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05 2021-08-2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短歌行》拓展练习
第7课 短歌行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答案】
1.C
2.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错误。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
(1)“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山高海深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名师点睛】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点睛】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的内容是什么?
【点睛】
(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浏览完整试题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点睛】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赏。
C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人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
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答案】
3.B
4.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展开余下试题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解析】
3.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
4.题干问的是“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回顾艺术手法包含的范畴,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思乡而不得归,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故乡安可忘”这极平直的一句话,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晚入汴水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写诗人已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
D本诗质朴无华、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6.诗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①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有误。这联说已行完长长的淮河,难道还会害怕汴河的潮波吗!与第二联“乡路渐无多”相照应,言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的颈联有何作用”,立足颈联内容,分析所写内容,如果运用到表达技巧,也需要分析,点明表达的情感等。有时还需要联系上下联内容分析作用。“晴景摇津树”,此句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中;“春风起棹歌”,“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借景抒情。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析,言离家乡已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会师。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
3.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析诗人的情感。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6句为第二层,最后6句为第三层,这三层分别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解答时分别对每一层的情感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情感所产生的原因,再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做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4.C
5.《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短歌行》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
4.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该是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根据注释①可知,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感伤乱离、行役不已”。
故选C。
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情诗》里写到“游鱼潜澡水,翔鸟薄天飞”,万物有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用以反衬征夫“徭役不得归”的痛苦。“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写到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抒发的是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这里诗人也为征夫乱离、行役不已而感伤,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之情;“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诗人写到自己内心充满了凄怆和伤悲,表现的是自己壮志不得申,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短歌行》里以“忧”统领全诗。诗人写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的是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忧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歌抒发的是对贤才的渴望,表现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多得贤才,并且表示自己会像周公那样礼遇贤士,抒发的是他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6.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7.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6.造访 朱门
7.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7.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
上一篇: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限时练(无答案)
下一篇:
《短歌行》同步练习上册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短歌行》拓”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