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68  2021-08-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8]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芣苢》拓展练习
13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薄言(báo) 掇拾(duō) 辍学(chuò)
B.捋袖子(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采撷(xié)
C.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ǔ) 牛牯(gǔ)
D.炊饼(chuī) 了事(liǎo) 闭廪(lín) 凛冽(lǐn)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惙怛伤悴
B.仓廪殷实 大义凛然 窗檩 如实禀报
C.一竿晴日 百尺杆头 干旱 肝胆相照
D.酤酒对酌 怙恶不悛 估计 沽名钓誉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5.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
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
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他们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的情景。
B.本诗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作者却没有正面写收麦情景,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这是侧面描写手法。
C.诗歌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用充满温馨的场面暗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D.“急炊大饼”与“多博村酤”两个细节写出了作者对诸孙的感谢与喜爱之情,也写出了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2.诗歌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并谈谈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浏览完整试题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有樛①木
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④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盖。
1.诗歌使用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2.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评价这首诗时说:“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请结合全诗说说这种评价的根据。
3.“绥”“将”“成”三个词语是如何有层次地表现诗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经营
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
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
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
2.请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片段写作】
有时候,人们会把内心的某种情感寄托在一个具体的物件之中。请选择一个寄托着你的某种情感的物件,写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文氏外孙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