌人城池;他曾独自带兵打垮七支敌军,攻下五座城池,平定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 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②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分)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15.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小年”寿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表现秦对人民剥削和掠夺,又挥霍无度的语是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在一簇一簇瘦叶下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________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________。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________的间隙里。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的躯干扭曲着,旋转着,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乎要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________。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吮吸 扼制 狭隘 凄凄艾艾
B.吮吸 抑制 狭长 期期艾艾
C.吸取 抑制 狭隘 凄凄艾艾
D.吸取 扼制 狭长 期期艾艾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的参天松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①网络时代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电子商务极大拓展了“市场”的概念和消费者的选择,②同时也加大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难度。③据统计,仅2020年上半年就受理了消费者投诉大约50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巨额经济损失。④我国现行《价格法》等一些法律法规虽然对价格违法行为有严格规定,但类似的价格欺诈事件仍屡禁不绝。⑤之所以这种“宰人”现象久治不绝,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多方合力,市场“宰人”现象才能得到根除。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4日,济南、郑州、成都等城市,以及上海、江西等省份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表示,放开地摊经济发展,能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地摊经济给民众购物带来便利,同时又增加了城市的烟火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疫情未去,毕业已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有人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了。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考研、考公务员人数骤增,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学生去街道办工作,零元薪酬就业成了新的求职方式。
有人说,需要更优秀,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也有人说,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还有人说,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今天俯下身子,明天才能挺直腰杆。
作为一位面向未来直面人生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一篇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A卷(新课标版)
参考答案
【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错。原文说“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据此可知,“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的应该是“太多的心”。故选B。
【答案】2.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D项,论述不能证明观点。原文说“我们
上一篇: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1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