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  2021-05-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福建省宁德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1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具备种种功能,或者说,它的其他功能可以微乎其微,但是它不能不具审美功能。同时,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如果其他功能竟能脱离审美功能而存在,那么这种作品就不可能是文学作品。因此审美功能是文学诸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现象的艺术抒写,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显示出一种激动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动人以情,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的满足。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讲到小说的作用“捷且深”,这“捷”正是艺术感染力引起的,这“深”正是情、言、声引起的审美活动的结果。“梁启超谈及小说的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主要是指小说的感染作用。”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是说文学培养人懂得审美。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而属于同一类型的功能,还有娱乐、消造、愉悦、补偿等功能,从而组成审美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审美功能而具有认识的功能。文学从总体上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其描写的真实性愈高,范围愈广阔,作品的认识功能也愈高,触及的问题愈深入,就能愈深入地探及事物的本质面。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可知“风俗之奢荡”,“征役之废业”,风尚时习之变异,等等。但它们都通过审美功能而获得,而不同于说理的认识。不少学者对《红楼梦》的解释不一,观点各异,但小说可给读者提供社会、历史、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事实。文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准则,研究文学和社会的种种关系,以认识这种关系。过去由于在这方面搞得很庸俗,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批判庸俗社会学时,也把文学社会学一起批判掉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作家在内,对文学的认识作用屡有非议。但是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说,认识的层面正是它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所以想把认识从文学中驱逐出去是徒劳的。有些现代主义作家如新小说派作家,常常说他自己只是为摆弄文字而写作,他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很可能的。但是因此他的作品也只为少数一些人所赏识。这种认识的曲折,必然会受到曲折的认识所修正。与认识作用相类似的,还有启迪作用,预测、暗示作用,从而形成认识功能系列。
过去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的教育作用津津乐道,好像文学作品就是思想教材,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很少研究这种功能如何发生,结果一味强调这种功能,形成一种外加。其实稍加观察,就不难了解,这种作用并无独立形态,它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古人也懂得“寓教于乐”,即指文学的教育作用产生自审美的愉悦、享受、快乐之中,强烈的感情活动之中;同时只有在愉悦、满足之中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真相与演变,才能引起更深刻的感受。况且文学的教育作用,也不限于美的抒写的影响,不限于寓教于乐。丑的暴露,也能引起惊世骇俗的效果,增长人的见识。所以从本质上说,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感情教育。与文学教育作用类似的作用,有思想、评价、净化的功能,形成文学的教育功能系列。


浏览完整试题文学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思想,形成交际功能。本国、本民族的文学自不必说,而我们对于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是极有力的手段。这样便形成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优秀的文学,文学的潮流往往能形成一种社会趣味、时尚、爱好,影响着人们的感情生活,组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外国文学的引进,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种作用。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便形成了文学的交际功能系列。
(摘编自钱中文《文学接受是文学审美价值再创造的系统》)
材料二: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要作用于读者表层欣赏心理的认识、教育和美感功能与主要作用于读者浅层和深层欣赏心理的代偿和宣泄功能互相作用后构成的功能整体。其中美感功能还担负着凝聚其他各种功能的作用,即各种功能在整体之中的比重和组合方式必须以美感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事实上决定了作品的自身面貌和作家的独特风格。如果作家是一个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他就必然会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而如果他是一个苦难社会中消极遁世的颓废主义者,就必然会以代偿和宣泄等潜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不管以何种文学功能为主,各种功能纳入整体时的恰当协调与合理分布,还是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各种功能在文学功能整体之中的比重和分布,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构成的文学作品,能够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但往往故作高深,“曲高和寡”,或者抽象、枯燥,只有较窄的读者面。以代偿、宣泄等潜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极为广泛的读者面,但往往流于平庸,成为通俗文学。
(摘编自张惠辛《对文学功能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功能的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类型复合的系列,它通常包括审美功能系列、认识功能系列、教育功能系列、交际功能系列等。
B.文学的娱乐、消遣、愉悦、补偿等功能,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
C.一些作家非议文学的认识作用,可能与他们未能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看待有关,事实上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其认识功能也不可或缺。
D.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成为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从中可知风尚时习的变化,这表明诗歌具有认识功能,例如从《诗经》“国风”中可以窥见当时世态人情。
B.《红楼梦》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深广的认识价值,因为它描写的范围极其广阔,触及的问题极其深入,具有极高的真实性。
C.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作家个人对美感理解往往不尽相同,其文学作品中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决定了作家的独特风格。
D.如果作家创作时能把文学的教育、认识等显功能置于主导地位,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则其作品就能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主体对于美的自觉追寻与创造,没有主体审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文学的功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美与诗意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金雅《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B.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来源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表现和反映,来源于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也来源于文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董学文《论文学的功能和功能系统》)
C.文学的功能与价值都不是单一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依照文学作品的系统结构和要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差异的功能与价值。(张炯《文学功能与价值新探》)
D.在文学艺术所给人的娱乐作用中,总是渗透着强烈的教育因素;正是这种教育因素,使得文学欣赏活动与一般的游艺活动区分开来,上升为一种审美的愉悦。(王元骧《论文学的功能》)
4.结合材料一,简要谈谈《阿房宫赋》的教育功能。(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求 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龙王庙,建在村北河西高岸上。岸底是山脚崖石。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
解放前,每逢天旱,金斗坪人便集中庙里求雨。全村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
组织这事的人在解放前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改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明白。于天佑说:“求雨时,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跪香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多,不下雨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只有你活的了……”
土改后,金斗坪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旱灾。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
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石崖,至少得二十天。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就能克服灾荒。开成这条渠,就再不受旱灾威胁了!”一番打气,便开工了。
动工这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庙里敲钟打鼓。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叫他们停了!不要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求得雨来不更好吗? ” ……各有各主张。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改时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龙王爷爷,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


