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9  2021-08-2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培优练习
姓名: 班级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本课重点 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本课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多维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链接高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
(2020•大石桥市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了漫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 的亲人们来说, 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_ 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___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附,(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_ 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极目远望 饥寒交迫 表征 铺砌
B.望眼欲穿 饥肠辘辘 象征 铺砌
C.望眼欲穿 饥寒交迫 表征 铺筑
D.极目远望 饥肠辘辘 象征 铺筑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4.(2020•山东高二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长征来说,每一次危急关头,_______________,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剩8千多人。人虽少了,但大家思想统一了。残酷的斗争环境不仅是对整个党、整个红军的一次生死考验,______________。湘江战役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浏览完整试题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_____________①,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6.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薪火相传》的主体图形。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人民日报》在1980年发表的那几幅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原文是: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考虑到眼前的处境,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决定还是把两个孩子送回日方。
B.美穗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常常跟随着“我”,是因为她感恩“我”救了她,决定长大后要报恩。
C.给两个孩子找“最好的交通工具”,“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表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D.写这封信的直接目的是保护孩子和送护人,重要目的是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8.美穗子为什么会“开始不肯吃”?后来为什么又“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从中你感受到聂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9.聂将军写的这封信表明了中方怎样的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2021•广东深圳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
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
他一直这样坐着。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
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
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12.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请举例分析。




13.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山东潍坊高二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展开余下试题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宝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三、古代诗歌阅读
(2021•大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①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②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②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群山起伏,逶迤连绵。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远征难”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成为全诗的诗眼。
B.中间四句以地名入诗,显示了宏大的空间距离,强调了红军行军速度的迅猛。
C.颈联中“暖”字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D.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主题,升华主旨。
18.有人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明写山,暗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