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秦、齐、燕、赵、韩、魏、楚的连横合纵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辩论,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演化,出现了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在设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无半音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奏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家学说的理论端点。 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西晋永嘉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不仅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向内地的传入,同时也促使外国音乐向中国传入。 唐代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公元568年,龟兹乐工苏祗婆引进“五旦”“七调”理论,至隋初,由郑译将它与中国古代乐制相结合,推演成十二均,并形成八十四调。 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清末民初,一批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走向欧美、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回国之后,他们在中小学校开设“乐歌”课程,开办专业音乐学校,传授西方音乐。许多音乐家还翻译出版《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曲式学》,介绍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起到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作用,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 “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州、王耀华《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维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冲击,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被认知的现实原因。 B. 历史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 C. 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需以此为参照。 D. 材料二强调今天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材料一中的“借用”异曲同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抹杀了“均”与“宫”的区别,这是受历代官方音乐理论的干扰和制约面形成的。 B.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超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 C. 材料一中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D. 材料二回顾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目的是阐明音乐文化交流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一项是( ) A. 金湘在歌剧《原野》音乐创作中将民族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熔于一炉。 B. 邱霁把古琴、日本筝和越南筝的演奏特点和音色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 C.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致力于推广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就是代表。 D. 中西音乐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相通之处。 4.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构建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5. 材料一是层进式结构。先论述了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的原因,然后论述了当下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继承与创新,最后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内涵。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提出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交流,然后具体介绍了三次交流的情况,最后总结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和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躺在草坪上的姑娘 [巴西]安德拉德 一位年轻的姑娘平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 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禁不住喃喃自语:“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草坪,草坪。”这情,这景,让我陶醉。在当今生活中,不是什么东西都会使我陶醉的,特别是在下午这个时辰。她躺在那儿,全然不顾周围穿梭往来的车辆,不顾那些怀着痛苦的或是愉快的心情匆匆来去的人们。她以她平躺着的姿势,真真切切地令我陶醉。 姑娘丝毫没有存心展示自己的意思,只是将松弛的躯体和平静的心神结合在一起,完完全全沉浸在一片纯净的境地。谁想瞧,就瞧吧。她既不理会人们固有的习惯,也没有想到要向那些习惯挑战。仅仅躺在草坪上,闭着眼睛,双手放在额头上。那蓝色的连衣裙,白色的鞋子,还有手镯,戒指,显得和谐而秀美。她的双腿自如地伸展着,没有一点放荡的样子。 她睡着了?不!那微小的动作说明她醒着,不过动作小得让人感觉到她不想动弹,只想继续躺在那楼房阴影中的草坪上。 这场面很吸引人。我决定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位姑娘,就像欣赏公园里的塑像。当然,她并不是一动不动的,她正甜美地呼吸着。啊,随着均匀的呼吸,姑娘的胸脯在轻轻地起伏着。让人想起她那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是那么奔放;可又那么安静,似乎它也想在草坪,上休息,永远享受那突然得到的幸福。
