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9 2021-06-14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诵读与诗歌鉴赏提升训练
专题04 古诗词诵读与诗歌鉴赏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下①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颌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不同时间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 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C
2.①“水似蓝”,表现出水深莫测,以及西塞山势的峻峭,由于山间葱茏的林木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茌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缠绕山间,倒映水中,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形象写出其缈茫起伏之态,且巧妙的倒映在水中;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江水更湿幽深,山峰逐显高耸,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对比强烈,塑造出一种开阔奇特的艺术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 项,“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故选BC。(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江上弥漫,缠绕山间。这一联诗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又构成对比,画面感极强。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蛾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试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
【答案】(1)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2)一愁黄巢兵乱国势倾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浏览完整试题
【解析】(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曲江(注)二首(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修整,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奏章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1)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生活困窘;②仕途失意;③年华已老。(2)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解析】
(1)此题考核概括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先根据题干找到相应的诗句。前两联说的是天天典当春天的衣服,暮春典当春衣,暗示冬衣已典当完了。拿典当的钱去换酒喝,天天喝醉才回,到处都欠下酒债,现年事已高,人活七十岁自古以来就少。再结合诗人写作本诗的背景,就能概括诗人的境况了。(2)此题考核放内心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品读尾联“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违”是违背、错过的意思。尾联说的是希望春光能够像蛱蝶、蜻蜓一样流转,留下来让我欣赏,哪怕是暂时的。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诗句可知,惋惜之情和惜春之情很明显蕴含其中,而诗人此时被肃宗疏远,但是他仍能欣赏春光,由此可见其积极心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咏洞庭湖的名句,其中“坼”和“浮”用得好,为什么?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涕泪之中,饱含着诗人怎样丰富的情感?
【答案】(1)“坼”字,诗人用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2)“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无比宽广的襟怀。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要结合这两句诗表达的内容来分析,这两句诗写作者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的阔大景象。“坼”本意是分裂,是说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从而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则说日月星辰都随着洞庭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足见洞庭湖的博大壮观。(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晚年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博大的洞庭湖,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整首诗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这涕泪中复杂的感情。重点结合”戎马关山北“分析其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不见①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1)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敏捷诗千首”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2)①对比手法。颔联通过“世人”与“吾”,“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表现出杜甫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②直抒胸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达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展开余下试题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然后结合“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分析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倦 夜(注)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写景紧扣“夜”字,写情扣住“倦”字。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出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地道出了“倦”意。(2)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报国无门的感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前六句是借景抒情,通过写夜里的景物表现“倦”,后两句直抒胸臆,指明“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使得“空悲清夜徂”。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倦”如何统领全篇,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每一联写了哪些意象,其与“倦夜”有何关系。例如,首联,用“卧”“野月”照应“夜”;颔联,用“重露”“稀星”照应“夜”。(2)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回答本题,注意把握诗人的处境以及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前六句的景物描写暗含诗人的“倦”,后两句可直接看出诗人此时处在国家动荡的时候,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思。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小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8.这是一首表达贫士志气的曲作,请问,曲中的贫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9.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8.曲中的贫士是一个鄙视功名富贵、安于清贫生活、乐观旷达、坚贞守志的形象。
9.①对比。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安贫乐道的情怀。(答成“茅斋”、“野花”所表现的自然的永恒与朝代兴废的频繁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豁达淡定的情怀也可给分)
