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29  2021-05-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兴宁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段考测试2021年5月6日语文试题
兴宁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段考测试2021年5月6日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浏览完整试题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B.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B.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C.《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D.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软萩粑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
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
软萩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萩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萩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经过了舂、揉、煎,软萩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萩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萩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展开余下试题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萩,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自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萩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萩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萩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萩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注:软萩(qiū),别名清明菜,学名鼠曲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软萩粑是湖北省大别山中的一种风味小吃 ,它将野生软萩扎碎与糯米粉粘米粉加60℃温开水揉成面团,黑芝麻加白糖拌匀做馅,做成圆饼再用微火烙制而成。
6.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通过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萩朴素之中具有执着、努力、向阳的特性。
B. 大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C. 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而儿子、老婆对软萩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我和他们感情不好。
D.软萩的颜色不艳丽,外地人看不到它的光华,但只要有沙土或泥地就能在杂草里静静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问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 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作者把它比作“可怜的灰姑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软萩在被制作过程中外观的变化。
C. 作者把自己在享用食物时“绝不暴殄天物”和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西方人对食物的不在意。
D.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屋还在”的相关叙写,流露出物是人非和不能再吃到母亲的软萩粑的感伤之情。
8.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4分)
9. 文章是如何借“软萩”来组织文字,在全文进行叙事抒情的?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
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运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
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已而平江伯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功,亦相继告竣。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
初,帝将营北京,命礼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及河工成,复以采木入蜀。十六年命治狱江西。明年造番舟。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二十年七月卒于官。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隆庆六年赠礼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宋礼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
B.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
C.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
D.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
11.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子生: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B.漕道:旧时指国家用来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水道。
C.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就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礼帽,用布制。章甫,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
D.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如一片神鸦社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礼精通政事,屡受重视。宋礼遭遇母亲的丧事,朝廷也让宋礼留在任上处理政事;后来宋礼年老病弱,朝廷准许他不用上朝,有事进奏让侍郎代理。
B.宋礼兴修水利,颇有成就。朝廷命令宋礼前往治理会通河,论功劳被评为第一;后卫河水患,朝廷又下令让宋礼前往治理,宋礼用开通支河的方式解决了水患。
C.宋礼积极建言,反对海运。宋礼向皇帝建言,认为海运使运船损坏严重,还使百姓经受赋税之苦,皇帝听从了宋礼的建议,于是下令停止了海运。
D.宋礼辗转多地,死于任上。皇帝要修建北京,宋礼两次受命到川蜀取木材,后受令到江西审理案件。永乐二十年七月,宋礼在任上去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4分)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分)
14、宋礼治河有方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列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百忧集行 杜 甫


展开余下试题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少年时童心不改,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以此为下文作衬,看似欢乐,实则蕴含忧伤。
B.“倏忽”二字,言时光易逝,转眼暮年,诗人年老体弱,坐卧多而行立少。
C.“强将”句写诗人穷途做客,寄人篱下,面对主人时却以笑语相迎,写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那份坚强和无畏。
D.“入门”两句写诗人家中之境况不见好转,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脸上同是一片愁容。
16.请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中的“百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 ”便不是“拒谏”。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包罗万有 照猫画虎
B.含笑九泉 名垂青史 包罗万有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含笑九泉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一句恰当的语句,25字以内,以保证上下连贯。(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仿照例句的格式,选择两种事物,各写出一个句子。(6分)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A.
B.
22.阅读下面文段信息,试提取出三个双音节关键词。(5分)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 □□ □□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书写雷锋故事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体现。新时代领路人给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志愿者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截至目前,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
兴梅中学正在号召全校师生踊跃加入志愿者行列,假设你是学校学生会干部吴愿,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校师生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
要求:以“弘扬志愿精神倡议书”为副标题,另拟一个正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 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附录:倡议书基本格式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第一行居中位置。作为考场作文,标题只简单写成“……倡议书”不太妥,可以正常写出作文题目,然后以副标题的形式写出“……倡议书”。
(二)称呼: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跟书信一样,称呼要顶格写。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
(三)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 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类似议论文的分论点),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四)结尾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与书信不同,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五)落款 落款与书信同,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高一语文5月3日中段考测答案
1.B(由材料二第1段原文可知,技术主义者重视“形式逻辑”,而人类可以“非逻辑性地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因此,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应属于非形式逻辑的范畴。)
2. D(材料二第1段原文:“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兴宁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