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29  2021-06-1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期末考试押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72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72个物候。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1.A 2.C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理解错误,概念混乱,根据原文第三段 “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可知,选项混淆了“阴历”和“俗称的阴历”两个概念。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子》中已有记载”错误,偷换概念,原文第五段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72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72个物候”错,原文第五段为明确提到,“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进行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3月,有删改)
材料二:
图1 过年开销大头主要在哪方面?

图2 春节花费有没有给你带来压力?

(摘编来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民生周刊》2016年2月)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依靠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展开余下试题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选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我国的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能力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改变了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
B.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意味着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纽带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D.人们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是数千年遵循“三纲五常”的结果,这决定了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
6.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社会关系良性发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4.B 5.A
6.①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有序的社会行为规范。②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③重视契约文化的建设和对契约的宏观研究,完善市民社会文化。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无中生有。从材料二中只能看出过年花费的方向以及对不同人的压力,从第二个图表可以看出将近百分之六十的人表示可以承受,因而不能得出市场经济对人情社会的强烈冲击。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B.依据材料二图表,“请人吃饭”占23.45%,“走亲串友送礼品”占61.86%,都不如“给红包、压岁钱”占79.66%的比例大。因此“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说法过于绝对。故表述错误。C.材料三最后一句“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缺少了修饰词“乡村社会中”,扩大了概念的范围。故表述错误。
D.混淆概念,材料说的是“三纲五常”决定了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而非人们重视私人契约不重视社会契约。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最后提到“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因而我们要维持社会关系良性发展,就要重建过去那种温情、互惠的人情关系。材料二的数据显示,过年有超过半数的开销花到了发红包,走亲访友,这种人情支出方面,物质化倾向比较明显,而且将近百分之六十的人表示,会有一定压力。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关系良性发展,因而我们要改变交往的方式,宣传重视情谊,轻视利益的交往观念。材料三表明,以乡情为纽带的乡村社会,可以维系正常运转,远离革命的血雨腥风。而这种关系一旦失去约束,乡村社会就会面临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因而我们要建立诚信、有序的乡村社会,使得社会关系得以良性发展。材料四最后提到“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契约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那么我们就要改正缺点,弥补不足。重视契约文化的社会性和宏观研究,从而完善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脸面
朱成玉
老许年轻的时候,二人转唱得好,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人称“铁嗓子”。他和村里几个爱唱爱跳的人合伙组了一个小剧团儿,挨个村子去唱。那时候老许已经娶了黑妞做老婆,可是他的心渐渐就野了,不在家里,就连黑妞生孩子他都没有在家。黑妞一共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他却连抱都没抱过一下。
有时候忙不过来,很多演出都得推掉。那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以能请到老许的小剧团为荣。老许不是谁的脸面都给的。
老许人长得精神,许多轻佻女子时不时地向他抛来暧昧的眼神。他也是个爱偷腥的主儿,村子里常常传出有关他的桃色新闻来。他也不介意这个,照样我行我素,经常夜不归宿,家里的活儿都由黑妞一个人包了。黑妞倒也不恼,认为那是别人造的谣。她总觉得,能找到老许这个多才多艺的人,她脸面有光。
老许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不管咋的,会唱二人转,人也算风流倜傥吧,可是自己的老婆却是丑巴巴的,他总觉得很没脸面。
终于,老许提出了离婚。黑妞闹了好久,也唤不回老许撒丫子跑掉的心。刚强的黑妞把孩子都留在身边,他净身出户,却也乐得逍遥。
一晃20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忽然就回来了,瘸了一条腿回来的。他瘸的那条腿,是被一个男人打的,他和那男人的老婆偷情的时候,被抓了现形,那人挑了他的右脚脚筋。
他变成了一个老头儿,精神头也没了,再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他就想到了回家,他以为他的家还在。是的,家还在,只是空了,空得只剩下悲凉。
黑妞也算对得起他了,知道他迟早有一天会回来,也没个落脚的地方,就把这房子给他留着了。
他变得不爱言语,老了,他才知道什么是脸面。整天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怕见人。一个坏了名声的人,脸面就被撕破了。
他从别人口中得知,黑妞和孩子们现在过得很好,两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而且都是很体面的工作,一个是税务官,一个是检察官,他们在城里住着高层。
听着别人赞叹自己的孩子,他的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难过的是孩子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高兴的是,他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又找回了一些脸面。
他的脚一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会钻心地疼。根本走不了路。“报应啊!”他捶着那条腿,一遍一遍对自己说。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屋子里冷得很。他无法走路,只能爬着去外面取了一捆柴火,然后爬着往灶坑里添柴火,总算把灶坑点着了。他会一次性做很多饭,然后每天就着咸菜吃剩饭,苟延残喘地活着,他却从没想过死,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盼着什么。
愧疚像长了利齿的虫子,撕咬着他的心。他再怎么难过,也不敢给黑妞和孩子打电话。
而城里的黑妞也听说他回来了,却始终不肯去见他,孩子们也怀着怨恨,迟迟不肯原谅他。
老许是在年三十死去的,那天,他给自己包了点儿饺子,还喝了几口酒,然后就开始唱,一直唱到嗓子沙哑,邻居们听着,觉得瘆的慌,鬼哭狼嚎一般。
两个孩子时不时的会给他邮寄些钱来,但就是不肯见他一面。就算死,那两个孩子也没来坟上给他上过一炷香。


