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61 2021-05-11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备战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古代文化经典阅读(《论语》选读)
古代文化经典阅读(《论语》选读)
古代文化经典是浙江高考的特色题目,均考核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语》居多,一般考核词语含义和文意概括以及对文章观点的评价和比较。注意结合文段的翻译答题。
一、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二、理解词语的方法
注意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评价文章的观点
首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观点,然后针对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阐释。
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1-2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21.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22.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2. 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21.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2.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21.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浏览完整试题
2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2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答案】21. (1). 民 (2).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
21.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一、(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篇》)
1.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2.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 公曰“告夫三子!”/君曰“告夫三子”者
2.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无道”时应言辞谦逊谨慎,与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仍“不敢不告”似有矛盾。②但孔子认为,“邦无道”时,虽应言辞谦虚,但仍要行为正直,这与材料一中孔子对“礼”的坚持和捍卫是共通的,都强调对原则的坚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中“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是第一件事。陈恒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这是犯上,弒君,严重的犯罪。这个是天地不能容,人神共怒的,完全毁坏了礼法。
孔子劝谏鲁国国君鲁哀公,请求他出兵讨伐齐国的乱贼,诛杀陈恒,维护礼法。但是鲁哀公作为国君自己不肯做主,却让孔子“告夫三子者”,可见当时礼崩乐坏。“三子”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的朝政,甚至军队,都掌握在这三家手里,公室微弱。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似有的矛盾所在,然后分析两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本质是相同的。材料二孔子说“邦无道,危行言孙”,即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言语上没有小心谨慎。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
材料一所说“邦无道,危行言孙”,除了说言语应谦逊谨慎,行为也要正直。在材料二中,孔子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大夫,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从这一点上说,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实质是相同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材料二: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展开余下试题
二、(2021•浙江绍兴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先进》)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3.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教育思想的体会。
【答案】
3. 退 兼人
4.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体会:教育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冉求大胆地向前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仲由慎重地退后一步。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退”“兼人”。
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所给的第一则材料,说的是孔子对“柴”“参”“师”“由”四个弟子的特点了解得很透彻。第二则材料说的是每个人的资质禀赋有差别,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应教给他们不同的内容。第三则、第四则材料,同样是问孝,孔子对子夏、孟懿子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由此可以得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来。
谈体会,也应扣住“因材施教”这一核心问题去谈,具体可以谈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好处等。
参考译文:
(1)柴性愚直,参性鲁钝,师性偏辟,由性刚猛。
(2)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3)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三、(2021•浙江温州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材料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材料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5.材料一中“期可已矣”中“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宰我对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的不赞同。
6.在上述材料中,孔子既说“居处不安”,又说“居无求安”,你如何理解?
【答案】
5. 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 三年之丧
6.①“居处不安”是指君子服丧时,闲居也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遵循“孝”和“礼”,体现出“仁爱”的思想。②“居无求安”指君子居住不追求安逸,体现出安贫乐道(“学以致其道”)的思想。③“居处不安”是精神层面的安心,“居无求安”是物质层面的安适。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词语含义和内容主旨的能力。
根据前语境“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可知宰我认为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再结合“旧谷既没,新谷既升”来判断,“期可已矣”中“期”应该是满一年时间。
结合“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可见宰我对当时丧礼规定的三年丧期很不满意,觉得时间太长了。再结合“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可知他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上,一年就足够了。
