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6  2021-05-1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
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化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愿,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
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则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2020年8月19日)
材料二
由起点中文网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作家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因为创作的需要,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
B.网络小说的作者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
C.网络文学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D.网络小说的语言存在直观化倾向,重在展现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B.当今一些科幻类作品中,地球甚至太阳系也开始寄寓人类的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
C.虽然城市化生活发展起来了,但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依然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D.文学网站采用的“女频”“男频”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能体现网络文学“互文性”特点的一项是( )
A.不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本,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
B.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文本间的复杂互动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4.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目(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软萩粑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
软荻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
软荻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荻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荻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展开余下试题经过了舂、揉、煎,软荻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荻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荻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荻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荻,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自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荻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荻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
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荻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荻粑的幸福。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软荻的颜色不艳丽,外地人看不到它的光华,但只要有沙土或泥地就能在杂草里静静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B.文章通过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荻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特性。
C.大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D.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而儿子、老婆对软荻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软荻在作者心中从“美丽的少女”到“可怜的灰姑娘”,两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软萩在生长、制作过程中外观的变化。
B.作者把自己在享用食物时“绝不暴殄天物”和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醉个十宁”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
C.文章结尾通过“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屋还在”的相关叙写,流露出物是人非和不能再吃到母亲的软萩粑的感伤之情。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问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
9.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
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⑵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14.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展开余下试题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
B. 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 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 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
16. 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之”是因为子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很美,① ”,而黄山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得山后,会越发觉得美。黄山的美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
春夏秋冬,黄山是不一样的;晴雨日月,黄山仍是不一样的 。纵使一千次来黄山,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深深地感叹道: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山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许世英先生进一步把徐霞客的意思阐述得更加明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② ,到过黄山,觉得黄山是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其实徽州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秀美之处。
18.文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借代 比喻 夸张 B.对偶 通感 排比
C.借代 排比 比喻 D.对偶 排比 比喻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春夏秋冬,晴雨日月,黄山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1.3%,目前至少有1300万的患者。②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是心衰的高危人群。③心衰的死亡率也很高,约有50%以上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④尽管心衰的危害很大,但大众对心衰疾病的认知并不全面。⑤常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现象或感冒等“小毛病”。⑥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人们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22.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炼要点,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5分)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四、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因为一个网络微视频,一夜之间,一个来自贫困县四川甘孜理塘县的骑马放牛的藏族小伙儿丁真“红遍”网络。视频中,丁真身穿藏族服饰,帅气的脸庞加上独特高原红的肤色,迎着阳光向镜头走来,末了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
丁真的“微笑”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拍摄者说:“他有一个好的微笑呈现给这个世界,他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新华网评论:“通过一位少年,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在那片土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扶贫工作,以及无数为之奋斗的人。也许,这就是除了微笑和美景以外,丁真带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事。”网友“就是侃大事”担忧地说:“请勿过度消费丁真的微笑。”……
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微笑日”。在本届世界微笑日节日活动里,组委会拟将丁真委任为世界微笑大使,并邀请您做与会嘉宾,请您发言,表达对此事的看法与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A.“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可知,“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而非作家“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 曲解文意;B.“如果……就”逻辑错误。原文有“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推不出“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是“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唯一做法;后文又有“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可知“反映社会生活变迁”还有其它途径;D.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三第1段“网络小说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可知,选项中“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说法有误。
故选C。)
2.A(A.“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出现了弱化的迹象”是城市化发展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改变导致的。故选A。)
3.B(根据材料三第2段,互文性是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A、C、D三项均从文本创作的角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B项则从文本自身的角度阐述了文本的自足性,不能体现网络文学“互文性”。故选B。)
4.①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②“不断更”的基本要求给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③网络文学互文性现象突出。
(分析材料二可知,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材料三承材料二,因为上述原因 “写手们巨大压力”,使得“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又提到“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这导致“语言的重要性降低”。分析这些信息,可知正是“互动化”的创作方式、“不断更”的基本要求、互文性现象突出导致网络文学文学性退化,也即网络文学文学性退化的原因。)
5.①首先对乡土文学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变化进行分析,引出作家笔下的乡愁情结;②进而讨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对不同题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盘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