展开余下试题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不值班时,也溜出来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
两天后,上半截土渠挖到庙下石崖边,可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原来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有装病的,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冬天再开” ……
河边人少了,崩开的石头没人搬,炮声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到河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想主意。他下决心说:“要不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死盯这段石崖,好像要把它烧化,大约有点把钟没转眼睛,新办法就想出了。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问志们,不要搬了!有好办法了!”就过河来和大家商量。
午上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敲钟。
一天过去,河边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木槽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逃出,原来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庙里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钟鼓也无心敲了。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诚心,恐怕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地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疯了一样齐声大喊,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什么事故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耳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有删节)
6.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改时在斗地主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
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描摹,不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
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凉,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且使村民们心理活动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
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此处钟声描写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仿佛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几乎能烫焦裤子”“好像要把它烧化”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试图破解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急迫。
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
8.简要概括于长水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4分)
9.赵树理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待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些。”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帝颔之。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节选自《新唐书•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B.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C.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D.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道科,是古代选举官员或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指有道德、有才艺的人可以被举荐为官。
B.节度使,是唐代总揽军政、行政权力的地方长官,他们享有在军政人事等方面的专断权。


展开余下试题C.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如追赠、赠谥等。
D.王霸,“王”指春秋时各诸侯国之共主,“霸”指诸侯国中的盟主;文中指代王业与霸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适颇有才干,屡受赏识任用。张九皋推荐他参加有道科考试,哥舒翰荐举他做掌书记;朝廷后来又委任他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B.高适富有远见,反对诸王分镇。他向皇帝进谏,强烈反对让诸王分镇各道;后来永王果然发动叛乱,为此高适也参加了平叛行动。
C.高适志存高远,为政宽松简明。他生逢乱世,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他有自己的治理思想和策略,每到一处任职,都让人们感到便利。
D.高适颇擅诗文,洞察时局变化。他虽中年开始写诗但写得很好,作品为人传诵;他给多位长官写信提出合理建议,引导他们勤政爱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光远兵不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
(2)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14.面见皇上时,高适从哪几个方面解释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请简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畲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释]:①畲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峻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16.同写耕作的劳动场景,其一和其四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2)荀子《劝学》中说:“ , ”,人非生而知之,但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对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是很有必要的。
(3)“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文人善用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①)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②)、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③),(④)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④)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熔铸 ②独具匠心 ③水乳交融 ④既……又……
B.①包含 ②独具匠心 ③交相辉映 ④只有……才……
C.①包含 ②巧夺天工 ③交相辉映 ④既……又……
D.①熔铸 ②巧夺天工 ③水乳交融 ④只有……才……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3分)
①修改:
②修改:
③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1.请以“闽东斗笠”为开头,用三个短句来概括各段大意,要求句式结构一致,每句字数不超过12个。(5分)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过去的闽东乡村以农耕为主,家家户户都有斗笠。制作一顶斗笠,需要选取初冬后的竹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将竹子锯成竹节,剖成斗笠不同部位需要的竹篾,经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多道工序手工编织而成。
②如今,编斗笠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在风雨飘摇的市场中顽强坚守,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斗笠虽然只是一种普通的大众日常生活用品,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绿色环保的本色始终是最大的卖点,只有做到遮风挡雨和装饰功能齐备,紧跟时代审美观念,才能破茧重生。
③“在闽东,千里竹林不仅是一道生态风景,更是一座惠泽一方的‘绿色银行'!”这些年来,许多回乡大学生打造出竹酒、竹工艺品等产业,成功创业。现在他们的创业目标是工艺斗笠,正筹备斗笠编织技艺班。用现代元素重塑古老闽东斗笠,让闽东斗笠的风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闽东斗笠
闽东斗笠
闽东斗笠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6分)
22.请描述以下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要求:(1)画面要素齐全,语序得当;(2)至少有一处细节描写;(3)语言准确、生动、鲜明;(4)字数不超过1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月28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答复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此答复经报道后,引发热议。
有评论认为,“阳刚之气”是一种由内在的刚毅外化为强劲有力的具象表现,是一种果断勇敢的个性彰显;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6.8%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增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76.0%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体能训练和理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校报以“青少年阳刚之气”为主题的笔谈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B(“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这一理解不当。原文是说“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
2.A(B.推理不当,不构成因果关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宁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