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5  2021-08-2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检测
第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例】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小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画线句用典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2.作者登临怀古,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却只提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试写出其用意。
【答案】
1.C
2.(1)照应词题。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2)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3)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错误。此处作者是借廉颇这一典故自况,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选项的理解没有关注词人在词中要表达的情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由词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可知,孙权曾建都京口;刘裕居住于京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作者提及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照应词题“京口怀古”;
由词中“英雄”“风流”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内容可知,孙刘两人都曾建功立业;作者仰慕英雄并提及刘裕北伐之事,以两人自比,也表明自己力主北伐抗敌,想要收复失地,建立功业,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由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内容可知,作者赞扬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收复失地, 批评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落败而回,借古讽今,批评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无收复中原之志。

【名师点睛】
1.登临访古,通常要觅古迹。即寻觅词中所称“舞榭歌台”,可是舞榭歌台只是寻欢作乐的场所,把缅怀英雄业绩的历史遗存称之为“舞榭歌台”合适吗?
【点睛】
这里是借代手法。孙权在京口建立吴都。“舞榭歌台”正是英雄功成名就、风流自赏的形象体现,它和下文的“风流”(流风余韵)互相映衬,饱含了词人对英雄及其业绩心向往之的追慕。
2.这里的“舞榭歌台”似乎仅与孙权相关,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被”能否改成“已被”呢?
【点睛】
“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文“千古”一词,我们看到这里隐含一种对比:江山永恒,人事无常。放眼历史长河,词人借此寄予了“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
3.北固亭上,词人没有看到孙权遗迹,只见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点睛】
看到的只是夕阳之下。荒草杂树掩映中的民宅陋巷,传说那是刘裕的旧居。他由此想到了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建立功业的事迹。情绪由深沉变得高昂起来。


浏览完整试题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概非凡。将“金戈铁马”改成“千军万马”如何?
【点睛】
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的战斗力,无坚不摧;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数、场面。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请一位同学朗读这几句词,读出由深沉的叹息到慷慨激昂的语气。
5.辛弃疾一生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己任,可是南渡后被长期闲置,苦无机会。照理,他应该对主动北伐、渴求功业的宋文帝刘义隆持肯定的态度,但词中似乎并不赞成刘义隆,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到这样的态度?对这个问题你如何理解?
【点睛】
从“草草”和“赢得”(“只落得”的意思)两个词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封狼居胥”和“仓皇北顾”的对比中见出。辛弃疾支持北伐,但反对草率盲目的举动。
6.“可堪回首”怎样理解?
【点睛】
(1)对象是南渡到如今共四十三年的时光。(2)如果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看做是对长期苟安后,原本渴求收复的民心渐废的客观现实的一种形象表达,那么,它便与昔日“烽火扬州路” 的大好局面构成对比。“可堪回首”之叹息就不言而喻了。
7.从整首词看,“四十三年”是一个情感的触点,这个时间概念引发了词人最为沉痛的叹息:自己就像老将廉颇,徒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可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辛弃疾被正要北伐的权相韩侂胄起用,担任镇江知府,为什么还会有此叹息呢?
【点睛】
四十三年一万五千六百多天,他时时刻刻生活在渴望与失望的煎熬中,由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时光无多,完成心愿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且韩倔胄也并未重用他,韩看重的只是词人的声望而已。
8.你能结合注释说说词人借廉颇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
【点睛】
(1)忠愤;(2)隐忧;(3)不甘;(4)无奈⋯⋯
9.如果请大家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配上一幅画,使词画相配,相得益彰,你们会画什么?
【点睛】
画面主体为登高远眺,仰天长叹的词人形象。
人物手握长剑为好。词中无句不言军事,无词不谈收复。“握剑”表现了词人英武之气,更能显示其力量和收复之心的急切。其眼神应是复杂的:坚定、自信、忧虑、沉痛⋯⋯背景画面应该以苍茫的远景来显示阔大的境界和悲壮的色彩。“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为中远景,残阳之光使画面更显暗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设为远景。呈现名家的《永遇乐》词意画,在深入理解词意、感知词人情感的基础上,齐读全词。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2.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1.B
2.(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前句先写出登台时所见到的一片荒凉景象。远远望去,好像那依稀可辨的废苑遗址,正在没入荒草丛中,突出了连天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快掩没了宫苑,显现了旧苑的衰微,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景象的惆怅。后句“百年怀古一登台”中“百年”指人的一生,此指暮年。化用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其中暗含着自己年老体衰、心情伤感。
颔联,诗人把对往事的追怀与眼前的情景结合写。前句先追怀往事,写吹台吸引诗人的登临,而诗人李白、杜甫又给吹台留下了永久的诗篇。后句写金元易代之际,这里又成了兵慌马乱的战场。
颈联,前句写在隋代,荒淫的炀帝杨广为了游乐在这里开河凿渠,修建华丽的行宫,并于汴渠之堤遍植杨柳,最终弄得民怨沸腾,国亡宫废。后句写如今流水浸蚀着残破的古城,隋堤之柳已经消失殆尽,行宫也已为寺庙,在一片荒凉冷落中,开着寂寞的花。两相对比,昔盛今衰到这般地步,直叫人触目生愁。
尾联,从怀古逐渐归结到眼前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系念。前句写苍颜白发的诗人一直低吟遥望到天色向晚,虽然在这美好的春天听见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也仍然破不开愁城,心中充塞着苦闷。“白头”句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伤感。后句写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机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展开余下试题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约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茶蘼:茶蘼在春末夏初开白花,花凋谢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茶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于是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体现了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夜啼这个凄苦的情景烘托词人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等意象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4.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3.A
4.游子的思乡愁情,是常见的情感内容,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堪,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错误,“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不属于听觉范畴,而是视觉范畴。
故选A。
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而“古今”二字,写出了“遗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答题要扣住“思乡”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等内容来分析。作答时,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出“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①,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②扶头;指饮酒。
5.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寓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6.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答案】
5.D
6.①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②基调由此转换。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变为后半部分的哀伤悲凉。③词人忧心国事,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7.辛弃疾词豪放,多表现在选词豪气,善于营造气势上。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两句表现了辛弃疾词中的冲天豪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把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事迹写得豪气满怀,振奋人心。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的艺术手法。同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和把握选项内容和诗词内容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说法有误。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故选D。
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结合对诗句的内容、结构、主旨(情感)的理解,进行分析和作答本题。“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词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分析和赏析词风。本题题干要求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考生注意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例如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中的金戈铁马的豪迈之势,都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迈大气的词风。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惜分飞•春思①
辛弃疾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②。尊前几度歌声误。
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③。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之时。②周郎顾: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用为精于音乐者善辩音律的典故。③飘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之开篇点出送别环境:翡翠楼前,芳草路上,营造了分别在即的氛围。


