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55 2021-06-1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乃仁术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以其无礼于晋 树之以桑
C.大王来何操 臣未之闻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判断句。标志分别是“是……也”“……者,……也”,意思分别为:这是仁术/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B.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其于晋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桑树之,译文:种上桑树。
C.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臣未闻之也,译文: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D.被动句,标志是“为所”,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村中好事少年者驯养一虫,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A.“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错误,壬戌年之后的第三年为乙丑年。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斗牛,古义:天上的星宿,斗宿和牛宿;今义:斗牛赛。
B.足下,古义:指脚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平方,古义:平并且呈方形;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
C.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
③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⑤其远古刻尽漫失(流失) ⑥纵一苇之所如(像)
A.①④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③凌:越过;⑤漫:磨灭 ⑥如:往。
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B。
5.下列选项中的特殊句式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大王来何操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浏览完整试题
A.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
B.判断句,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故选C。
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西取由余于戎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百姓乐用 D.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于戎”介词结构后置;
B.状语后置句,正确顺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C.被动句,“百姓乐于被用”的意思;
D.状语后置句,正确顺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故选C。
7.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良曰:“长于臣”
B.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吾一日长乎尔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为介词,对,向;第二个“于”是介词,比。
B.均为介词,给,替。
C.第一个“之”是动词,到;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
故选B。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B.“函谷”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是秦国的门户。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
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与“黎民不饥不寒”中的“黎民”含义不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司马迁。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黎民不饥不寒’中的‘黎民’含义不同”说法错误,选项中的“黔首”和“黎民”都是指百姓,含义相同。
故选C。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B.大礼不辞小让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C.距关,毋内诸侯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D.客何负于秦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一,统一。/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一,一个。
B.句意: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让,责备。/因此,泰山不拒绝一小块土块。让,拒绝。
C.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内,同“纳”,接纳。/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内,同“纳”,接纳。
D.句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哪里又对不起秦国了。负,对不起。/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负,背着。
故选C。
10.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大王来何操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以“也”标志的判断句。
②以“之”为标志词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得于此得复见将军”。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①②④句式特点各不相同。
故选D。
11.下列不属于同辈或朋友之间敬称的是( )
A.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
B.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C.则虽欲长侍足下(《荆轲刺秦王》)
D.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句意: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故选D。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到……去,往。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愤怒。
D.如士委地 委:卸落。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C.句意: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故选C。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孝悌,也写作“孝弟”,意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这里泛指战国末期秦国的故地。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左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车左”错,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故选D。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
B.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为最尊,次为东向。鸿门宴中“范增南向坐”就是最尊位。
C.“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D.《阿房宫赋》中的“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以南向为最尊,次为东向”错。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最后。
故选B。
15.下列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D.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行李,今义:常指出门时所带的物品。古义:出使的人。
B.根本,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C.古今均指“怨恨,非议”。
D.精英,今义:社会各阶层的成功人士。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
故选C。
1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C.夜缒而出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B.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C.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D. 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故选B。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B.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C.凶年免于死亡 凶:凶残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磨刀石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凶:收成不好;闹饥荒。
故选C。
18.以下四句诗歌中每句分别指代一个传统节日,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②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A.中元节、清明节、重阳节、儿童节 B.七夕节、清明节、冬至节、儿童节
C.中元节、儿童节、重阳节、上元节 D.七夕节、清明节、重阳节、上元节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故应为“七夕节”。
“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出自唐代元稹的《使东川•清明日》。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故应为“清明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故应为“重阳节”。
