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5  2021-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2021.5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商与晋商、浙商、粤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商帮。“贾而好儒”是徽商的重要特色和价值追求。徽商们或者“先儒后贾”,或者“先贾后儒”,抑或“亦贾亦儒”,“贾”与“儒”的有机统一,是众多徽商成为“儒商”的重要标志。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徽商的情感起点和价值归宿,也是支撑他们“好”儒立场的心理基础。在漫长岁月中,当万千徽商的行为深深根植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认知体系中,以“好”儒态度从事商业活动时,他们便成为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倡领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商业行为自然地表现出“贾而好儒”的趋向和表征。一些家境优渥的徽商自幼在私塾里诵经读史,在经商之前就已经成为饱读诗书的儒生。由于“士而成功者十之一”,一些在科考中屡试不中的徽州学子只有选择“弃儒从贾”。尽管徽商转换了身份,却依然对儒学念念不忘,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把精力放在经商上,但本质却是“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虔诚地以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经商活动,以儒家道德伦理来规范自身的商业行为。
徽商既然是“儒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便表现出儒者风范和儒士气度,也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询询雅饰,贾而儒者也”。如徽商张景文,与一般商人不同,他出身“文学之家”,恪守“儒道”经商,不设计谋智巧,不图蝇头小利,重信践诺,乐善好施,俨然商场上的一介儒生。张景文等徽商“义利双行”“家业隆起”,甚至“坍素封矣”。儒家学说历来主张义利结合且以义为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这句话,对徽商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原本指导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理论,被徽州商人用之于经商理财,也商业兴隆,财源茂盛,颇为“灵验”。
千百年来徽商之所以“贾而好儒”,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徽商要厘清商品与货币的逻辑关系,掌握商品供求的规律特点,就必须学习和谙熟商业知识,分析和把握市场规律,统筹兼顾商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这就需要像儒生参加科举考试一样注重学习,才能在云谲波诡的商海中大显身手,才能在起伏不定的市场上掌握主动权,就此而言,“贾而好儒”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是徽商完善自我品格的重要手段。古代徽州素有“礼让之国”的美誉,尤其在著名理学家朱熹思想的熏染下,敬儒崇学的人文氛围日趋浓郁,其时很多徽商经过朱熹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加之许多人从小就接受了比较良好的儒学启蒙,儒家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自然就成为徽商立身行事、从商事贾的思想指南。在徽商的经营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现象:一些徽商外出经商时定要带上几本书册典籍,闲暇时间就翻阅和诵读;一些徽商每到一个新地方立即拜会当地学人雅士,与其结交、唱和应对,这无疑就是徽商迥别于其他商帮的独有的精神风貌-儒学气质。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其蕴含的以义统利、以义取利的思想始终为徽商所秉持和恪守。徽商的“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不仅来源于儒家思想,而且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
(摘编自刘金祥《古代徽商的“贾而好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浏览完整试题A.“贾”“儒”统一是徽商有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是其跻身四大商帮的原因。
B.徽商成为儒家思想在商业领域中的践行者后,就会以“好”儒态度来从事商业活动。
C.徽商是由科举失利的徽州学子转换而来的,在“弃儒从贾”后他们仍然“贾而好儒”。
D.儒家学说中的“义利结合”“以义为先”的思想对徽商的商业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从在商业领域中的徽商的行为表现及古代徽商“贾而好儒”的形成原因两个角度来论证观点的。
B.文章基于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认同与接受,对古代徽商“贾而好儒”这一价值取向进行了积极论述。
C.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式,论述受儒学影响的徽商在商业经营中体现了儒士气质。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深入分析,在论述“贾而好儒”的原因时采用并列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徽商所秉持的“义利双行”的经营信条,或许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B.中国古代徽商一旦“贾而好儒”,就在商场中掌握了主动权,商业兴隆,财源茂盛。
C.饱读诗书,主观上提升徽商自身素养;结交雅士,客观上能为其商业经营提供便利。
D.徽商“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丰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发挥好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
材料二: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年,为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进一步培育上海与西部地区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共青团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发起“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红色网络课程于3月1日在上海正式启动至今,全国累计20余省30万师生参与收看。
活动旨在通过互联网公益课程模式带来广泛参与性和影响力,“红色之旅”与“红色印迹”两组课程互为补充,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助力青少年国情教育创新发展。
(摘编自《弘扬红色文化 提升青少年素养--上海打造精品红色网络直播课程》,中国网信网2021年4月2日)
材料三:这个清明节,红色旅游备受推崇。北京推出多条红色旅游路线,可从北京大学红楼出发,重温百年前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或伫立卢沟桥石板路上,回顾峥嵘岁月,感受伟大抗战精神。春雨并未让游客热情降温。国内一家旅行网站机票大数据显示,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全部航段近16%,较2019年同期提升约4%;北京、上海、广州、南宁、昆明等地开行红色旅游主题列车,坐着高铁即可追寻红色足迹。
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国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至14.1亿,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亦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的“打卡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摘编自邢翀《风雨又清明,节气中读懂“向前的中国”》,《中国日报》中文网2021年4月4日)
材料四: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文物作为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与生动教材,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
B.上海市发起的“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也同时面向西部地区青少年,这也
是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大举措。
