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44 2021-05-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押题卷1)语文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
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
李春青
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
B.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正式场合的言说方面。
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
C.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
D.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
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
C.文人一旦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不再追求政治理想。
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香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6.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学历与收入的关系。(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在乡间看一场戏
李雪梅
四月,桃花在温润的空气里开了花,释放成春天里最有风韵的模样。
这个傍晚,我无比陶醉地在一座戏台前站着。
戏台搭在村庄的晒场上。土木结构,黯淡的木纹和色彩,烟熏火燎的古朴,看起来很有些岁月。
蓦然,一声老腔亮着,在一个什么地方响起——咿呀!余音袅袅,拖拽得很长很长。
翠鸟在屋檐上鸣叫,如同老戏里唱腔宛转的“正旦”。
乡村的戏台是热闹的中心,于平淡平常之中系着撕心裂肺、牵肠挂肚的乡情。要说乡村的味道,戏台是最浓烈最为饱满的。天涯海角走远了,什么时候想念了,心吊在胸腔里都会咣咣响,回乡看戏去。
展开余下试题
在乡村,宫庙,戏台是标配。看看戏台的模样,就知道人们有多么盼看一台戏,有多么爱戴自己的生活。乡村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台戏是最隆重的仪式。说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真正懂戏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看戏的人却很多。
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有好戏便不放过。空气里虫子擦着草尖飞翔,通知戏就要出场。村民们早早收好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缓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端着饭碗大口吃饭,门口迫切走过的脚步声代替了自己的心跳。
戏台下早已人声鼎沸。孩子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有人搬布景。妇女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小孩,笑声、打趣声弥漫着台下的人群中。一个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的女子站在侧幕布旁,翘着兰花指不时地摁摁自己头上的簪花……
铿锵,铿锵,锣鼓一响,十音八乐,一股活力,四处洒落,纷纷扬扬地落在人们身上,无比温暖。
台子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幕徐徐拉开。
幕一启,就是一派大家气象,不用开口,也不用抬手,已经样样都有了。生、旦、净、末、外、贴、丑等角色行当,悉数登场。穿云裂帛一声长啸的武生,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花白胡子老生,还有挤眉弄眼翻跟斗的丑角。
再外行,再看热闹,好戏总归是好戏,功夫永远是功夫。
戏台上粉墨春秋,戏台下千姿百态。白发的老人坐在板凳上,眯着眼听得泪汪汪;光屁股的孩子望着上头艳丽的绣花袍,直看得晕了眼;五大三粗的男人,站在人群外,稍远地看,节奏急欢的乐声中他们喘着粗气担心台上剧情的发展,虽然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担心;轻声细语的姑娘想着戏里的小生,撩拨起内心的涟漪……有的人张着嘴欢喜,有的人坐得腰板挺直,有的蹲伏着,像黑暗里的猫,亦像过路的大鸟。
台上和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声情并茂,淋漓尽致。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下的观众唏嘘不已。有道是,行家听戏听的是味道,外行人看戏看的是热闹。无论听戏还是看戏,都能入戏几分。
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与乡村的生活也就一步之遥,所有的辛劳,就在这个瞬间心平气和,羽化成一种恬淡的幸福。
这一时刻,戏台上下,就是乡村生活的娱乐中心了。
天上一轮亮亮的月,地上几盏明明的灯,四月的风轻轻地吹过去,台上的唱低低地传过来。
恍惚之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始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但后文慢慢将“我”隐去,显得似有似无,让行文在真实与朦胧之间跳跃,体现了文章别样的艺术美。
B.台上众人,演的是不一样的角色,台下众生,看的是不一样的“戏”,真正懂戏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并不影响村民们的热情与喜爱。
C.本文多采用排偶的句式进行渲染,将台上的热闹、台下的千姿百态、台上台下的交融等富有乡村特色的场景,特别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D.本文围绕戏台上下这个乡村生活娱乐中心展开描写,写活了戏台上下的众生,富有浓郁的乡间特色,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9.为什么本文最后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
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后琅玡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尝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南齐书•虞愿传》节选)
注: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B.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C.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D.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生是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晋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许为国子生。
B.浮图,亦作浮图,休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C.中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
D.除与“授”“迁”“补”“擢”等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虞愿虽因私人关系而得到皇帝的信任,但却敢于犯颜直谏。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他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在晋平郡任太守时敢于为民做主,并且仁爱廉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称道;但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
D.虞愿除了勤于吏治外,对儒学也很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皇帝也因此很器重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展开余下试题
(1)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5分)
(2)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②初树羽,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岭南。②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岭南任职。③川鳞:水中鳞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友人即将赴岭南任职的背景,“送”字是诗眼,统领全篇。
B.诗人借“伏波”典故赞美友人能力出众,能顺利推行政令,有所作为。
C.诗人在崇山峻岭间看到飞鸟,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
D.友人此去山高路远,但途中正值春天,景色优美,暗含对友人的祝愿。
15.本诗尾联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 ”来与之对比,表明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接着,又以“ ”的反问口吻来表明自己心志的坚定。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修养、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劝学》中说,“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少年求学时虽然吃穿用度远不如人,却能够“略无慕艳意”,其根本原因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D.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0.把下面的长单句改写成前后衔接的短句,其中有一个主动句,一个被动句。(5分)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女作者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
21.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四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和第二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另外两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6分)
示例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
(1)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用意:
(2)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
(3)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四、写作(60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高三语月考(押题卷1)参考答案
1.【答案】B(A.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趣味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趣味的确证。故“意识形态决定趣味”这一说法错误。C.在西周时期贵族阶层,没有“道”的位置,而非“地位较低”。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趣味中衍生,但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雅化追求,文中没有谈及对于“道”的继承。)
2.【答案】C(文章论述了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系统的产生过程,但并没有对比哪个趣味系统更加高级。)
3.【答案】C(文人是士人阶层的衍生,当士人阶层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将文化趣味投放到文艺创作中,但投入文艺创作不代表一定放弃政治理想,两者条件充分但不必要。)
4.【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二中银行和国防军工的“硕士博士占比(%)”分别是8.94和9.3,所以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占比银行并不是最高。
5.【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A项理解
上一篇: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校级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