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28 2021-05-1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阶段学习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省熟中3月阶段学习质量抽测
高一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下列哪个材料不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3分)
A.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优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B.“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C.李斯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政权,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D.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依然不改初心,他驱除鳄鱼,释放奴婢,振兴教育,他对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10分)
山鬼
沈书枝
①村里人喊他黄孬子。孬子便是痴子的意思。他其实长得俊气,眉毛很浓,不发疯时,眼睛清亮。也有名字,叫黄大树。他的小妹妹,是和我三姐要好的同学,叫作黄玉香。
②他不是一开始就疯的。先时他们家便在我家左邻,三间红砖瓦屋,瓦是黑瓦。瓦屋旁又傍一间小土屋,里面砌一口大锅,铺着宽长案板,是一个豆腐坊。每天清早他们磨黄豆,打豆腐,压豆腐干子,天蒙蒙亮时挑着豆腐担子四边村子去叫卖。豆腐担子一边是褐色的薄干子,列在一只长柄大竹筐内,另一边钩着木桶,装大半桶水,里面排着一块一块四方的厚豆腐。农村卖豆腐总要走很远,他天天清早挑着担子走,最远要到离家十几里的油榨垄,在那里一户人家门前折回。那人家独门独户,靠着油榨垄小山的坡下,门口种一棵大桂树,一棵柿子树和一丛栀子花树,养一条大黄狗。有一个女儿叫爱莲。那人家常买他豆腐干子,姑娘拿着大蓝边碗装十块香干,或瓷脸盆装一两块豆腐。初夏清晨露水明灭,后来他便觉得动心,回家叫他爸爸去提亲。一讲,那边就同意了,原来这姑娘也看上这小伙子了。
③不久之后就订婚,放火炮,吃成事酒。吃完酒回来,正欢天喜地时候,他的舅舅回来了。那时候他这位舅舅在县城里做一个司机,得的钱比乡下既要多,又是不用下田出力的体面活,家里人便看承得他重,觉得他的话平白地要高明那么一筹。因为日里开车脱不开身,这便回得晚,然而连姑娘看也不曾看,便决绝的表明他不同意。他要给外甥找个城里姑娘!第二天他们就自己去退了亲。他的舅舅并不食言,不久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城里姑娘,然而他不喜欢,不要。买豆腐的爱莲姑娘很快嫁了别人,慢慢地他便有些疯了。
④豆腐坊渐渐开不下去,家里人只好让他去放牛。牵着家里耕田的大水牛,早晚在田埂上转,神色空漠。他比我大十多岁,从我记事起,他们便没有叫过他的名字,总是黄孬子黄孬子叫着,到后连他的两个弟弟,也都这样轻贱地喝呼起哥哥。有时他发起疯来,做出傻事,等他神志恢复,他们便说来取笑,看他那时畏缩歉然的神色。乡下对于疯子,总是很漠然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⑤我们地方离九华山不远,常有挂着黄色布袋前去烧香拜佛的人。也有年轻的和尚,僧衣芒鞋,苦夏时节去拜佛,沿着修起不久的大马路,三步一磕头,一路跪拜,头汗涔涔,滚到尘土里,两三百里,虔诚地拜过去。有一天下午,这个疯子不知怎么忽然就发了疯,打个赤脚就走了。没有人管他,也不知道他要去到哪里,后来才知道,他就那么走到九华山,遇到人家讨口饭吃,过到水溪捧口水喝。到时正是深夜,山下尽是水田,青茫茫浸在月华里,连着蛙声虫声混成一片。遥处山岭中,猫头鹰胸中像含着什么消化不了的食物,“咕——咕——”连次哑叫。山林悉苏,山石嶙峋,树影憧憧,叠映交加成千奇百怪的形状。终于爬到一座大殿前,仰起头看,这么高,这么广,这么黑。门是关的。月亮要落了。终于软在地上,荷荷大哭起来。几天后他回来,一双脚走得皮开肉绽。
⑥几年以后,到我读初中时,他终于是在一个秋天死去了。放学回来的午后,隔着窗棂我亲眼看见他们把他从屋梁上解下来,放在卸下的大门板上。他的妈妈伏在他身上大哭。有近于解脱的哀恸。
⑦他的小妹妹长得很漂亮,小学毕业后,留在家里帮忙洗衣裳,烧饭,下田做事。后来外出打工。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她就和他私奔了。前年我回乡,私下里听见人说她不知什么时候被抓在监牢里。我终日闷在屋子里,偶然出门去菜园,便遇见她妈妈。她妈妈早已改嫁,并不住在原来的家,只是还在村子上。我张口喊这个已经变成老妇的人,“玉香家妈妈!”小时候我都是这样叫她。她的神情忽然一凜,仿佛没有意想到,然而缓缓地,就点了点头,说一声:“燕子回来啦?”