展开余下试题一位巡警走过来,弯下腰,轻轻地拍了一下姑娘的肩膀。她睁开眼睛,微笑着问: “你也想躺在这儿,享受傍晚的美妙时光?这样确实很舒适。” 他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断断续续地回答: “不,姑娘……对不起。是这样,小姐……劳驾,能否起来一下?” “为什么要起来?这样多好啊!” “小姐不能这样待在这里。你起来吧,我在请求你。” “为什么?我这样躺着感到很舒服,这样很好,你看那边的那个男人,他也躺在草坪上。” “他不一样,小姐不明白吗?” “我明白,他是男人。那又怎么啦?男人可以躺,女人就不可以?” “当然,要说可不可以,谁也不可以,因为这里禁止躺人。但那个男人,他是个乞丐……” “噢,现在我明白了。男人和乞丐有权躺在草坪上,可女人,有正当职业,付所得税、房产税、垃圾税、工会费的人就不可以。是这样吗,先生? “上帝呀!姑娘,我怎么能这样说呢?只是,我工作了十来年,还是第一次看见你这样一位穿着整齐、端庄大方的小姐这样躺在草坪上。我认为,对不起,你学那些既让人同情又让人嫌弃的乞丐并不太好……” “你就当我是个乞丐好了。姑娘狡黠地一笑。 “为小姐自己着想,还是不要冒这样的险。” “我认为我并不是在冒险,因为有先生在这儿保护着。” “谢谢。我只能保护到一定的程度。也许在找离开以后,会来个什么人讹走你的手表、手提包和其他东西。” “我了解自己,我的上帝。我学过功夫。” “对,可那也不容易。小姐还是起来吧,以法律的名义。” “等等,要么大家都起来,要么让我继续躺着吧,以人人平等的法律名义。” “这样的法律名义我没听说过,小姐。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法律。小姐刚才说的法律大概还没有实行。“ “可应该实行呀!不管早晚,会实行的。” “你不起来?” “不!” 他挠着头。如果把她拉起来,那就是强制行动,况且她会反抗,招来周围的人,把事情闹大。最终,她也没有做什么越轨的或者捣乱的事。另一方面,姑娘也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穿着带神秘色彩的透明纱…… “小姐,你不应该对我做出这样的事。” “什么事?” “把我置于这种境地。” “我什么也没做,我正在这儿躺着,你过来了……” “和女人打交道太难了,她们永远有理。” “这样吧,先生就当没有看见我,离开这儿。我过会儿再走开,只十分钟。别让人觉得我在向你让步。” “你爱躺多长时间就躺多长时间吧,”他下了决心,“小姐刚才说的关于平等的法律,就让我开始实行吧。那边的乞丐可要让他走开,他已享受了足够的平等,现在该走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人题之后连用三个“陶醉,表达“我”被躺在草坪上 姑娘深深吸引并因景生情,表达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感受。 B. 对躺在草坪上的姑娘的衣着、首饰和神态、动作的描写以及产生的联想,这既是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在结构上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C. 小说一再强调姑娘没有“放荡的样子”“做什么越轨的事”穿着神秘色彩的透明纱”,这表现了她清纯自然而又低调内敛的性情。 D. 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整篇小说感情氛围自始至终平和愉悦,人物对话又不失讥诮风趣。 7. 下列对文本叙述角度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一叙述角度与鲁迅《祝福》的一样,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贯穿全文,正如文木中的“我”,既是小说的线索,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我”在小说中往往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文本开头写“我”驻足流连,侧面衬托出当时人们普遍紧张匆忙的生活状态。 D. 第一人称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本的空白还需要读者去填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就不能看到叔叔的发迹。 8.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体现了姑娘怎样的推理方式?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9. 我国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说“读小说,不要把主题讲得太死、太实、太窄”。你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和探究。 【答案】6. C 7. B 8. 第一处:充分条件推理,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所以我也能躺。第二处:充要条件推理,男人和乞丐只要能躺在草地上,有正当职业的女人就能。第三处:必要条件推理,要么大家都起来,要么我继续躺着。 9. ①关于平等的主题。由躺在草坪上的姑娘受巡警劝阻一事,折射出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涉及性别平等,法律平等,社会阶层等级平等。如乞丐与常人不同,男人与女人有别,法律对人人的要求不平等,甚至没有体现人人平等的法律。 ②伦理习俗观念问题。女性的服饰穿着和行为举止与在公共场合的要求等。 ③其他社会问题。人们匆忙机械的日常生活与自然闲适的生活节奏的矛盾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为成都郫县丞,守委受成都租。前受输者率以食色玩好蛊訹而败,伸请绝宿弊。民争先输,至沿途假寐以达旦,常平使者孙俟早行,怪问之,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崇宁初范致虚攻程颐为邪说下河南府尽逐学徒伸欲依颐门以学因张绎求见十反愈恭颐固辞之。伸欲休官而来,颐曰:“时论方异,恐贻子累。子能弃官,则官不必弃也。”曰:“使伸得闻道,死何憾,况未必死乎?”颐叹其有志,进之。自是公暇虽风雨必日一造,忌者飞语中伤之,弗顾,卒受《中庸》以归。 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擢监察御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邦昌既僭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明日,议迎哲宗后孟氏垂帘,追还伪赦。 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迁不能死,请就窜削。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朝廷方召孙觌、谢克家,乃先奏:“觌、克家趋操不正,在靖康间与王时雍等七人结为死党,附耿南仲倡为和议。有不主和议者,则欲执送金人。乃负国之贼,宜加远窜。”不报。伸又进疏,疏入,留中。明日,改卫尉少卿。伸以论事不行,辞不拜,录其疏申御史台,且叠上章言:“臣言可采,即乞施行,若臣言非是,合坐诬罔之罪。”移疾待命。旬日,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责濮州监酒税。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趣使上道,伸怡然袱被而行,死道中。 (选自《宋史•马伸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宁初/范致虚攻程颐为邪说/下河南府尽逐学徒/伸欲依颐门以学/因张绎求见/十反愈恭/颐固辞之 B. 崇宁初/范致虚攻程颐 邪说/下河南府尽逐学徒/伸欲依颐门以学/因张绎/求见十反愈恭/颐固辞之 C. 崇宁初/范致虚攻程颐为邪说/下河南府尽逐/学徒伸欲依颐门以学/因张绎求见/十反愈恭/颐固辞之 D. 崇宁初/范致虚攻程颐为邪说/下河南府尽逐/学徒伸欲依颐门以学/因张绎/求见十反愈恭/颐固辞之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传统儒家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B. 垂帘,指皇后、皇太后或年幼的皇帝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 C. 