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52  2021-07-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重点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逻辑的力量(重点练)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不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和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那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交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但没有痛感,相反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
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谬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与科学家的冷静客观、追求共性是不同的,有时恰恰是相反的。
B.无理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广泛,在赏析时过于理性,事事符合规则逻辑,反而无法鉴赏作品。
C.小说中的情节是一种因果,符合理性逻辑的“因果定律”,从理性逻辑的角度看理由必须充分。
D.超现实荒诞喜剧的特点是读者能在其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思考其中包含着的深邃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为立论点,层层递进,得出前者优于后者的结论。
B.文章引用诗句,均是为了论证用情感逻辑还原作者写作目的要优于仅凭感觉还原的观点。
C.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D.文章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明情感逻辑还原在文学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无理中的有理,如果不把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分别看待,就无法进行深人的分析。
B.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应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
C.如果不理解现代派诗人提中的“扭断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就不能完全读懂现代派诗歌。
D.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的追求与排斥,故而在分析文本时,二者不能同时运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
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棵橡树下,我给地开了一门逻辑课。
“逻辑,”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尼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吗?”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
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波莉,这是谬误。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6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没穿,屋子里床都没有。”
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啊,太可怜啦。”
“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
“你手帕带来了吗?”她已泣不成声。
我将手帕递给了她,“下面,”我压低噪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学生考试时该允许看教科书。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X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呢?”
“好主意!”她热情洋溢地说。
“波莉,这论证全错了。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
“现在讲‘假设非事实’。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
“对,对,”波莉颔首称是。
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现镭,也许别的什么人会发现它的。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
“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有两个人在辩论,甲说:‘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
“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呢?”
“正确!”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
“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樟树下的时候,我说。
“亲爱的,”我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投意合。”
“轻率归纳。”波莉欢快地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我问。
“轻率归纳,”她重复了一遍,“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
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吧!”
“类比不当。”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
我心置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接受我,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莱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物,到处流浪。”
“转移论题。”波莉说。
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
“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
“这话一点不错。”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
“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你呗。”
“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
“假设非事实,”她迫不及待地说。
我暴跳如雷:“你到底接受不接受我?”
“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接受他。”
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我尖叫着,“别接受他,波莉。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他是个騙子。”
“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
“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接受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
“他有温度。”
(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波莉是一个愚笨的人,“我”教给她的逻辑学知识,她只关注逻辑学以外的东西,而她拒绝“我”的理由,也不具备逻辑合理性。
B.波莉其实是懂得逻辑的,当“我”给她上逻辑课时,她故意表现得很感性;当“我”和她谈论感情时,她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出色。


展开余下试题C.佩蒂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着墨极少,但形象生动鲜明,与“我”相比,佩蒂更为温柔。
D.“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以看出波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5.小说中“我”费尽心思也没有赢得波莉的芳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6.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9.分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的语句,简要说明其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
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秋:两种文明的砥砺》,有改动)
1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展开余下试题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的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1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从理性逻辑的角度看理由必须充分”说法错误。小说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一——即可以违反充足理由律。
故选C。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前者优于后者的结论”说法错误。二者各有优劣点,在分析文本时要将二者分化出来,不能混为一谈。
B项,“均是为了论证用情感逻辑还原作者写作目的要优于仅凭感觉还原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并未将二者作对比,恰恰是因为感觉还原和逻辑还原的利弊的矛盾互补,使得作者的强烈情感得以全面展示。
D项,“文章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二者不能同时运用”说法错误。“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丛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可以同时运用,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而已。
故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波莉“愚笨”于文无据,她拒绝“我”的理由逻辑上是合理的。
B项,“波莉其实是懂得逻辑的”错误,从原文判断出波莉的逻辑知识是“我”教的。
C项,“形象生动鲜明”错误,佩蒂的形象是波莉一句话带出的,不能说“生动鲜明”。
故选D。
5.①感情与职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说明了“我”对感情的认知不正确。②“我”过于功利,只想着找一个在未来有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妻子,而没有顾及爱情需要更多的感情、时间、精力等的投入。③波莉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孩,注重感情,讲求人性,活泼可爱,与“我”完全不是一类人。④“我”在感情上愚笨,丝毫不关心波莉听课时的反应,不懂得波莉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就强加给她逻辑知识,强行补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分析小说中重要情节的基本作用,把握小说主人公的基本形象。
本题实际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概括出“我”过于功利;“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棵橡树下,我给地开了一门逻辑课”约会时给波莉强行补逻辑课,概括出“我”对感情认知不正确;“波莉兴奋地说”“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她已泣不成声”“她热情洋溢地说”“波莉颔首称是”“波莉欢快地说”“她迫不及待地说”概括出波莉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孩,注重感情,讲求人性,活泼可爱;根据“我清了清喉咙说”“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我压低噪音说”“我冷冰冰地说”“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我暴跳如雷”概括出“我”过于理性,过于逻辑,把感情与职业混为一谈,过于功利,感情上愚笨。可见“我”与波莉在性格、在对爱情的理解上不是一类人。“我”之所以费尽心思也没有赢得波莉的芳心,就是因为“我”过于把职业化的东西运用到感情之上,显示出自己过于理性的一种态度,同时也反应出“我”对感情的理解,“我”只想找一个能够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人,并没有凸显出对于爱情的执着理解。
6.①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爱情线,一条是逻辑线,两条都是明线,双线合一,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小说艺术。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能够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小说结局富有戏剧性。小说前面部分不断地铺垫“我”对波莉的教导,而后面部分却出人意料的遭到波莉的拒绝。④小说选材详略得当。详写“我”与波莉的对话,略写波莉与佩蒂的故事,情节简洁明了。⑤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容纳在对话当中,示例丰富,充满张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这篇小说题目是“爱情与逻辑”,采用双线性的结构组织行文,小说以“我”与波莉约会时给她讲逻辑知识,强行补逻辑课为主要内容展开情节,分别以爱情和逻辑进行串联,两条主线都是融合一体的。同时小说通篇采用“我”与波莉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情节紧凑,推进情节发展迅速,在文本中也显得极为有艺术特色,通过对话还能更加直接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如波莉“真的吗?”“啊,太可怜啦”“这是不公平的,”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孩,注重感情,讲求人性,活泼可爱。特别是小说的语言“我们坐在学校的一棵橡树下,我给地开了一门逻辑课”“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风趣幽默,显示出强大的语言能力。考生从情节结构安排、对话形式、详略处理以及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7.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