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短视频的流行成为这个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 B. 短视频是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因为它具有社交功能能够让用户之间形成互动。 C. 人均单日短视频使用时长已超即时通信,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 D. 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短视频的兴起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了激发短视频正向社会价值的论题。 B. 文章在论述互联网用户依赖短视频产品时,用调查结果做论据,具有很强 说服力。 C. 文章论述了针对短视频沉迷 多方努力,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案具有现实针对性。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案层次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内容丰富,长度符合注意力法则又由平台精准推送,是青少年沉迷的主因。 B. 时间管理和自制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短视频,专注力就会受到干扰。 C. 如果短视频制作者都创作出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就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D. 监管部门要有效管理短视频的观看行为监督短视频平台按照规定推出青少年模式 【答案】1. B 2. A 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文艺事业的又一丰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着增强,从小说、戏剧、音乐到美术、电影、电视,从传统文艺到新兴网络文艺,各门类各品种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摘自张贺《文艺创作活力显着增强》) 材料二: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过多宣传,《跨过鸭绿江》却制造了老中青三代一同追看、围绕相关历史和剧情展开讨论解读的收视景观。《跨过鸭绿江》大开大合,紧跟历史脉搏、聚焦国家命运,以国际视野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用真人真事还原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势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该不该打?关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辨抉择是全剧的核心和前提,《跨过鸭绿江》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从国内外形势、敌我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对比等各方面做了客观公正的利弊分析,对中国这一历史抉择作出了详细而有力的展现。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依靠真实动人的故事,演员细腻的人物塑造,成功实现了史实与艺术的平衡,做到了以细节打动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跨过鸭绿江》通过一场场具体的、悲壮的甚至惨烈的战斗,一个个全民捐物甚至捐献飞机大炮的爱国之举,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与轰轰烈烈。此外,该剧还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数个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相得益彰,以故事塑造人物,以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侦察兵郑锐、狙击手陆乘风等众多小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又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揭示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内核。 (摘自《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真情实感礼赞“最可爱的人”》、李宁《<跨过鸭绿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 材料三: 23集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国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该剧自首轮播出以来,收获了不俗播出成绩,口碑不断发酵上扬,成为一部破圈层的主旋律作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 (摘自《<山海情>:牵系闽宁的脱贫梦,贯通东西的中国结》、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4. 下列对《跨过鸭绿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过鸭绿江》不依赖大牌明星,也未作过多的宣传,但却引起了收视热潮,在不同圈层的观众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B. 《跨过鸭绿江》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艺事业获得丰收背景下的巅峰之作。 C. 《跨过鸭绿江》既呈现出了罕见的美学格调和国际格局,又实现了史实与艺术的平衡,能以细节打动人心,极具感染力。 D. 《跨过鸭绿江》采取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结合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文艺事业获得了全面丰收,在小说、戏剧、美术、电视,网络文艺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深受群众好评。 B. 三则材料虽均谈文艺创作,但其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材料一侧重于“面”,材料二侧重于“点”,材料三既有“点”与“实例”,又有“面”与“理论” C. 《山海情》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其展现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脱贫攻坚道路上人民的主体地位,终以朴实的情怀打动观众。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10. 下列四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梁台,字洛都,长池人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①岳为侯莫陈悦所害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 ①从援玉壁,战邙山,授帅都督 ②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D. ①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字的意义同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不同于“虞常果引张胜”。 B. “宁善而从之”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都存在词语的意动现象。 C. 赐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表现而赐予姓氏,分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几类,以示褒宠或惩罚之意。 D. 践,履踏。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释义为走上阼阶主位,可指即位、登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台果决勇敢战功显赫。曾参与讨伐平定关中、陇西、南秦州群盗及击败侯莫陈悦等战役。 B. 梁台审时度势,善于谋略。刺史史宁讨伐莫折后炽时不能取胜,梁台献计策,最终取得胜利。 C. 梁台政绩过人,多次升迁。凭声望、政绩或战功,晋封陇城县男、中部县公,别封绥安县侯。 D. 梁台为人仁厚治政有方。虽然他识字不多,但能凭书信占卜推测政事发展,有如亲眼所见。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性疏通恕己待物。至于莅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梁台性情通达,宽厚待人。治理百姓处理政事的时候,尤其把仁爱作为本心。 (2)(张衡)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该诗写于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当时战乱动荡未平。②卤莽:苟且求生。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意蕴丰富:诗人穷困潦倒,餐霞食柏,权且充饥;明霞翠柏非俗,借此彰显自我,脱俗守节。 B. 颔联由面到点,写世人囿于乱世,说自己世道艰难,反映诗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 C. 颈联具体写诗人的贫苦,写衣食皆从“寒”字入笔。“不爨”是因“井晨冻”;严冬无衣,夜寒难御。 D. 该诗语言平实,格律严谨,以小见大,融个人遭际于国家乱离中,可谓时代之缩影,历史之记录 15. 本诗尾联与《登高》尾联一样写出了诗人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生活极其贫苦的境况,但写法有明显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登高》尾联用“艰难”“潦倒”等沉郁悲凉的词语,直接点明了自身命运的衰颓和失意; ②本诗尾联直接点明“空囊”题目的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为免他人笑话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的自欺行为; ③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渲染了内心沉重悲苦的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对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忘却国耻的沉痛之情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景象描写之中。 【答案】 ①. 住近湓江地低湿 ②. 黄芦苦竹绕宅生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佛狸祠下 ⑥. 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他的浪漫的色彩,会鼓动我们的青年的热情。 B.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C. 季老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数种语言,这使得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 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火爆。 【答案】A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描画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感受。 B.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大、领土幅员广而定。 C. 站在泰山峰顶俯瞰大地,无不使人感叹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工鬼力。 D. 在景点少而精的从化、昆都等地,酒店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决定着酒店的房间预订率。 【答案】D 19. 下列“你”在不同场合说的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见到了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同学,你热情地询问对方家人的情况:“令尊身体可好?” B. 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你高兴得合不拢嘴说道:“太好了,明天我一定 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 作为文学社社长的你对作家莫言说道:“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 D. 你将陪同班主任去拜访一名同学的父亲,你对该同学说:“下午四点,我陪同班主任去拜访您的家父。” 【答案】A 20.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其论据( ) A.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C.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也是激励,随时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 D. 通过原始森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可到达的目的地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答案】B 21. 填空。 (1)《红楼梦》是___________(朝代)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作者姓曹,名霑,雪芹是他的___________。 (2)贾宝玉追求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把当时知识分子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___________的人痛斥为“国贼”“禄蠢”。 (3)“面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