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案】1. B 2. C 3. D 4. (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 (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2)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3)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怪人老何 鸿鸣 文本一: 老何年轻时曾留学国外,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是辛亥元老,民国时在江南某省任民政厅厅长。 当时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省主席积极响应。这天在省政府大会上,省主席口若悬河,大讲特讲树新风、勤政廉政,同时提到了民政厅:“民政关乎国民生活,一定要做表率,要讲究礼义廉耻,不要有贪污现象,要带头廉洁。”话里话外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民政厅贪污腐败似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22期) 文本二: 在许多小说塑造的人物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怪人,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怪诞的言行,但又不同于精神失常的“傻子”们,他们基本具备正常人智力和情感;他们大部分的生活是常态化的,但某些行为却又偏离了正常轨道。之所以说他们是“怪人”,那是我们以“正常人”的眼光,以人的“正常”言行为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小说中的人物。 “怪人”总是游离于自然和社会之间。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社会,但社会并不认可也不能完全地接纳他们;另一方面,“怪人”们又表达对自然世界的无比亲近和热爱。“怪人”们往往具有未泯的童心和善良的性格,正义的精神和忠贞的情感,归隐与消极中的向往和追求。“怪人”形象无论是作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能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表现主题并彰显作者的人文思想,是作者对物欲俗众的否定和精神图腾的呈现。看“怪人”形象时,我们会感到一丝并不轻松的轻松,也会产生一种并不快慰的快慰。 (摘编自程大立《艰难生活中的执着追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何当众反驳省主席的一番话令众官员大惊失色,是因为大家以“正常人”的眼光,以人的“正常”言行为标准来衡量老何。 B. 老何因为被调查而愤然辞官,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官员的正气、骨气,愤而辞职也表现了他与官场的格格不入。 C. 老何贴告示请百姓唾骂举报,百姓却以清水明镜送行,受到群众爱戴却得不到省政府的信任,“含泪作别”表现了老何的委屈。 D. 小说塑造得有口是心非 官员,是非分明的百姓,讲义气的土匪,正直的老何等众生相,构成了一幅颇具真实感的社会画卷。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脸认真,大声应道”一段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写老何反驳省主席的“教训”,强调民政厅的勤政廉政,也是对省主席的讽刺。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如土匪搜船、搜行李,发现“名贵字画”,却是老何的亲笔书法,印证百姓清水明镜给老何送行所传不虚。 C. 小说善于运用侧面烘托。如对土匪头目的一系列描写,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传奇性,也烘托了老何的清正廉洁。 D. “荷花”在文中有重要作用,它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同时也表现出老何为官多年“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8. 原文横线处是小说结尾,下面有两种结尾,你觉得填入哪一种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结尾一:老何在船开出很远时,还看见那个土匪头目跪在浅滩上,向老何远去的船注目。 结尾二:河水泛着涟漪,耳边清风微拂,两岸青山对出,老何望着岸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9. 文本二中说“看‘怪人’形象时,我们会感到一丝并不轻松 轻松,也会产生一种并不快慰的快慰”。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1)结尾一好。①写土匪跪送老何,向老何远去的船注目,表现了老何的清廉令土匪折服,侧面烘托了老何的清正廉洁。②照应上文土匪头目“跪送三十里路”的话语,满足读者的期待心理。 (2)结尾二好。①写河水、清风、青山和人物构成和谐的图景,满足读者的期待心理。②老何露出笑容,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官场不如意的老何得到认可的欣慰,余韵悠长,发人深思。 9. (1)老何理直气壮地反驳省主席,张贴告示请百姓批评,他的坦诚痛快淋漓,令人轻松快慰;如此敢说真话的官员却让众人大惊失色,这黑白颠倒的现实令人并不轻松快慰。(2)老何受到百姓清水明镜相送,令土匪劫财失败并折服,令人轻松快慰;但如此受拥戴的官员却只能被诬陷、被调查而愤然辞职,这种病态的官场令人并不轻松快慰。(3)老何是“怪人”,其实正直清廉,充满人格魅力,并不怪异,令人轻松快慰;所谓的“正常人”才真正怪异,这种时代和人性的扭曲令人并不轻松快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展开余下试题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虽董之以严刑 B. 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其不可 C. ①而况于明哲乎 ②貌恭而不心服 D. ①君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11. 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 B.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 C.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作者先设置两组哲理性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B. 第一段,作者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正面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意图。 C. 作者告诚太宗,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会造成他们与统治者貌合神离。 D. 作者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意在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省察自己。 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之四 王安石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 注:①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是同一时代的两个禅宗大师,皆以门风峻烈著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 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 B. 燕子和凤凰,作者都有所指,有所托,这是诗词中常用的托物言志。 C. 作者与临济和德山两大禅宗大师都有交往,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学习其门风的意愿。 D. 作者说要以降服天魔为己任,也暗示了作者要扫除改革路上的障碍。 15.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 【答案】14. A 15. (1)对“营巢燕子”的讽刺和对“举翮千里”的鸾凤的赞美,体现其不为个人私利而奔走,执着追求高远的理想;(2)“果承当”表达其对大师竣烈门风的继承,体现其以坚定的态度,严峻的风格追求改革的力度;(3)“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表现其坚信会扫除一切障碍,期盼改革的成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高台、酣歌而回的美好图景。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壮丽。 (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4)《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咏而归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苟以天下之大 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⑦.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⑧. 用之如泥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进行“祀与戎”所需要的工具,却唯独倚重于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青铜。谁__________了铜资源,谁就有了成为强大势力的资本。由于北方铜矿资源已不足以支撑商王朝的需要,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铜矿山资源便吸引了商王的注意,盘龙城应运而生,商的势力范围于是向南方__________。大概在春秋早期晚段,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楚国占据铜绿山之后又将铜料的采冶铸技术逐渐发挥到了极致,生产出一大批__________的青铜器。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国青铜时代,中央王朝创造了大一统的中原青铜器文化体系外,楚国创造出__________的楚系青铜器文化,在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管控 扩散 巧夺天工 别出机杼 B. 掌控 扩张 巧夺天工 独树一帜 C. 掌控 扩散 富丽堂皇 独树一帜 D. 管控 扩张 富丽堂皇 别出机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国的青铜器文化 B. 占领铜绿山,带来了楚国的空前强盛 C. 楚国国力的空前强盛,推动了文化的高速发展 D. 楚国的青铜器完全可以和中央王朝的青铜器相媲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而使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B. 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文王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C. 楚国因为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D. 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国因有铜绿山而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答案】17. B 18. A 19. D 20.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棉花按纤维的长短,①___________。我国除了新疆之外,其它地区产的棉花均为细绒棉。经相关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