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三联生活周刊:表情符号最初是由于通用性的目的而减少了其个人特征,比如你提到为了减少种族问题选择了黄色圆形的简笔轮廓来概括人的面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在追求表情符号的可定制化,这是否违背了初衷? 马塞尔•达内西:是的,这的确违背了初衷。可定制化实际上与发明表情符号的最初想法相反——最初想法即简化的图片比起文字更易于理解。但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于表情符号的解释并不可能完全地精确化。我们是历史中的存在,并从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认知,这些认知不断地与从新旧世界输入的信息相对照。除非将个体认知标准化,否则他们将保持个体化。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表情符号的兴起而被频繁讨论的是——表情符号的社交礼仪,你对此持何种看法? 马塞尔•达内西:这是意料之中的。正如我在书中讨论的那样,表情符号具有寒暄的交流功能,并反映了通常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域”(Register,指在特定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变体风格)。这并不会因为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而消失,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交流方式之中。 (摘自《我们正处于沟通和表达的过渡阶段——专访人类语言学家、符号学家马塞尔•达内西》,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胡塞尔认为,书写会失去语音表达的时效性与直接性,且难以传达并保留我们表达时的意识状态。 B. 戏剧通过独白记录了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这说明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角色的意识状态。 C. 麦卡洛克认为人们沟通时既需要字母、标点这两个手段,也需要表达手势和物理空间 辅助手段。 D. 马塞尔•达内西不认同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无法将其意义标准化或加以控制。 2. 以下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的是( )(3分) A. 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意识状态的描写,各自有不同的手法。 B. 文字要描写人物的意识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尝试。 C. 表情符号相对于文字而言,是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最佳方式。 D. 文字恢复语句包含的意识状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记者所提到 “表情符号通用性下降”的例子( )(3分) A. 过年期间,某同学在亲戚群中抢到了数额很大的红包,于是他使用了略显夸张、表意为“恐怖”的表情符号,被爷爷奶误以为并不想收到红包。 B. 很多拍照软件都推出了自制表情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照片,赋予这些照片特定的意义,表达我们更个性化的情绪。 C. 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一种“斗图” 的交流方式,交流者们通过相互发送表情包或图片来进行“斗争”,他们在交流中完全用图片和表情包取代了文字。 D. 最近网友们评选了最易让长辈误解的表情包,许多网友提名意为“抓狂”的表情符号,很多家长将这一符号理解为“大笑”,闹出了很多笑话。 4. 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话题都是“表情符号”,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5. 作为采访稿,《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展开余下试题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B. 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C. 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D. 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 B. 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 C. 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 D. 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8. 结合文意,对文本一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4分) 9. 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谦,字廷益。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谦之为兵部也,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空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谦至性过人,忧国忘身。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索病痰,疾作,景帝遣兴安、舒良更番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又亲幸万岁山,伐竹取沥以赐。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选耎,怯懦不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B.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C.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D.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 B. 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C. 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 D. 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谦果敢勇决,处事临危不乱。王振党羽被给事中王竑击打,朝班秩序大乱。于谦扶住郕王并让其宣谕说,马顺等罪有应得,要处以死罪,从而稳定了局势。 B. 于谦功成不居,以社稷为己任。他调集将领追击也先,直到边关才退回。朝廷论功加封他少保,他却以四郊多堡垒,是卿大夫的耻辱为理由,不愿邀功请赏。 C. 于谦治军严明,上下惊骇佩服。战事紧迫,他都能按照客观情势,从容处理军务,制定出正确方针。他号令森严,勋臣老将凡不服从者,他都当面批评责备。 D. 于谦忧国忘身,性情刚强正直。他生活简朴,所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雨。他遇到不如意之事,总感叹热血难洒,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之辈,因此招人憎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2)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14. 当时有人说皇帝太过宠幸于谦。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于谦受宠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 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 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 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16. 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援疑质理”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色愈恭,礼愈至”,表现了作者对知识渴求和对老帅的恭敬。 (2)《赤壁赋》结尾写朋友听了作者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同时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善用比喻,比如以“_____________”表现水声的清脆悦耳,以“_____________”形容溪岸的形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好教 A. “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 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 “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 “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21.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6分) 22. 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100字。(5分) 霸王别姬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学一年级学生李明的父母,去拜访李明高中的班主任张老师,说李明去上大学以后很少主动跟他们联系,经常不接电话,在微信上甚至还把他们屏蔽了。他们诉苦说,本以为现在网络发达,通讯便捷,想不到跟孩子沟通起来反而比从前还困难了。张老师打电话向李明了解情况,李明委屈地说,本来他很多话都会对父母说的,但是现在他有时逛个街,父母都要问和谁一起;微信回得晚一些,电话就会打过来;偶尔打不通电话,室友、辅导员、老乡的电话会被打个遍。李明还告诉张老师,他身边的同学中,像他这样跟父母交流不畅的情况挺普遍。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以李明的名义给父母写一封信,说明跟张老师交流的情况,表达对两代人之间沟通问题的感受和认识。 ②根据李明一家的情况,张老师打算在现在所教班级举行一次以“沟通,让亲情升温”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所有学生和家长参加。请你以家长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③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以及你所了解的相关的生活现象,写一篇评论,给本地报纸“社会广角镜”栏目投稿,呼吁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家人之间的交流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考前模拟试题答案 1. D 2. D 3. C 4. 材料一通过与文字交流(书写)比较,侧重于谈“表情符号” 特点(或优势),从而回答网络互动为什么需要表情符号;材料二则侧重于探讨“表情符号”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5. ①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记者的每次发问,指向明确,所提出的问题切实地抓住了“表情符号”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②表达逻辑清晰,经过层层递进的推演,自然发问。比如记者提出“你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通用性下降这一现象的?”之前,首先提出表情符号的用途,再提到与之相反的现象,最后自然得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