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79 2021-05-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9]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重庆市长寿中学高2021届5月考前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
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
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
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
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
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
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
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
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
材料二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1.(原创)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B.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
C.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
D.“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
2.(改编)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以致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B.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
C.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要素。
D.自媒体时代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受到了反抗和冲击。
3.(原创)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
B.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
C.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
D.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
4.(改编)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5.(改编)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祖母的刺绣
【乌克兰】尤里•维尼楚克
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总在刺绣。
起初我对她绣的东西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把我家窗边的一棵樱桃树绣成图案后,那棵樱桃树竟然消失了。那是一棵老而干枯的樱桃树,有几次祖父想砍掉它,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见他动手。
从那之后,我又陆续发现有一些其他东西也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了。
比如说,那条曾经四处游荡的野狗。以前一到夜里,这条狗就狂吠不止,街坊邻居都在诅咒它,小孩出门得有人照看着。街坊们抓过它几次,但它跑得很快。还很狡猾,每次他们都空手而归。不过现在,大家已经有一周没见到那条野狗了。当然,它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去了其他地方。直到有一天,在祖母绣的一只枕头上,我看到了野狗的图案。
那时候,我就全都明白了————任何东西,只要被祖母绣下来就会马上消失。
我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祖父。祖父耸了耸肩,说∶那又怎么样?这些我都知道。
为什么从没听你说起过?
好吧。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祖父看着我,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继续说道∶那时候战争刚结束,他们开始抓人。每天晚上,他们用马车把抓到的人运到西伯利亚。监狱里挤满了人。你知道他们看加利西亚人的那种眼神……只要发现谁有一丝可疑的地方,就把谁投进监狱。我就是这么被抓的。你祖母不知道怎么化解悲痛,可怜地在监狱附近来回徘徊。一天晚上,她满怀悲伤,坐下来开始绣东西。监狱的模样在她脑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开始绣监狱。绣四周的围墙。绣门卫和狗……关在监狱里的人怎么睡得着?我们躺在那里。想着心事……夜渐渐深了。牢房的墙壁突然消失了。监狱四周的石墙也不见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坍塌了。我们爬起来,拼命往各处跑……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监狱的消失和你祖母的刺绣有关,都以为是圣母显灵……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的猫不见了。'汉努西娅,'我问你祖母,'马兹克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它了?'我看了一眼桌上放的刺绣上面的图案正是我们的马兹克,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我拿起剪刀,把刺绣拆了。当我拔出最后一根线的时候,我听到了'喵喵'的叫声!是马兹克!'瞧,'我说,'汉努西娅,现在你真的遇上麻烦了!被你绣过的东西,都会马上消失。'她不相信,还嘲笑我。我让她绣自家花园里的稻草人。你猜怎么着?她绣下来后,稻草人一眨眼就消失了!她总算相信自己有特异功能了。从那以后,她变得小心翼翼,不愿失去的东西不绣,不是故意想让它消失的东西也不绣。
后来,除了我和祖父,邻居们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他们开始回想以前有没有得罪过我祖母,其中有个邻居叫顿约,他想起曾经从我家鸡棚里偷过一只鸡,于是鼓起勇气找我祖母忏悔,同时还带来一只鹅作为补偿。祖母看他态度十分诚恳,便宽恕了他。
没想到第二天,布斯利太太跑来找我祖母要鹅,原来顿约送的那只鹅是她家的。但是有趣的是,后来那只鹅又被布斯利太太送回来了。她拿着鹅,对我祖母说∶汉努西娅夫人,请收下这只鹅,我求你可怜可怜我,把我丈夫绣走吧。我快被那个酒鬼逼疯了。
展开余下试题
我祖母最恨酒鬼,她没有多加考虑就开始绣布斯利先生。一个星期还没过去,布斯利太太又带着一只鹅,跑我家来恳求我祖母把布斯利先生还给她。
我不会把图拆掉的。祖母冷冷地说。
上帝啊,布斯利太太开始抽泣,我现在成了什么?寡妇也不是,女仆也不是!
