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4 2021-08-2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芣苢》同步练习
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芣苢》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fú yǐ) 阴霪(yín)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2.(2019秋•路北区校级月考)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3.(2020秋•苍南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2020秋•胶州市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5.(2019春•福州期末)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6.(2019•杨浦区模拟)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7.(2018春•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浏览完整试题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言:随便说,轻言。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9.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0.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1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惙怛伤悴
B.仓廪殷实 大义凛然 窗檩 如实禀报
C.一竿晴日 百尺杆头 干旱 肝胆相照
D.酤酒对酌 怙恶不悛 估计 沽名钓誉
1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13.下列对《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4.填空。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六义”分别指 、 、 、 、 、 。其中描写地方民间风俗的是 ,记录宗庙乐歌的是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 的传统。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体裁上属于 。作者是宋代诗人 ,他与 、 合称“三苏”。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15.(2019秋•天津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移居(其二)①[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北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经营
(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
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
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
(2)请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2022年高一语文人教部编版《芣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fú yǐ) 阴霪(yín)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考点】字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正确。
B.“襭之”中的“襭”应读作“xié”。
C.“村酤”中的“酤”应读作“gū”。
D.“闭廪”中的“廪”应读作“lǐn”。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2019秋•路北区校级月考)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展开余下试题
【考点】修辞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就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是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解答】A.对仗不工整,“翻红”是动词短语,和“如水”不对仗,“霜景秋”是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倚红楼”不对仗;
B.对仗不工整,“青云未得”是名词动词组合,和“梦到江南”不对仗;
C.对仗不工整,“白沙翠竹”是名词短语,和动宾短语“相送柴门”不对仗;
D.对仗工整,“花须柳眼”对“紫蝶黄蜂”,“各”对“俱”,“无赖”对“有情”。
故选:D。
【点评】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3.(2020秋•苍南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4.(2020秋•胶州市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
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
由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推知第二空应填③句;
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
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故选:D。
【点评】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5.(2019春•福州期末)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四组近义词(成语)。做这题首先要辨析词的异同。辨析这几组词语可从词的意义入手,包括词义的范围,用什么词语去进行修饰限制;其次,从应用上辨析,包括搭配习惯、词性、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等。
【解答】第一空,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第二空,凝聚:聚集,积聚;凝结: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或指纠结,集聚。这里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换来的,是聪明才智的聚集积聚换来的,应用“凝聚”;
第三空,渗透:渗入,透过。也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浸透:比喻饱含。举例如巴金《关于<家>》:“我从没有把自己写进我的作品里面,虽然我的作品中也浸透了我自己的血和泪,爱和恨,悲哀和欢乐。”这里强调“饱含”者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应用“浸透”;
第四空,包含:里边含有;蕴涵:包含。也作蕴含。包含一般指事物在数量、大小、类别等的归属。而且一般都可见。比如“药物成分主要包含……”蕴含则多指深层意义上的理解,或一种储备。一般都不可见。这里劳动者的牺牲奉献精神不可见,较为抽象,应用“蕴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辨析近义词,这四组词(成语)要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从用法上进行辨析,辨析这些词语是一定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辨析。关键第一点我们要多积累词语,并且熟知它的意义,基本用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做此类题时才有更大把握。
6.(2019•杨浦区模拟)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展开余下试题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考查表达得体,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A.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用于表达离别之时,不符合。
B.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用于表达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亲切之情,正确。
C.离开了好久好远 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 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用于伤离别,不符合。
D.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不符合。
故选:B。
【点评】要广泛阅读积累,深入理解诗句含义,掌握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7.(2018春•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①洛阳纸贵: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句意为车票不好买,错误。
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正确。
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正确。
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正确。
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应该用褒义词,错误。
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能用来形容“抗战年代”,错误。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言:随便说,轻言。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考点】文言实词.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句意为:采呀采呀采起来。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9.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考点】课内阅读与赏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故选:A。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10.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考点】翻译句子.
【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解答】A.翻译正确;
B.翻译正确;
C.翻译正确;
D.“使人劳累辛苦”错,“劳”,犒劳;“苦辛”,辛苦劳动的人们;译文: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
故选:D。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
上一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练习
下一篇:
《芣苢》《插秧歌》课时作业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芣苢》同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