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86  2021-08-2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同步练习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的一套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2021•高考河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 ,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 。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 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6.仿照下面诗歌《短》的第一节的格式,补写第二、第三节的内容。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


浏览完整试题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朝阳/就已经手握黄昏
7.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态,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二、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1题。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夜 芝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
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
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
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
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茅屋、蜜蜂、豆角、晨的面纱、蛐蛐、红雀、湖水等生动的意象,无不传递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
B.“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表达了自己想融入乡村生活的愿望,他所希望过的田园生活是简单而充实的。
C.“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灰色”一词本身也隐晦地传递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的不满意。
D.“从早到晚从夜到朝”是强调“我”因为太想去茵尼斯弗利岛,以至于出现了每天都能听到湖水在耳边荡漾的声音的幻觉。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宁慢慢儿滴下来”,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我”从早晨到晚上一点一点感受到安宁的浸润。
B.“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这种表达以动衬静,同时用“独”字来表现作者对湖心岛上安宁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C.“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我”仿佛看到天空中出现漫天云雀的场景。
D.诗歌的第一节具体描摹了造小茅屋、养蜂、种豆角等生活场景,第二节则想象湖心岛不同时刻的天空里唯美浪漫的景象。
10.“我就要起身走了”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它的作用是什么?
11.诗歌细致地描摹了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上生活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5题。
良 宵①
昌 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注】 ①本诗选自《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诗的写作背景为1958年,昌耀成为“右派”后被遣送到日月山下劳动改造,被土伯特人贡保收留,贡保全家对这个年轻书生十分友善。1962年,经过三年强制劳改,他被转到祁连县劳教农场就业。1965年,他重新找到贡保一家。1973年,昌耀与贡保的三女儿成婚,入赘贡保家中。诗集中《良宵》这首诗的落款为:“1962.9.14于祁连山”,但有学者研究认为,该诗明显属于昌耀成熟期的文体风格,可能是诗人在八十年代初对自身命运的回溯和书写。
1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似是对他者的诘问,又如同喃喃自语;既点出了诗人被放逐的处境,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思索。
B.“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写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青草散发着清香,诗人受伤的心灵被大自然拥抱着、安慰着。
C.“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爱情”不会因放逐而心灰意冷,诗人经历了命运的折磨,仍能在空气和阳光中获得新生。
D.本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诗人所抒发的不仅是爱情的情感,也是借“爱情”表达自己对当年被流放所遭遇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哭诉。
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一连用了四个否定词,对浪漫的想象进行了否定,再次暗示了自己身处困境的遭遇。
B.“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对白是本诗的主要形式,诗人面对“朋友”的又一次提问,给出了更坚定更豪迈的回答。
C.“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以华丽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不屈服于命运的刚毅情怀。
D.“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化用古诗中的“纤纤擢素手”,这既是诗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渴望,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更高呼求。
14.本诗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5.本诗在网上的通行版本中,没有“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三句。你认为这三句诗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海 星
陆 蠡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
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
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
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
便兴高采烈的跑到小丘的高顶。
原来星星不在这儿,
还要跑路一程。
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
星星又好象近在海边。
孩子爱他的哥哥,
爱他的母亲,
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展开余下试题献给他的母亲。
海边的风有点峭冷。
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
孩子捧着空的贝壳,
眼泪点点滴入海中。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
第二夜,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1933年8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用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方式以及追求自己愿望的行动方式歌颂了美丽的爱心。
B.“星星”代表着理想,“摘星”则是追求理想的过程,而“眼泪”代表理想不得实现的伤心。
C.“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中的“一心”表明孩子的执着精神,“满”字体现出爱心的炽热。
D.从山丘到山巅,从山野至海边,诗人借助空间的转换,意在表达人们无力抵抗命运的捉弄。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虽然运用了象征手法,但并不显得晦涩;虽然字面上无一赞颂之词,但内涵却深寓赞意。
B.“星星”意象贯穿全诗,同“贝壳”一起构成了诗歌的外部框架,而核心却是对精神的颂扬。
C.第一、五节的局部重复,一方面有着重章复沓之美,另一方面将诗歌分为前后两部分。
D.本诗语言含蓄隽永,虽然没有直抒胸臆的内容,但诗人的情感已经渗透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的含意。
4.本文虽是一首诗歌,但有着小说的某些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释。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①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注】 ①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6.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7.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诗中的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
8.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浮 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1.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12.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立在地球边”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