“袪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元夕:元宵,正月十五日晚上。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故应为“上元节”。
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为长者折枝 C.技盖至此乎 D.若不阙秦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通假现象的能力。
A.“希”是通假字,通“稀”,本意是稀疏,引申为稀少。
B.“枝”是通假字,通“肢”,肢体。
C.“盖”是通假字,通“盍”,何,怎么。
D.无通假现象。
故选D。
20.下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C.“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D.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21.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见”,表被动,译成“被”。此句大意:即使想对您强行罗嗦几句,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
B.“见”,表被动,译成“被”。此句大意: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没有对他们施加恩惠。
C.“见”,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如何,指代我。此句大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D.“见”,表被动,译成“被”。此句大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以得到,白白地受欺骗。
故选C。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B.东据成皋之险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B.“险”,形容词作名词,险要地势。
C.“故”,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
D.“事”,名词作动词,办,做。
故选D。
2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敬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乘车尚走(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D.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迁、谪’都指贬官”说法错误。“迁”指调动官职,“右迁”指升官,“左迁””指贬官。
故选B。
2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共其乏困
C.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大礼不辞小让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涂”通“途”,道路;“颁”通“斑”,夹杂。
B.“厌”通“餍”,满足;“共”通“供”,供给。
C.“郤”通“隙”,嫌怨、隔阂;“坐”通“座”,座位。
故选D。
25.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烛之武退秦师
展开余下试题
A.①④/③⑥/②⑤/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③劣: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④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⑤活:使动用法,使……活;
⑥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注册;
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⑧退:使动用法,使……退。
①⑥名词作动词/②④形容词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⑤⑧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
故选B。
2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明白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靡计不施,迄无济 济:渡河
C.族疱月更刀 族:一般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D.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
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通“披”,穿在身上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明:名词,眼力。句意: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B.济:成功。句意:没有计谋是不用的,最终却没有成功。
D.被:覆盖。句意: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故选C。
27.选出与“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歌窈窕之章
B.泣孤舟之嫠妇
C.东望武昌
D.其阴,济水东流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顺流而东也”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A.“歌窈窕之章”中的“歌”,名词作动词,吟诵。
B.“泣孤舟之嫠妇”中的“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C.“东望武昌”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D.“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A项中的“东”和“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A。
28.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儿已薄禄相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翻译为: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翻译为: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之”,代词,代荷花。
B.“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为:即使多次死去我也不会后悔。
“虽”,连词,即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翻译为: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
“虽”,连词,即使。
C.“秋以为期”翻译为:把秋天作为婚期。
“以”,介词,把。
“以望复关”,翻译未:来眺望复关。
“以”,连词,来。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翻译为: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相”,副词,互相。
“儿已薄禄相”翻译为: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
“相”,名词,福相。
故选B。
2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余情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靡室劳矣 王事靡盬
D.莫知我哀 岁亦莫止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信”,副词,确实;第二个“信”,名词,媒人。
B.第一个“谢”,动词,辞别;第二个“谢”,动词,告诫。
C.第一个“靡”,动词,没有;第二个“靡”,动词,没有;意义和用法相同。
D.第一个“莫”,不定代词,没有;第二个“莫”,通“暮”,指年末。
故选C。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 爽:过错 体无咎言 咎:灾祸
B.渐车帷裳 渐:渐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合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可爱 无与士耽 耽:耽误
D.以我贿迁 贿:贿赂 偭规矩而改错 偭:违背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渐车帷裳”意思是: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渐”,浸湿。
C.“无与士耽”,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耽”,沉溺,沉迷。
D.“以我贿迁”意思是:为我搬运好嫁妆。“贿”,嫁妆。
故选A。
3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皙后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③遂散六国之从 ④良庖岁更刀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⑥蚕食诸侯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②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③散:动词使动用,使……分散;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⑤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⑥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
⑦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提示;
⑧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⑨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天天。
①⑦名词作动词;②⑤形容词作名词;③⑧动词使动用;④⑥⑨名词作状语。
故选D。
3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为国以礼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西取由余于戎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是乃仁术也 ⑨臣之所好者,道也 ⑩牛何之
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
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 D.①⑧/②
上一篇: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化和文学常识基础训练
下一篇: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提升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1学年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