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46  2021-07-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6]
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讲佛教的色空观念,一切归于空虚,一切归于幻灭,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最后“遁入空门”。我认为这个看法可能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状况。曹雪芹的世界观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曹雪芹用真实存在的“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
曹雪芹的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他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讲的“情”一方面和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但是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所以要“因情成梦”“梦生于情”。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红楼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石头最后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这块石头到人间这一番经历,有什么意义?这块石头在人间看到了什么?这块石头降生到大观园,大观园聚集了一群女孩子,她们活泼,明亮,她们聪明,灵巧,她们热烈,多情,她们追求“儿女之真情”,她们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尊严。这块石头来自“青埂峰”,到最后又回到“青埂峰”。“青埂峰”是生命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的归宿,它还是“情根”,即“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
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人生理想的象征,它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就在当下的.现实的世界中。曹雪芹一部“石头记”,就是通过这块石头下凡的“亲见亲闻”,证明在现实人生中存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曹雪芹在最高意义.上是用“情”充实了“空”,用“情”照亮了“空”,把“情”提升为最高的范畴。


浏览完整试题《红楼梦》之伟大,曹雪芹在中国文学史上之不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提出人的本源性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他提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生的本源性之所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就在于“有情之天下”。而“有情之天下”并非空想,“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就在当下的生活世界,是本真的存在。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形而上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仅以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来看曹雪芹的世界观,不符合《红楼梦》实际状况。
B. 汤显祖美学思想 核心是“情”,其中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突破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
C. 基于“有法之天下”的现实,汤显祖“梦生于情”,曹雪芹让“情”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D. “青埂峰”是生命起点,“青埂”即“情根”,暗示“情”是本源性的存在,是生命之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批驳他人评价曹雪芹世界观的基础上,引出了后文“有情之天下”的话题。
B. 文章比较曹雪芹和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的异同,得出曹雪芹艺术成就更高的结论。
C. 文章以石头“幻形入世”的经历为例,论证“有情之天下”存在于现实中的观点。
D. 文章以“我认为”“可能”“在他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了限制,立论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曹雪芹用真情充实和照亮了“空”,因此贾宝玉“遁入空门”,不是归于空虚、幻灭,而是情之所至。
B. 相较于“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重视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礼法”自然对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效力。
C. 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在梦中,大观园里女孩们的春天存在于现实生活,后者对自由尊严的追求是能够实现的。
D.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曹雪芹认为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有情”,因而体悟作品的“情”味儿应该是阅读重心之一。
【答案】1. A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脊髓灰质炎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种会致人瘫痪,有时还会致人死亡的疾病,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让人们惊恐不已。每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发病人数都会激增,所以母亲都不让孩子去公共游泳池。就连最有特权的人也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病毒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决心要首先发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
然而,生于纽约的索尔克,他将胜过科普罗夫斯基,贏得率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荣誉。索尔克的疫苗中含有野生的、被甲醛杀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注射到人体内的疫苗,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
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
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借由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口进入人体,随后在消化道内增殖,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没有疫苗的时代,这种感染在大多数人身上的表现都很温和,许多人感染了都不知道。只有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消化道侵入血液,移动到脊髓和脑时,感染者才会瘫痪,甚至死亡。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口服疫苗还更便宜。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而且,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相应的危险在于,粪便中的活疫苗病毒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突变,重新变成感染性病毒,从而传播脊髓灰质炎,而非保护人们。
制备活疫苗要实现微妙的平衡。科学家需要充分弱化病毒,阻止其致病,但是又不能过于弱化,让它无法造成轻微的感染来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他从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29岁男性身上提取了血清和脑脊髓液,直接注射到小鼠脑中。在一只小鼠患上脊髓灰质炎后,他将它的脑和脊髓磨碎,注射给另外一组小鼠,以此类推注射了数组小鼠。接着,他从这些小鼠身上提取出病毒,依序注射到几组棉鼠脑中——同样是将受感染的脑和脊髓注射给每组新的棉鼠。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
1948年的一个冬夜,科普罗夫斯基吞服下自己研制的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含有脂肪的、黏稠的灰色糊状物,用他在组织捣碎机中粉碎的棉鼠的脑和脊髓制成。这种疫苗里含有野生的,但是已经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罗爽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尔克的疫苗含有被杀死的病毒,它们和活病毒一样,能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产生抗体。
B. 索尔克的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进入人体,而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通过口进入人体。
C.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受污染的水传播,这为减毒活疫苗经污水传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创造了可能。
D. 科学家既要保证接种者产生抗体,又不能让接种者患病,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穿插了科普罗夫斯基和索尔克两位病毒学家竞争研发疫苗的故事,这使文章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
B. 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减毒疫苗弊大于利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科普罗夫斯基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
C. 文章使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疫苗的原理与区别,其中灭活疫苗不含有活的病毒,安全的同时效果更好。