②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一句,借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曲中的贫士连梦都在拒绝“紫罗袍”“黄金带”,喜爱的只是青山、白云、茅斋、野花,不管谁成谁败,争夺帝业,我就是不去做那些事,不当那样的狗马。写出了贫士鄙视功名富贵、安于清贫生活的形象。尤其是最 “陋巷箪瓢亦乐哉”,颇有颜回的安贫乐道的风骨;而“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则写出了他的坚贞守志。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把握,结合诗中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曲中用到的手法有对比,将“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生活的满足感,表达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
“陋巷箪瓢亦乐哉”来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引用颜回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文后各题。
菩萨蛮(其二)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0.词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11.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①“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11.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 ,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12.衬托(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词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分析】
1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三句话分别从景美、情美、人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11.词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其作用可联系主题回答。“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值得游子留恋”,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12.整首词从景美、情美、人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词描绘的景色是一种美好之景,而抒发的是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哀伤之情,所以词整体上使用了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词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其二)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展开余下试题
(1)“江南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未老莫还乡”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景色明丽;②生活悠闲;③人物美好。(2)对江南的留恋与赞美之情,有家难归的惆怅凄苦之情。
【解析】(1)作答本题时,只要找到了相关词句即可得出答案,比如“春水碧于天”写的是江南风景之美,“画船听雨眠”写的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的是江南人物之美。(2)韦庄告诉自己“莫还乡”,而他这样告诉自己,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这更加引发词人的思乡之情;“未老”更是无奈之语,词人告诉自己,“我”还没有老,所以不还乡,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惆怅之情。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三堂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影动新桥横蝃蝀①,岸铺芳草睡鵁鶄②。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蝃蝀(dì dōng):彩虹。②鵁鶄(jiāo jīng):池鹭。
(1)诗歌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1)诗歌的前两联描写了湖面、岸边幽静美丽的景色,湖面上浮着的十亩菱花,平展在明镜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横跨的新桥,像一条长虹,影子在水中荡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着池鹭。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2)①用语明白晓畅。开篇直接入题,然后以湖面为中心,用白描手法将湖上、岸边、四周的自然景物组织在一起,营造了优美、迷人、宁静的氛围。②用词生动准确。如动词“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态,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合;再如形容词“乱”,形象地描写了蛙鸣的情况。
【解析】(1)回答问题时,要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诗歌的前两联,描写了满塘的秋水澄碧、菱花静置在湖面、新桥像彩虹、芳草中睡着池鹭这样一幅幽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2)解答本题,可以分为两步:①把握诗歌内容。诗歌描写了诗人在黄昏雨后静静地游览东湖时所见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绘出了湖光山色,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②体会语言特色。韦庄的律诗,多明快清新。就这首诗而言,诗人并没有使用典故,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直接描写所见景色,直接抒发心中感受。诗歌开篇就从“满塘秋水”着笔,直接入题。接着描写看到的景色:湖面上漂浮着十亩菱花,湖上横跨新桥,湖岸上芳草如茵,池鹭睡卧,蛙鸣声声等。描写明白晓畅,语言平实。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使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都十分生动恰切,比如“乱”,形象地描写了蛙鸣的情况。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1)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但诗中第三句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对于这首诗,诗论家大多以为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做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二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鉴赏能力。本诗中的“台城柳”是作者着意描摹含义深刻的意象,它“烟笼十里堤”的繁荣茂盛、欣欣向荣的景象正衬托出了台城的荒凉破败,表现出兴败成亡的沧桑感。诗人移情于物,怨“柳”无情,表达了对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的感伤和慨叹之情。(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二要紧密结合诗歌本身进行理解分析。韦庄身处衰落的晚唐,他凭吊六朝时繁华兴盛而今却荒芜衰败的台城时自然联想到日渐式微的唐王朝,感伤情绪油然而生。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描绘了霏霏细雨之下的荒草烟柳和空自啼啭的鸟雀,一切像梦幻一样给人以阴冷压抑之感,这正体现了诗人的感伤情怀。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代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请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
(2)清人黄生评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2)前两联围绕“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语言浅白质朴;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挚而婉曲,推心置腹,荡气回肠。所以说“直而实曲,朴而实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相忆”“岁暮”“乡愁”“白头”。注意注释中的“大唐帝国万方多难”等。(2)这是一道考查诗歌风格的题目,此题给出了特点“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即“朴实之中带有委婉”,结合诗中的语句解释说明这个特点即可。重点结合“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的直白和“”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分析委婉。
上一篇: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提升训练
下一篇: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诵读与诗歌鉴赏基础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1学年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