展开余下试题B.三四句运用典故,写分别筵前歌曲多次唱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痛苦心情。
C.第五句写作者望眼欲穿,暮色降临的远方只有一片片碧云,表达了失落的情绪。
D.第六句写面对眼前潺潺流水,作者不知“桃源”何处,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
2.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描写了春天即将逝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②用典抒情,写出了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D项,“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错,结合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可见作者不是“无法归隐”,而是“不得不归隐”。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把握诗句意蕴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你却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全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蕴。本题作答时,可先概括诗歌后两句的意思,再分析用到了什么手法,最后由浅入深分析情感。诗歌后两句“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飘红雨”写“春归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结合注释③可知这是用典,李贺借“飘红雨”的典故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而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结合题目“春思”,以及“春归去”,可知抒发了时光易逝的伤感;结合“周郎顾”的典故,可知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得到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再联系注释①“遭谗落职”,可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花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最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大量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4.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3.BD
4.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解析】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
故选BD。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劝诫友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显示出对友人的劝勉和激励;“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表明人生在世不要过于忧愁,突出要学会积极乐观,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劝诫;“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运用典故,劝诫友人要振奋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5.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6.“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5.“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6.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解析】
5.此题考核炼字能力,题干中给出要求赏析的字,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手法等角度分析艺术鲜果,此题字的含义为“仿佛行云亦被打湿”“使小舟迷失了归路”,再结合诗中的意象“风”“露”“云”“水”“艇”,可见诗句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两个字突出了诗歌的意境。
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注意结合“闻鸡起舞”和注释的时代分析报国之情,再结合前面的多事悲人境“可知是壮志难酬;最后一句”潮落秋江冷“,运用的以景结情,景物的特征是凄冷,表达内容的凄苦孤独。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永遇乐京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