展开余下试题D. 文章讲述科普罗夫斯基吞服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细节,意在让读者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悠久传统。
6.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A
6. ①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②更便宜;③更容易接种;④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 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 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 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8. 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9. 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答案】7. C 8. ①他们有相似之处,他们 传世作品都与楼台有关;②孙髯翁寥落一生,诗文散失,只留下一副长联,与王勃、崔颢、范仲淹这些文人际遇不同,不免让人唏噓感慨;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因一副长联而不朽的孙髯翁的推崇。
9. ①是文章的文眼。“万树梅花一布衣”是孙髯翁自撰自刊的小印上的内容,作者以之为题,揭示文章主旨;②是解读人物的关键。“梅花”是孙髯翁喜爱之花,也是其心性的映照,“布衣”是孙髯翁的身份也是其境遇的概括;③是解读作者情感的关键。作者从想起孙髯翁喜欢梅花起笔,赞赏“布衣联圣”如梅花般于寂静处诗意存在的人生和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会疾瘳而止。至是,镇即上疏曰:“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俟有圣嗣,复遣还邸。”镇前后章凡十九上,不报。待命百馀日,须发皆白。三年六月,以韩琦同平章事。既相,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而又生女。四年十一月,汝南王允让卒,谥安懿,以其子宗实育宫中。韩琦怀《孔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帝不答。至是,司马光上疏曰:“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帝遂曰:“谁可者?”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裁。”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曰:“宗实。”琦等遂力赞之。宗实时居丧,乃起复知宗正寺。七年八月己卯,立宗实为皇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子即位,诏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乃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一日,韩琦奏事帘前,太后鸣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后意少解。十二月己已,开经筵。翰林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日曰:“舜至侧微,尧禅之以位,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悚然改容,太后闻之,亦大喜,两宫之疑渐释。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


展开余下试题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B. 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C. 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D. 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储,指确定皇位继承人,我国封建时代通常采用的是长子继承制。
B. 社稷,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C. 起复,常指封建时代的官吏有丧去职,守丧期未满而又被重新任用。
D. 己卯,为古人用天千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建储问题上,仁宗起初一直极力回避大臣的劝谏,范镇曾多次上书建议仁宗选立宗室贤者为太子,并为此事须发全白。
B. 宰辅韩琦以历史为鉴向仁宗进言指出,选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在劝诫早立太子的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 英宗患病期间,由于宦官的挑拨,英宗与太后之间一度产生嫌隙,在翰林学士刘敞等人劝谏下,两宫的误会逐渐消除了。
D. 司马光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积极协助两代帝王,顺利地化解了帝位继承问题上所产生的危机,使国家转危为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
(2)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际,扶持与自己交好的人罢了。
(2)这是圣上生病的缘故,病愈后必定不会那样。儿子生病,母亲怎么可以不宽容他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切题,强调如今的赤壁地势仍然像三国时期那样非常的险要。
B. 颔联巧妙地化用曹植和苏轼二人的诗词,交代了赤壁之战的结局。
C. 颈联以时间和空间自然成对,并由上文怀古过渡到了尾联的抒怀。
D. 全诗融合了历史与现实,语言耐人寻味,体现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15. 同样以赤壁怀古为题材,本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
【答案】14. B 15. 相同点:二者都表达了对三国人物的追怀。
不同点:①本诗在结尾还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 归隐之意。②苏词赞颂周瑜功业,并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及对人生的旷达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用“蚯蚓”“蟹”作对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________”,却“________”,因为它“用心躁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祭祀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3)杜牧《阿房宫赋》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极写秦朝统治者的豪奢,比如说“架梁之椽”竟然“________”,而“________”竟然“多于在庾之粟粒”,无不令人震惊。
【答案】 ①. (蟹)六跪而二螯 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③. 佛狸祠下 ④. 一片神鸦社鼓 ⑤. 多于机上之工女 ⑥. 钉头磷磷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当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人们都会地 想起一个名字——聂耳。
聂耳出生于云南玉溪,聂耳的母亲爱唱花灯,他从小_____,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国难当头,电影《风云儿女》开拍,聂耳主动请缨为其作曲。为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夜以继日。( ),把原词末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通过叠句的增加和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收尾的方式,为中国人民向前挺进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强烈。
今天,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时,人们依然记得它的作者聂耳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做的巨大贡献。聂耳和他的精神将在音乐史上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情不自禁 耳濡目染 宵衣旰食 永垂不朽
B. 不由自主 潜移默化 宵衣旰食 永不磨灭
C. 不由自主 耳濡目染 废寝忘食 永垂不朽
D. 情不自禁 潜移默化 废寝忘食 永不磨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歌词被聂耳大胆地进行了处理
B. 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聂耳大胆地对歌词进行了处理
C. 聂耳对歌词大胆地进行了处理,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
D. 歌词被聂耳大胆地进行了处理,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叠句的增加和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收尾的方式,为中国人民向前挺进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强烈。
B. 通过叠句的增加和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收尾的方式,把中国人民向前挺进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强烈。
C. 叠句的增加和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收尾的方式,把中国人民向前挺进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强烈。
D. 通过叠句的增加和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收尾的方式,为中国人民向前挺进的坚决勇敢更表现得强烈。
【答案】17. C 18. B 19. C
(二)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过冷水滴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① 。雾凇轻盈洁白,宛如琼树银花,又被称为“冰花”。雾凇形状有两种。一种叫粒状雾凇,② ,不容易脱落。另一种叫晶状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③ ,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既要求酷寒又要求天晴,且风速还要小,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因为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正所谓“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①便会形成雾凇②结构较为紧密③雾凇形成的条件苛刻(复杂)
21. ①引用;②既表现了对雾凇形成之难的惊叹,又蕴含人生哲理;③使语言精练典雅,意蕴丰富。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木苏里说“十六七岁的少年总是发着光的”。少年应珍惜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用力发光,尽情绽放。
毛泽东的青春“指点江山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昆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