6.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
材料二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他工作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鞯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史①乃祝史之史,知其文而不知其文之实,《礼记•郊特牲》所谓“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
(《四书驳异》)
[注]①史:指宗庙中的祝史(古代掌理祝祷的官),以及负责掌管文书者,多有闻见。
1.材料一中“文”的意思是_______,材料二中的_______字的意思也近于此。
2.比较两则材料质文观的异同。
【答案】
1. 修饰(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数
2.同:都认为“文”“质”应兼备、统一。
异:材料一强调“文”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正如去掉毛以后虎豹的皮与犬羊的皮并没有差别;材料二强调“质”的重要性,反对“文”胜“质”,正如策祝史官易陈礼数而不知礼意,失之浮夸。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材料一“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文”:修饰。
材料二“失其义,陈其数”意思是,丢掉礼节的本质内涵,只是陈说外在形式。“数”:形式、礼数。
展开余下试题
由此可知,“数”与“文”意思相近。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比较两则材料质文观的异同。首先理解“质”,指的是内涵、本质,“文”指的是修饰、形式。
材料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意思是,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材料二“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意思是,那些礼数是可以陈说的,其中的礼意难以了解啊。由此可知,两文都强调“文”“质”应兼备、统一。
材料一“虎豹之鞯犹犬羊之鞟”意思是,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强调的是“文”的重要性。材料二“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意思是,那些礼数是可以陈说的,其中的意义难以了解啊。强调的是“质”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材料二)
史是祝史官的史,懂得礼节的形式却不懂得这些礼节的内涵,《礼记•郊特牲》所说的“丢掉礼节的本质内涵,只是陈说外在形式,这是祝史官的事。因此那些礼数是可以陈说的,其中的意义难以了解啊”。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注)①“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②讱(rèn):说话谨慎,不轻易出口。
3.“孙以出之”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材料二体现出孔子______的教育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君子不以言举人”的原因。
【答案】
3. 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 因材施教
4.从上述材料可知,①说话要“义以为质”。以言举人,未必有道义,未必是仁者。②“做”比 “说”更具难度,说出的话不一定能做到,故不能因言辞华美而“举人”,而要考察其说话态度是否审慎。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句内容的能力。
“孙以出之”,“孙“,通“逊”,谦逊;“出”,呈现,表述;句意为: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是“言语显得谨慎”;曾经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由此看来,面对不同的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君子不以言举人”,意为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由“义以为质”可知,君子把义作为本,“言”不能标示就是“义”,未必是仁者;由“为之难”可知,“做”比“说”更具难度,不能因为某人说了什么就“举人”,而要看是否“讱乎”,即说话是否审慎。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2)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题
材料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材料三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
材料四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论语•子张》
(注释)①孟庄子,鲁国大夫仲孙速。
5.材料一中孔子所说的“孝”不重__________ ,而重__________ 。
6.结合材料,谈谈儒家所倡导的“孝”的内涵。
【答案】
5. (不重)外在表现 (而重)内在尊重
6.①“敬心”:内在尊重,要坚守恳切敬爱的内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②“礼义”:外在守礼,不以物品价值高低来左右言行。祭肉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是对父母的孝的延伸化。车马再贵,这个“利”也抵不了“义”。③“继志”:继承遗志,发扬光大,即便父母不在,也要一如既往保持孝心,孟庄子表现为不改旧臣和旧政。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是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然有好的表现。
故“孝”不重外在表现而重内在的尊重。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涵的能力。
材料一:“敬心”。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然有好的表现,并非有了好吃的,让父母去享用,这些不能当做孝,“孝”不重外在表现而重内在的尊重。
材料二:“敬心”。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同时,做子女的也应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他觉得真正的孝子,绝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健康,而非德行方面的问题。因此,倘若在德行上没有问题的话,保证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
材料三:“礼义”。孔子在与朋友交往之时,是罕言利的。在当时,车马是可以称得上是最贵重的礼物了,可是孔子却不拜谢友人,因为他重视的是双方的感情而非钱财,这也是儒家“义高于利”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孔子在本章中对于礼也很重视。祭肉虽不值钱,但它却是拿去祭祀神明或是祖先的,对此孔子就会对送礼者行拜谢之礼,这是对礼制十分尊崇。
材料四:“继志”。能继续留任父亲的老臣,继续父亲的政策,是很少见的。《学而》篇里,孔子曾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庄子,就是榜样吧。这种孝,不仅继承父亲的遗志,而且听从父亲的遗民,使用父亲的老臣,发扬父亲的政策,实现父亲的政绩,功名荣誉,都归了父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材料二: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材料三:
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材料四: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
上一篇:
备战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临考押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一篇:
备战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临考作文押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2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