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3  2021-08-2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前预习练(10分钟)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走进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个参观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公众专注的阅读。
(2)过去我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机种——米格型歼击机是__苏联的,如今我们自己研制的超过音速三倍的歼击机已骄傲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3)2015年10月5日晚,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乃__。
A.妨害 仿造 名副其实
B.妨碍 仿造 名副其实
C.妨害 仿照 实至名归
D.妨碍 仿照 实至名归
2.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请简答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段话中的“最为世人瞩目”和两个“最后”这几个词作用各是什么。
3.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4.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分析以下句子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5.《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此时,雨越下越大。
6.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段文字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7.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别了,不列颠尼亚》
8.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9.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根据要求答题。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14)
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五星红旗的升起?
10.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记叙告别仪式时,作者在第4段介绍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段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认为这一段有用吗?
11.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者对第二次降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妨害:有害于;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仿造:模仿一定的样式制造;仿照:模仿参照。名副其实:有名气,经过证明名气是真的;实至名归:没名气,经过努力得到名气。做这种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浏览完整试题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最为世人瞩目”强调其重要性,两个“最后”再次暗示了英国管治的终结。
【详解】
此题考查体会文本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关键性文句或者词语的内涵及作用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词语的“形”,深人领悟词语的“意”。还有的文章或句子牵涉到的时间久远,反映的时代背景复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我们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情况,准确把握句子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这篇新闻的语言准确、简明。有些词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有些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语言在文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各得其所,不可互换。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用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强调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一时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两个“最后”暗示了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回归了祖国。说明了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管治终结了。
3.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归祖国,表明在中国的土地上,英国管治的“太阳”落山了。所以用“日落仪式”来形容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告别仪式。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探究课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此类题目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认真听讲,平时听讲要重点记住老师所讲的有关课文段落层次,写作方法、手法,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中心思想等方面的知识。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也有阳光照他的其中一个属土,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因此,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回归了祖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中国不再不敢对列强说不,也就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社会。在交接仪式上,英国把香港主权归还给中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自然就叫“日落仪式”,意指英国殖民势力的丧失。
4.英国降旗,中国升旗,一降一升,一衰一荣,对比鲜明,含意深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含义,学会灵活应变。再分析艺术手法,结合结构和主旨品味其艺术效果。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这句话,通过英国国旗的“降”,象征英国统治的结束,中国国旗的“飘扬”,象征中国回收主权。在这一降一升中,也体现出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威势衰退,中国终于收回完整主权,国势繁荣的情况,两国国旗与国势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5.“雨越下越大”与上文“蒙蒙细雨”呼应,既实写天气状况,显示了时间进程,又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作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回顾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然后分析环境的特点,接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就本题而言,“此时,雨越下越大”展示了天气的状况;且上文一开始提到是“蒙蒙细雨”,从“蒙蒙细雨”到“越下越大”展示出时间的京城,二者形成呼应;且文本紧跟着写到“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之后写到英国降下米字旗的仪式,由此可知,这一天气状况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6.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仪式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它既道出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语段中先说“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然后用一个“但”字进行转折,前后构成对比。文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仪式与以往的不同,因为“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因为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仪式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②使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更清晰地告诉大家: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已经结束,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也就道出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运用对比手法也更清晰地告诉了大家另外一个事实: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是无比兴奋的。
7.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祝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其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占领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作为新闻,既要真实的记叙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又要具有吸引读者的魅力,本文兼具这两个特点。为了体现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作者没有选择实录式的记叙,也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的材料有机融合,每一个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使现实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8.英国降旗,中国升旗,一降一升,一衰一荣,对比鲜明,含意深刻。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分析,抓住“降下”“飘扬”分析,英国降旗,中国升旗,对比鲜明。结合“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分析,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含意深刻。
9.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
首先找到语段中描写五星红旗升起的文字,如“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然后分析这样写的用意,“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国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象征这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意味着香港又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所以作者郑重记录这一时刻五星红旗升起的情形含蓄地表达庄严而喜悦的心情,考生可以围绕这一内容分析品味。
10.观点一:没有用。
作为一篇短新闻,应集中笔墨描写重点事件,本文应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记叙香港回归的过程。第4段内容写港督府的历史变迁,与“新闻”这种文体的要求不符,与文章的主旨联系也不够紧密,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且占用篇幅较多,可以一笔带过或删去。
观点二:有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港督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一段时间,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第二,港督府是英国管治的象征,港督府的不断修葺与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陈迹”形成对比,衬托出我国国力的提升,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这段材料是对现实的有效补充,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共同表达了主题。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回答有用或者没有用均可,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对于本题,考生如果认为没有用处,可以从与文章联系不紧密,扰乱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来谈。作为短新闻,本来应该集中笔墨写重点事件——香港回归过程,但插入这一事件,使时间错乱,而且让文章中心游离不定,打乱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所以该段没有用。
考生如果认为有用,可从其象征意义,补充说明的作用等方面来谈。首先,在结构上,插入部分给读者一个时间的缓冲,让读者有时间从一个场景过度到另一个场景而不显得急促;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象征英国统治的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如今,港督离去,人去楼空,这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同时,既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这段材料是对现实的有效补充,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所以,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11.第二次降旗仪式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今昔对比中,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场面描写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然后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最后结合文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本段对第二次降旗并没有具体展开来写,而是一笔带过。在描写第二次降旗时,先回顾了156年前爱德华•贝尔彻占领港岛时升起了英国国旗,然后再写英国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了英国国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第二次降旗仪式这一事件放在今夕对比中,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别了,“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