C.2004至2019十五年间,国内参加红色旅游的愿望日益强烈,年参加人次增长了九倍多;今年同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比在提升。
D.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这是一些人热于到红色景点“打卡”体验的初衷,也是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印迹”“红色之旅”系列课程,让各地广大学生以云端看直播的方式来了解历史国情、传
承红色文化,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方式创新。
B.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或是将红色文化低俗化,都是将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的表现,弘扬红色文化并不是内容、形式越新奇就越好。
C.一些地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商业气息过重,存在低俗、庸俗、恶俗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这对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再发展造成的影响有限。
D.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文物、红色景点等,能够增加爱国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


展开余下试题6.上述材料围绕着一个话题来展开,它们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内在逻辑关联?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
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热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选自《俗世奇人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围绕着对“堆糖”这一民间小吃的特殊喜好,主要写了大关丁“阔少”“落魄”“复兴”这样几个重要人生阶段。
B.小说中大关丁家族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讲排场,奢靡名声在外。
C.小说后半部分,用大关丁的衣着和卖糖葫芦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下”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
D.小说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呈现鲜活真实的天津地域生活,亦不乏细节描写,极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8.冯骥才小说移植天津说书人说书时在叙述故事中插入简短的评说的特点,如文中画横线语句。试分析其作用。(6分)
9.《大关丁》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本》中的一篇,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俗世”和“奇人”
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均字叔库,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展开余下试题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B.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C.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D.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休沐,中国古代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宋则规定十天一休沐,称为“旬假”或“旬休”。
B.博士,中国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汉武帝时,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C.学校,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称呼,“校、庠、序、辟雍、成均、国子监”皆指学校,而“庠序”
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
D.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初为执掌文书奏章的官员,故又称掌书,因其在皇帝的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为“六部”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宽厚温和,不喜用苛法。他不遽罚逾越丧葬礼制的不义之民,曾想向皇帝陈述苛法弊端。
C.宋均为官有方,为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D.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小憩,时间不长,于梦中却似已历百年,“去悠悠”三字,寓无限惋惜。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生机勃勃之景。
C.颈联“朱户”“画楼”代指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
D.本诗主要通过诗人午后梦醒时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
15.前人对王安石诗作有“擅说理,善用典”的评论。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
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
(2)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
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辛弃疾也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又用“ ”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震撼,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精美绝伦的文物,无一不让人惊叹”。 ……日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文物图片和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这些年,从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到《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再到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考古成果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B.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
C.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D.于一个个考古发现中,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
B.文化自信的根基越深厚,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就越近
C.如果文化自信的根基深厚,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就更近
D.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被拉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更深厚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探界者”钟扬》)
B.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
D.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
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祝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春天气温回暖,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人的精力降低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重点”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