展开余下试题“不管咋样,总该要立块碑吧,那毕竟是你们的亲生父亲。”黑妞对两个孩子说。
两个孩子想了半天,终于决定请石匠刻一块碑。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在碑上刻他们俩的名字,因为他们俩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不想因为这个被人诟病的父亲而丢了自己的脸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交代老许的才艺和他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态度,这既为下文写他走红作铺垫,也为后面两个孩子不愿理他,老许最终孤独死去埋下伏笔。
B.从没想到过死的老许死在年三十,小说以万家喜庆的欢乐氛围反衬老许死时的孤独凄凉,既加重了老许的悲剧色彩,也谴责了人情的冷漠。
C.小说结尾写两个儿子听从母亲的话为老许立了碑,但却没有刻上他们的名字,这实际上
暗示读者,老许因荒唐而失去的脸面至死也找不回来了。
D.从人性的角度看,黑妞是美好的,她与老许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主题的角度看,黑妞这一形象也让读者于灰暗中得到了一点安慰。
8.小说围绕“脸面”展开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概括。(6分)
9.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许,有人说是老许的孩子们。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7.B
8.①老许因二人转唱得好,组成小剧团,有时不给请他唱戏的人脸面;②老许嫌老婆丑没有脸面而离婚,却因花心被打致残坏了名声,失去脸面;③两个儿子有了出息让老许找回些许脸面,但孩子们却不愿原谅他;④老许在愧疚中死去,最终也没有找回脸面;⑤两个孩子为了脸面不愿在老许的碑上刻自己的名字。
9.主人公是老许。①老许是全文着墨最多的人物。“风光—离婚—瘸腿回村—晚景凄凉”,全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老许的。②老许的形象承载着小说讽刺和批评的主题。老许因脸面抛妻弃子,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他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作者借他来揭示主题。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谴责了人情的冷漠”错,老许最终凄凉死去是咎由自取,作者并无同情的意思,更谈不上谴责人情的冷漠。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由“老许年轻的时候,二人转唱得好,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人称‘铁嗓子’。他和村里几个爱唱爱跳的人合伙组了一个小剧团儿”“有时候忙不过来,很多演出都得推掉。那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以能请到老许的小剧团为荣。老许不是谁的脸面都给的”分析,老许因二人转唱得好,组成小剧团,有时不给请他唱戏的人脸面。(2)由“老许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不管咋的,会唱二人转,人也算风流倜傥吧,可是自己的老婆却是丑巴巴的,他总觉得很没脸面”“终于,老许提出了离婚”“他忽然就回来了,瘸了一条腿回来的。他瘸的那条腿,是被一个男人打的,他和那男人的老婆偷情的时候,被抓了现形,那人挑了他的右脚脚筋”“他变得不爱言语,老了,他才知道什么是脸面。整天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怕见人。一个坏了名声的人,脸面就被撕破了”分析,老许嫌老婆丑没有脸面而离婚,却因花心被打致残坏了名声,失去脸面。(3)由“他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又找回了一些脸面”“孩子们也怀着怨恨,迟迟不肯原谅他”“就算死,那两个孩子也没来坟上给他上过一炷香”分析,两个儿子有了出息让老许找回些许脸面,但孩子们却不愿原谅他。(4)由“老许是在年三十死去的”“两个孩子时不时的会给他邮寄些钱来,但就是不肯见他一面”分析,老许在愧疚中死去,最终也没有找回脸面。(5)由“两个孩子想了半天,终于决定请石匠刻一块碑。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在碑上刻他们俩的名字,因为他们俩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不想因为这个被人诟病的父亲而丢了自己的脸面”分析,两个孩子为了脸面不愿在老许的碑上刻自己的名字。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许。然后结合小说内容、主题分析其原因。(1)从详略的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有老许、老许的老婆黑妞、老许的孩子们,毫无疑问老许是全文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安排是以老许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年轻时风光的老许,一直写到死去的老许。先写了他年轻时二人转唱得好,与他人合伙组个小剧团儿,挨个村子去唱,人们都以能请到老许的小剧团为荣,老许觉得自己风流倜傥,是半个知识分子,有才,许多轻佻女子时不时地向他抛来暧昧的眼神,他活得很的风光。于是,他嫌弃自己的老婆黑妞丑巴巴的,很没脸面,老许提出了离婚。无奈,黑妞把孩子都留在自己身边,老许净身出户。后来,老许因偷情,被一个男人挑了右脚脚筋,只有瘸腿回村,老许从此没有了精神头,也没人愿意和他在一起。黑妞始终不肯去见他,孩子们也怀着怨恨,迟迟不肯原谅他。虽然两个孩子会给他邮寄些钱来,但就是不肯见他一面。最后,老许在年三十晚上孤零零地死去,晚景十分凄凉。综上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篇幅都是写老许的,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许。(2)从主题的角度分析“老许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不管咋的,会唱二人转,人也算风流倜傥吧,可是自己的老婆却是丑巴巴的,他总觉得很没脸面”“终于,老许提出了离婚……黑妞把孩子都留在身边”“他忽然就回来了,瘸了一条腿回来的。他瘸的那条腿,是被一个男人打的,他和那男人的老婆偷情的时候,被抓了现形,那人挑了他的右脚脚筋”“他的脚一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会钻心地疼”“下了很大的雪,屋子里冷得很。他无法走路,只能爬着去外面取了一捆柴火,然后爬着往灶坑里添柴火,总算把灶坑点着了。他会一次性做很多饭,然后每天就着咸菜吃剩饭,苟延残喘地活着”“老许是在年三十死去的,那天,他给自己包了点儿饺子,还喝了几口酒,然后就开始唱,一直唱到嗓子沙哑”“两个孩子……不肯见他一面”“不能在碑上刻他们俩的名字”分析,老许因脸面抛妻弃子,因花心被打致残,坏了名声,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老许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他身上承载着小说讽刺和批评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1学年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