(节选自沈书枝散文集《八九十枝花》,有删改)
[注]①山鬼:“山鬼”语出屈原《九歌》,是一位传说中多情的女性山神。
6.标题“山鬼”蕴含了怎样的含义?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暗示了黄孬子因恋爱受阻变疯的过程和结果,标题读来让人唏嘘感叹。
B.黄孬子是一位多情之人,他爱而执着,和屈原笔下的女神有共同之处。
C.文章写了黄孬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悲剧命运,暗合标题内涵。
D.不同于村民的嘲讽,作者用此题更多地寄托了其对黄孬子深切的同情。
7.对第⑤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段中长句短句相结合,文言白话相交杂,整散结合,表达极具韵味。
B.景物选择有代表性,水田、月光,蛙声虫声、猫头鹰声是乡野山间的景致。
C.景物描写结合了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营造出夏夜山景一种凄清冷峻的氛围。
D.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此时的心境,写出了黄孬子极度的绝望与厌世。
8.请根据上下文内容简要回答,黄孬子的母亲为何有“近于解脱的哀恸”?(4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9-13题。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候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会齐侯夹谷。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需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季桓子①将受,乃语鲁君往观终日,息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②于大夫。孔子遂行。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季桓子:鲁国权臣,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②膰俎:指盛播肉的祭器;也借指祭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B.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最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C.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D.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西周时为掌管天文星象的官员,位列三公,隋唐以后逐渐成为虚衔。
B.献酬,指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主敬宾为献:宾回敬主,主饮以敬宾为酬。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此处是指掌管主持礼乐的官员。
D.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治政有方。他就任中都宰一年就成为四方官员们学习的榜样,代理国相仅仅三个月就使得商贾吏民风气大变。
B.孔子处变不惊。齐鲁夹谷之会上,他面对齐侯的威胁临危不惧,面对羞辱义正词严,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C.孔子率真可亲。他再度摄行相事时面露喜色,门人说这不是君子该有的表现,他直率回应是为处尊位能谦待人而乐。
D.孔子见微知著。他看到当权者耽于女乐荒于政事、对大夫们表现出怠慢轻视之后,明白事不可为,果断离开了鲁国。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4分)
②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4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苏舜钦
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15.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五)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6(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了孔子对心口不一的行为十分厌恶的句子是: 。
展开余下试题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举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石在盒子里毁坏作例子并用反问的语气批评弟子冉有和季路既失职又推卸任的句子是: , , ?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暂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4)孔子认为冉有的小国理想也反应治理国家的理念,他这么反问道: “ 。”
(六)语言文字运用题Ⅰ(共16分)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① ,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 ②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吐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17.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喻、借代、排比 B.拟人、比喻、引用
C.拟人、比喻、借代 D.比喻、对偶、引用
18.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从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二人性格迥异,却都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唏噓。
B.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
C.《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D.《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些叶片,长得很密,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恐怕无过于梧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语言文字运用题Ⅱ(共9分)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_____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_____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_____,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_____。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七)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省熟中3月阶段学习质量抽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6、C. 7.D
8、①他妈妈因他的离去而哭泣,为孩子悲剧性的命运感伤。②近于解脱则因为他疯了后给家庭带来了许多困扰,这些困扰随着他的离世都消散了。
9、B 10、A 11、B 12、B
13、①有关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流于形式的言行来道歉。”②孔子参与政事,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我们靠它最近,必然会被先吞并。何不送给鲁国一些土地呢?
14、C
15、①要像嘉树那样,把根基盘扎在大地上,使枝叶年年茂盛:不能学春天的林木,只有片时的红花开放。②比喻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
16、(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7、B 18、D
19、①原句“
上一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常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