就算有一只鹅跑过来啄我屁股,我也不拆!祖母发誓说。祖母拿出绣花布摊开放在桌上。
不过送了一只公鹅,你的丈夫就变成刺绣了。瞧,我还特意把他的腿绣歪了,一眼就能看出他喝醉了。现在你想让我拆了它?祖母说。
我丈夫没那么糟糕,布斯利太太哀号着,有时候,他也会去打水.….去店里买牛奶…
嗯,\祖母朝她挥了挥手,说。你自己来吧,别蹲下来求我!于是布斯利太太把刺绣拆了。
第二天,布斯利先生喝得烂醉如泥。他让家里白白损失了两只鹅,布斯利太太简直被他气疯了。
祖母把头探出窗外,喊道∶你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再喝酒,我立刻就把你绣回去!大不了让你太太再送两只鹅!布斯利先生张嘴想说什么,但想想还是不作声为妙。
(杨靖译,选自《冰冻时间之窗》,有改动)
6.(原创)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专门交代樱桃树老而干枯、野狗狂吠惊扰街坊邻居,意在说明祖母把它们绣去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合乎她只绣那些她希望其消失的东西的原则。
B.祖母把一棵樱桃树和一只野狗绣成图案后,它们都消失了。虽然我没有询问,依然发现了这个秘密,旨在表现我留意生活,是个细心的人。
C.布斯利太太求祖母绣她丈夫,而后又求祖母拆掉图案,可见家长里短的爱与恨是纠缠不清的,这里面暗含着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生活哲理。
D.顿约偷我家的鸡。表示忏悔送来布斯利太太家的鹅。布斯利太太要回那只鹅,又把鹅送到我家,较曲折的情节,简明的叙述,洋溢着生活气息。
7.(改编)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父早已知道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的特异功能,但没告诉我,才有了我发现祖母特异功能后的追问,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波折。
B.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文中并没有交代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因为人本无特异功能,无法交代清楚,勉强交代则会削弱本文的现实意义。
C.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祖母告诫布斯利先生,如果他再喝酒,还要把他绣回去,表现出祖母疾酒如仇的形象特点。
D.本文写祖父和我说话时,动作、神态和语气都给人强烈的形象感和现场感,谈话内容验证了我的惊讶发现,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8.(改编)本文是怎样叙述祖母刺绣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4分)
9.(改编)本文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书,极言得失,高祖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0.(改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B.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C.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D.及侯景反/攻陷历阳/自横江将渡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家在江北/因与其党散走/
11.(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代当涂、当路、用事、当事都有“当权”之意。
B.辐凑,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与“三载之间,祸患辐辏”中的“辐辏”意思一样。
C.黄门,也称黄门郎,皇帝的近侍之臣,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可传诏令。
D.谥,谥号,是朝廷据帝妃、诸侯、大臣及其他显位者的表现,生前赠予的称号。
12.(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位居权要,他从不拜访;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政绩。
B.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
C.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淡饭。
D.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之难。
13.(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四自右丞上书,极言得失,高祖甚善之。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14.(原创)江子一是古代著名爱国英雄。《梁书》评价其“捐躯殉节,赴死如归”,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
岑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展开余下试题
16.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
(2)苏轼的《赤壁赋》中,连用四个比喻写出箫声的哀怨与悲切的语句是:“__▲__,__▲__”。
(3)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借用,抒发作者悲伤的情感,比如唐人诗句“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改编)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19.(原创)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改编)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______,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______。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______,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庄子•山木》篇记述:庄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回答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说:“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与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又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问?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C(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7段“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知,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联,而不是“相同”。)
2.A(B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5段可知,土味视频“被赋予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观与情结”,而不是“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C项,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6段“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可知,“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都是土味文化的代表特征,土味文化是社会价值取向缩影的网络文化的一种,并没有说以上三者是土味文化的要素。D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拥有“垄断话语权”的是“传统媒体时代精英”,而不是“城市精英”。)
3.A(根据材料一第5段“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可知,A项不是土味文化的作用,而是搬运账号的作用。)
4.①土味文化作品大都制作不精良,有些含有夸大、虚假、低俗、过时的成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土味文化作品虽然题材多样,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长久存在的城乡差异使代表主流文化的城市精英难以接受土味文化。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4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通读两则材料可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味文化自身的缺点,如材料一第3段提到的“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第9段提到的“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过时的成分”,而从材料二中由土味文化引发的青少年应完善审美人格的思考则可以看出“丑”的土味文化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受众的接受程度,由材料一可知,“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主要“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而主流文化的代表则是“城市精英”,这其中存在的长久以来的城乡差异会导致主流文化很难轻易接受土味文化。将以上内容整合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5.①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②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③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全面批判“丑”的现象,培养青少年辨别美丑的能力,健全其审美人格。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
上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
下一篇: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适应性考试(4月份)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长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