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0  2021-06-1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册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期末考试卷(统编版)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术界使用“古典学”这个词,是晚近的事,大家对它的理解恐怕并不一致。我所理解的“古典学”,系指对于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用“古典学”这个名称,但是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就属于古典学的范畴。
经学与政治相结合,在古典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这个局面。“五四”以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这种疑古思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成为商代之前的故事研究和古典学研究的主力。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基础,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先秦古书(包括经书)的年代被推迟,很多一般认为属于先秦的古书被认为是秦汉以后的伪作。他们的古典学对传统的古典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疑古派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疑古显然过了头。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学术界,疑古派怀疑古书的很多看法,也仍为不少人所信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正常的态度。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加强。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缺乏人文素养,甚至对作为本民族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中最重要的那些书(有些学者称之为“原典”),也茫然无知,或知之过少,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严重问题。发展古典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
出土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就是明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很多先秦典籍(有些是已无传本的佚书)的抄本,这些抄本简称为“新出文献”。从总体上看,它们对古典学的重要性已超过了“孔壁古文”和“汲家竹书”。新出文献既是古典学的重要新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的重要新资料。要进行古典学的重建,必须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为了支持有关学科的发展,也需要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当前,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真正能担负起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却相当缺乏。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大力支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摘编自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古典学”这个词在我国学术界晚近才使用,但作者认为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
B.古典学是对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发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学。
C.疑古派是指我国学术界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怀疑所有古史和古书的思潮。
D.新出文献是指建国后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陆续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的各种典籍的抄本。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诠释了作者所理解的“古典学”的含义及“古典学”这个名称的使用情况。
B.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学演变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旨在突出重建古典学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了疑古派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肯定其价值,也指出其疑古过了头的问题。
D.文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证明出新出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和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古典学中占据两千年统治地位的经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局面。
B.疑古派对传统的古典学影响巨大,一是其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二是不少人信从。
C.因为必须重建古典学,所以不能照搬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疑古过头的古典学。
D.作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器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乐”和“诗”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5.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娘炮之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C.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了“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6.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如果你是教育部长,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会之后
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正当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她对我说道,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格外使我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我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游息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糊糊的东西,而且听到从那里传来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地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来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
“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仿佛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噗嚓噗嚓地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这就是她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的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紧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劈啪一声打下去。鞑靼人往前扑去,可是军士们挡住了他,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在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突然间,上校停了一停,随后快步走到一名士兵跟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他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也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在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结果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述极具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后到街上闲逛,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
B.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讲述故事时,不仅对上校的外貌、衣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对他跳舞的情形进行详细描述,这是因为他深爱瓦莲卡,因此对她的父亲也格外关注。
C.小说中描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既营造了不安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
8.小说在谋篇布局和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托尔斯泰擅长敏锐捕捉、精细呈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请简析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6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高祖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B.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C.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D.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B.夫人,汉代以前,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也指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这里用“社稷”代表国家。
D.黎民,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还有黎元、黎庶、布衣、黔首、氓等。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后权欲熏心,凶残狠毒。诛杀刘邦的元老功臣;惨杀赵王如意并把把戚夫人制成“人彘”;罢免与自己作对的王陵,任命阿谀奉承的陈平为右丞相。
B.吕后装腔作势,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流泪;丞相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C.吕后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她称制后,不顾右丞相王陵反对,欲立诸吕为王,大肆培植吕氏势力。
D.吕后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天下安然无事,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5分)
(2)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此诗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开头两句语言清新而简练,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B.三、四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橘树的特点。“岁寒心”一语双关,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另一方面也指诗人的高尚美德。
C.“可以荐嘉客”一句与汉代《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中的“冀见食”表达相同的意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末尾两句表明橘树同桃树李树一样也能成阴,供人乘凉,都是佳木良才。杜甫评价张九龄诗“篇终语清省”,是说其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15.本诗托物言志之意,灼然可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它随时代而演变, ,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 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 ),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接连不断  彬彬有礼  交口赞誉  交相辉映
B.绵延不绝  彬彬有礼  脍炙人口  交相辉映
C.绵延不绝  落落大方  交口赞誉  各有千秋
D.接连不断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1学年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