伪,表示不合法的,非正统的。如李密《陈情表》中“臣少仕伪朝”。 D. 移疾,官员上书称病,常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伸革除弊端。顺应民意。马伸任成都郫县县丞时,郡守委托他收取成都的租税,马伸革除官场过去的弊端,顺应了民意,百姓争先交纳赋税。 B. 马伸不惧胁迫,据理抗争。金人立张邦昌为皇帝,召集百官,派军队围住并威胁他们,使他们拥戴张邦昌,马伸义正词严,据理抗争,阻止了张邦昌称帝。 C. 马伸特立独行,拒不称臣。马伸首先写好文书给张邦昌,同院的人没有愿意联名上书的,马伸独自拿着它前往,银台司以马伸未称臣为由拒绝接受,马伸拂袖怒斥银台司官员。 D. 马伸忠心可鉴,受到任用。宋高宗即皇位,马伸上奏章自请削官流放,皇帝知道他对国家忠心耿耿,提拔他为殿中侍御史,让他诛杀张邦昌以及他的同党王时雍等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公暇虽风雨必日一造,忌者飞语中伤之,弗顾。 (2)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 14. 马伸为什么反对朝廷征召任用孙觌、谢克家?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从此,在公务闲暇时,即使刮风下雨必定每天到程颐那儿拜访一次,忌妒他的人用流言蜚语中伤他,他也不顾。 (2)当时掌权的人非常愤恨,一定要杀了他,因为濮地迫近敌寇的地界,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14. 马伸认为孙觌、谢克家行为不端,提倡和议,背叛国家。(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太行【注】 曹勋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注】诗人在北方长大,曾随宋徽宗被俘北去,后又逃到江南,此诗是他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到金国,望见太行山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落月惨淡无光,像老妇人饱经沧桑的脸庞。 B. 颔联写树影稀疏,天色渐渐亮起来,渲染出幽静氛围,给人以轻松之感。 C. 颈联描写诗人一生的遭遇,诗人一生奔走流亡,困于战乱生活之中。 D.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诗层次分明。 16. 尾联”喜“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尾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没想到还能再见苍翠太行,“喜”字表达了再次见到太行山的惊喜。②此时太行山已经沦陷,自己一生奔走流亡,已是风烛残年,惊喜中夹杂诗人的辛酸悲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2).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何必劳神苦思 (4). 代下司职 (5). 有善始者实繁 (6). 能克终者盖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井早就是声名鹤起的蚝乡,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蚝的养殖、加工、交易……蚝肉蚝油改写了内地的饮食文化。多少年里,宝安那涛涌般的商业气象,正是从这一条条窄巷里氰鱼升腾的。 这是一个异质多元的区域,原来只有两万人的沙井,已有了七八十万的外来人。他们是繁花的叶片,是森林最初的草木。从街巷出来,很容易就进入了宽阔的大道,两旁是密集的工业区,众多知名企业都在这片区域内,优质项目也纷至者来。近4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宝安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高地和高端制造高地,这个高地在大湾区经济战略布局中极其重要。 我的眼前出现了奔涌的珠江。常听到“大潮起珠江”,现在这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河流,要让室安与大海对接。离入海口不远,伴着浑博的大江,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再加上分分钟起降的机场跑道,真就构成了多维的效果图:融汇与畅达。这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济优势并举。 现在,深圳机场的新候机楼正在亮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又悄然跃起。我乘观景电梯上到一个制高点,无比宏大的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时代的画匠,正在续写着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有了会展中心连带的片区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居百强区第六、创新居百强区第二的宝安,怎能不以领跑的姿态,开始一次新的飞跃? 18. 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声名鹊起 B. 川流不息 C. 熙熙攘攘 D. 融汇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B.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林觉民《与妻书》) C.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书》 D. 钟情如我之辈者,能忍之乎?(林觉民《与妻书》)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删除后,从语义上看并没有影响,为什么说有了这句,语段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B 20. ①在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使文章行文有了变化,增强了文段的感染力。②更能表达出“我”对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的赞叹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都会认为,①________。这是个错觉。我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中,原来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被后人所加。历史地看,诗并非从来就有题,②________。在诗歌史上,对无题诗的学术评价很高。清代乔亿《剑溪说诗》卷下说;“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③_______。诗之真伪,并见于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把诗题之有无与先后说成是“诗之真伪”之区别,未免极端;以之论证诗歌创作之每况愈下的趋势,当然也不足取,但两位前贤都把题之先后作为古今诗歌演变的一大关键,则是相当有艺术眼光的。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21. ①诗都有标题②无题也是我们诗歌 传统③为文造情也 22. ①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原来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是被后人加上去的。 四、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